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卓伟《纽约时报》撰文:封城禁聚难长久 应“有松有紧”找平衡
新冠肺炎继续威胁香港,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在4月6日《纽约时报》撰文,认为封城及禁聚政策不能持续下去,社会不单要付上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消磨人们的意志及心灵健康。他认为,直至全球一半人口免疫或康复后,或是有效的疫苗面世,大流行才会减退。
梁卓伟估计,在人们有免疫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大量死亡个案,但有效的疫苗研发需时1至2年,故他提出“有松有紧”政策,即在禁聚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步让人们重回正常生活,若出现爆发时便再收紧政策,直至找出疫情在受控下,且经济及社会损失均在可承受范围内的生活模式。
梁卓伟在《纽约时报》以〈封城非永久方案,要怎样解除〉(Lockdown Can’t Last Forever. Here’s How to Lift It.)为题撰文,指出围堵及禁聚政策是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的传播,但却无可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消磨人们的意志及心灵健康。他也认为,围堵及禁聚政策并无科学的基准,如实施多久才见效,多久又可以解除政策等。
因此,梁卓伟提出“有松有紧”政策,政府可以在禁聚一段时间后,让人们重回正常生活,若出现爆发时便再收紧政策,不断重复尝试,直至找出疫情在可受控下,且经济及社会损失均在可承受范围内的生活模式。
▼防疫辣招 禁四人以上聚集 关闭多项设施▼
政府必须准确地调整预防措施
梁卓伟指出,多地推行遏制政策均失败收场。如武汉曾在2月、意大利北部在3月因疫情在两地迅速蔓延,政策只能减低疫情带来的祸害。而香港、新加坡及台湾虽然未出现本土疫情,但情况或许只是暂时。美国及西欧多国同样面对疫情,当地政府正寻找不损害经济又能防止疫情扩展的模式。他在文章内再次重申,直至全球一半人口免疫或康复后,或是有效的疫苗面世,大流行才会减退。但前者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特别是长者及贫困人士;后者则需要1至2年研发,社会无法长期承受大型的围堵及禁聚政策。
确诊数字与真实感染滞后至少10日
他解释,确诊数字无法真实反映病毒的传播,因为新冠肺炎的潜伏期大约为6日,而大部分人更在发病前数日才开始有病征,即确诊数字与真实感染的日子至少滞后10至14日。
即时是全球确诊数字,亦同样无法反映实际感染情况。由于无外力介入下感染者平均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多少人的“基本传染数(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 ,会因为各地的人口岁数分布,以及人们的接触层面而有所不同。加上,各地所实行的措施,包括人们是否佩戴口罩、停课等亦会影响病毒的传播时间,另有部分国家或地区未有病毒试剂。
盼以八达通大数据找传播途径、接触层面
而港大医学院就此正研究,并从2月开始制定实时的数据图表。内地有用百度、腾讯等大数据,估算人口流动实时数据,欧美亦可用google、facebook的数据,梁卓伟希望,未来医学院可利用市民使用八达通卡时的位置资料加以计算,推算出人们如何传播病毒。他强调是大数据,不涉及个人私隐。
林郑:不会采取极端措施
特首林郑月娥今早(7日)被问到梁卓伟的看法时,林郑回应称自1月开始已看著疫情进度作应变,强调她聆听专家小组的意见后会找出务实措施,不会采取极端措施如关闭所有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