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通道满障碍 轮椅人士:对我们来说平路都是崎岖

撰文: 余秋婷
出版:更新:

“健全人士眼见就是平路,但对我们来说,平路都是崎岖不平的。”22岁的曾锦源因小脑萎缩症要以轮椅代步,踏出家门已是第一个难关,要跨过一级楼梯,常见的砖路对他而言却是非常颠簸。除了面对硬件上的不足,他亦曾在港铁站被骂“有病不要出街”。惠珍受中风影响,耳不灵、走不稳、说不清,试过花4小时都未能成功回家,问路时,更被误会为讨钱或智障。采访当日,记者与他们试行无障碍通道,简短路程花上30分钟,一再绕路而行,亦发现商场的无障碍设计竟得物无所用。

锦源患上小脑委缩症,19岁起发病,要以轮椅代步。(余秋婷摄)

出门已面对首障碍 被骂“有病不要出街”

22岁的曾锦源患有小脑萎缩症,出入以轮椅代步,与家人居于蓝田,平时甚少外出,因为单出门就要面对首个困难,家门位置就有一级楼梯,出入要靠家人帮忙。“健全人士眼见就是平路,但对我们来说,平路都是崎岖不平的”,轮椅上的锦源穿梭于香港常见的砖路,倍感颠簸,即使电动轮椅具避震功能,亦不见得舒服,若路面太斜,又忧心会反车。

外出时不时遇到歧视,锦源坦言最深刻的是在地铁被陌生人大骂,回想那次经历,由于锦源坐轮椅必须乘坐升降机,惟当时一位老婆婆站在升降机外等人,当锦源离开升降机时产生碰撞,遭对方大骂,又声称要报警等,身边的路人竟对他说:“有病不要出街”、“你睇路呀!”,一下子成众人焦点,让他很气愤。

虽然政府于2008年推出《设计手册:畅通无阻的通道》,以规限新的建筑物符合伤健人士需要,但锦源认为:“政府有做点功夫,但不会确切体会我们的需要。”

惠珍自40多岁起中风,以致右边身不便,要靠助行器行路。(余秋婷摄)

集多种残疾难问路 家住荔景却去了柴湾

年约50岁的惠珍中风近十年,以致右边身行动不便,靠助行器走路,而左边耳亦有听力问题,说话很慢,“如果一紧张就讲得唔清唔楚”。中风后记忆力及方向感都特别差,家住荔景的她曾花4个小时回家,5点离开深水埗训练中心,晚上9点还未到达,更一度错去柴湾站。

当时家人为她准备了字卡,但每当她向路人举牌,却被误会是讨钱或智障,没有路人愿意看字卡上的指示,而家人不断打电话予她,她紧张得未能协调双手,以致接不到电话,连手提电话都无电,越紧张越控制不到自己,更出现抽筋情况,惠珍只好把轮椅泊到一旁,幸好有职员留意,细心看字卡上的指引,带她乘港铁。

10分钟的路程 残疾人走了30分钟

采访当日,记者与锦源、惠珍试行蓝田的无障碍通道,由复康会蓝田综合中心行到蓝田入境事务处,一般人步行前往需时10分钟,不过与残疾人士同行却近30分钟,而且面对重重困难。当中最惊讶的是商场需设有斜台,但只通往扶手电梯,轮椅人士根本不能使用扶手电梯,特显商场设计未有考虑残疾人士需要,以致得物无所用。

记者向其管理公司高卫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查询,高卫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回复指有关斜台是应业户要求而兴建,亦指商场已设无障碍设施,内外有足够指示牌,为残疾人士提供指示。

盘点复康会蓝田综合中心到蓝田入境事务处七大障碍:

1) 未上路 先入闸

原本在地铁站旁有一条通道前往,但由于有梯级,锦源只能绕道而走,多走两米,按钟通知汇景花园管理员开闸门,再经斜道而入。

2) 一级石壆 天渊之别

路边的石壆虽不高于10厘米,但对使用助行器的惠珍而言额外费劲,她口中念念有词,“坏人落地狱,好人上天堂”,跨过地狱、天堂,惠珍好不容易才过了这条约莫2米的马路。

3) 走过斜道便是尽头

若果能顺利入商场,就可以走捷径到达入境处,商场虽设有斜道供轮椅人士出入,惟甫入商场便是扶手电梯,锦源根本不能使用,而惠珍由于行动不便,担心在扶手电梯上滑倒,所以亦转乘升降机。

4) 零指示牌 难觅无障道

不能从斜道入商场,只好另觅路径,但围顾四周根本没有指示牌,惠珍与锦源只好沿路而行,终在停车场通道内找到无障通道。惠珍指若果“初来贵境”一定很难找到。

5) 两柱挡路 仅刚好通过

无障碍通道的入口安置了两支可移动的柱子,柱之间仅有1米阔,锦源的轮椅刚好能进入,他指部分轮椅设多种功能,体积较大,未必顺利通过,可能要麻烦管理处职员移开柱子,方能进入。

6) 货仓出入重地 环境狭窄肮脏

所谓的无障通道是连接停车场的货仓位置与商场升降机,所以不时有工友上落货物,而且环境肮脏,空气欠流通,不时有蟑螂出没。

7) 重门阻隔 残疾者难推

每个通道都有防烟门,由于有一定重量,惠珍难以开门,要靠其他义工帮忙。

香港康复会将于11月6日(日)举行“无障行者2016”,活动首次让参加者配戴不同的道具,如眼罩、耳塞等,分派到不同的地区,完成指定任务,体验残疾人士的生活日常,截止报名日期为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