赤柱小贩市场或建精品酒店 学者忧漠视需求“盲抢地”沦时钟酒店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继地标建筑物蓝屋后,再有发展商申请在赤柱小贩市场,拔地兴建一幢8层高、有30个房间的精品酒店。有扎根多年的居民担心推土机再临,会破坏区内特色,惟慨叹:“反对有咩用?”
自由行政策将访港旅客数字连年推高,不少发展商更打着吸引旅客旗号,即使旅客增长放缓甚至同比递减,亦继续在各区“盲抢地”兴建特色酒店。
政府数字显示,过去5年全港新增78间酒店,涉及1.34万个房间,预计至2019年本港酒店房间更增至9.5万个。有学者忧虑,未来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只会令酒店“割价”出租,沦为时钟酒店,恐影响旅客对香港的印象。
摄影:李泽彤、江智骞、林振东、钟伟德

发展商和纬有限公司计划在赤柱市场道7号、赤柱大街78号和79号,兴建8层高的酒店,现址大部分的商店已丢空。

一张毫不起眼的规划申请通知,张贴在赤柱大街78号的铁闸外,随即一纸激起千重浪。发展商和纬有限公司9月向城规会申请放宽高限,由现时的21米放宽至25.2米,将位于赤柱市场道的一幅土地改划成8层高的酒店,暂定10月28日提交城规会讨论。受影响范围约538.82平方米,地皮亦由发展商持有,现时是由一个荒废的苹果商场和多个寮屋组成。

居民:噩梦重来

赤柱居民关注组成员姚洁凝形容,建酒店计划犹如“噩梦”般缠扰着赤柱居民,“就好像建停车场一样,也想了20年,一步步去发展赤柱,将原来的安静打破。”她认为,当区已有两间酒店,合共提供超过50个客房,已足够应付游客需要。

被评为三级历史建筑、位于赤柱大街88号的“蓝屋餐厅”,于2015年亦向城规会申请改划成功,将连同隔壁的86号,重建成一幢10层高的酒店。姚洁凝续指,申建酒店对当区的交通造成严重负荷,“星期六、日是行人专区,塞车塞得很严重,加上排污问题一直也未处理好。”

“花店树”毗邻计划发展的地盘,酒店落成后,会发展成一个小广场。

人变天变  赤柱亦会变

今次发展计划中有一棵老树,临近树下途人也习惯放慢脚步,欣赏树下一片艳丽的花墙:粉白可爱的绣球花、鲜丽滴红的玫瑰和绽放的百合在老树下摆卖,构成一幅自然的美景,有人称这儿作“花店树”。顶着一头银丝白发的王太是“花店树”店主,她在赤柱卖花约40年,在树下与花儿自成一角,并已习惯游人将此处当作布景,甚至成为相中的主角。面对推土机或将现场铲起,早已经历多次搬迁的王太,只是平淡地说句:“人变天变,赤柱终有日会变。”

10年改划逾150幅地皮

弹丸之区掀起一场酒店风云,全港各区亦何尝不是一间又一间的酒店拔地而起?根据城规会的资料显示,过去10年间共处理215宗在“住宅”及“其他指定用途”注明“商贸”用途地带,改划成酒店的申请,当中有164宗获批。

根据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数字,过去5年本港酒店房间新增1.34万个,预计2019年全港酒店房间将会增至9.5万个。而自由行带动的旅游业商机,被发展商视为肥肉,人人得而分之,纷纷于各区“插旗”,范围覆盖至多个旧区,如大角咀、土瓜湾以及西环等地。

葵涌圳边街15至19号的旭逸酒店,前身为万通大厦,料落成后提供160个房间。

工厂区“插旗”建酒店

发展商在市区“盲抢地”建酒店,连偏远至葵涌的工厂区也不放过。记者日前到其中一个改划成功、位于葵涌工厂区的旭逸酒店实地视察,最邻近的港铁站为葵兴站,转乘巴士约10分钟车程后仍需步行15分钟方可抵达。不过,酒店坐落于车房、工厦及大型物流公司中间,不时有大型货柜车出入,游客若置身其中,感觉相当突兀。

根据旅发局的访港旅客统计,今年首8个月的访港内地客有2,838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下跌9.2%,虽然内地客减少,但酒店仍密密兴建,中文大学商学院助理院长李兆波批评,近年不少酒店兴建在二、三线地区,他以旭逸酒店作例,认为发展商在选址时,没经过深思熟虑,“落车不安全、离港铁站又远,出入叫佢哋去边呢?”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