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港大揭病毒复制量高传染力强 袁国勇:7月前难断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横扫全球”,全球累计感染人数已超过160万,死亡总数亦高达逾十万人。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联同微生物学系、玛丽医院等专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较沙士病毒更快在肺部复制,在48小时内,人类肺部组织的新冠病毒数量较沙士病毒高3.2倍。同时,新冠病毒较少引发肺部免疫反应,因此病人病征较轻微,甚至有无病征的隐形病人。
现时本港疫情似乎减退,不过袁国勇指出,即使进入炎夏,疫情可能持续,直指7月前也无望断尾,“限聚令”等政策可因应单日确诊个案而调整。不过他预计疫苗最快在下年可面世。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及玛丽医院微生物学系及外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建立了全球第一个体外人类肺组织感染模型,用于研究新冠肺炎COVID-19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临床助理教授陈福和医生指,六名在玛丽医院接受肺部切除手术的病人,捐出他们部分健康的肺组织,以作今次研究之用,六名病人是三男三女,年龄介乎47至64岁。团队比较了新冠病毒和沙士病毒在体外人肺组织模型中的感染力、复制效率、细胞嗜性和免疫活化等特征。结果发现,两种病毒在细胞嗜性上相似,均可感染I型和II型肺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但就有两个明显分别。
新冠病毒抑制干扰素 未能唤起免疫反应
第一,陈福和表示,沙士病毒感染肺部组织后,组织内的病毒量最高上升近20倍;而新冠病毒就可在组织内复制高达100倍。平均来说,新冠病毒比起沙士病毒,在48小时内可以复制多3.2倍的病毒量。由于肺组织在人体外最多只可存活48小时,研究未能比较48小时后的病毒情况。
另一方面,新冠病毒较难引起身体的免疫反应。陈福和称,人体内有一种干扰素,可以抑制入侵的病毒,也可唤醒身体的免疫反应,研究团队利用没有受感染的肺组织做基线,发现被沙士感染的组织,其干扰素增多十倍以上,但新冠病毒感染的组织的干扰素只增加两、三倍。此外,沙士病毒感染会令13种“关键炎症因子”上调11种,代表容易引发发炎;但新冠病毒感染则只会上调当中的5种。
病毒如忍者 唾液每亳升可高达一百亿颗
陈福和形容新冠病毒就如忍者一样,“好似忍者咁避开晒⋯⋯就算佢48小时内不断繁殖,但系都唔会令你发现,你唔会产生足够强嘅干扰素反应去控制(病毒)繁殖,系好利害嘅手段!佢唔会令人有炎症,唔似沙士咁好容易令你身体察觉到,然后尝试去控制佢。”
袁国勇亦举例指,本港也曾出现没有病征、病毒量却非常高的患者,其唾液病毒量可高达一百亿颗:“之前有患者口水病毒量每毫升有一亿粒,但有啲外国返嚟嘅年轻患者,每毫升口水有一百亿粒病毒,但佢都可以无病征,甚至喺病房做运动!”他透露,部分患者病征轻征,照肺片亦未必发现到有问题,仅透过做电脑扫瞄,才得知他已受感染。
被问到如果大量病毒留在体内,而又没有发病,对身体会有甚么影响时,他指仍需更多研究才可确定,但现时的患者最后都会产生中和抗体,“即使有一百亿粒病毒,只要有抗体3至5日,病毒就会跌(相差)一千倍,甚至十万倍。”至于有患者失去味觉、嗅觉,袁国勇推测,或因唾液、鼻咽的病毒数量高,令神经细胞受到伤害,但仍需更多数据证实。
袁国勇称,干扰素分泌等同先天免疫反应,可以令人有咳嗽、发烧等病征早出现,但现时新冠病毒却无引发干扰素出现,更可能影响后天免疫反应,“中和抗体出现慢咗,通常人会先有抗体igM产生,然后先到igG,但今次呢个病igG同igM差唔多同时出现,甚至igG早少少添!”他续指,是次研究证明现时使用干扰素去治疗病人是合适做法,因为可抑制病毒,也可唤醒身体免疫系统反应。
7至9月仍要“可能对住幅墙食饭”
袁国勇坦言,即使在新型病毒有大爆发的疫区,也只有3至10%人有抗体,“九成人无抗体,就算所有嘢停止运作,都唔可以阻到病毒重来!”他指,沙士时使用围堵政策在6个月内可控制到疫情,但今次面对新冠病毒时却不太可能,“呢个方法只可生活落去,医疗系统唔会瘫痪”,他预计疫情在7月前都不会消失,而在7至9月,因应气温转热,病毒理应没那么易传播,届时市民也应做好感染控制措施,例如外出吃饭时与人保持距离,“可能对住幅墙食饭”,而政府也应提升检测量,“市民去办公室前、返学前都做病毒测试,确保无受感染⋯⋯应该提升检测能力,几时想知一个人有冇事都可以即刻知道。”
他建议市民上班上学前也应检查自己有无病征,量体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咁样社会先可以运作返,直到有疫苗。”而他相信,疫苗最快在下年才会面世。
被问到政府是否需要继续推行“限聚令”等政策时,袁国勇称,如确诊个案数目仍然在双位数字时,就应该较为紧张地去处理;而如果数字回落后,再有上升趋势,届时可再推出限制措施及呼吁市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