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解密系列五】英方认低估民意压力 倡多咨询牵制中方
中英双方在1984年签署联合声明后,一边准备12年后政权移交,一方亦在过渡期作部署。《香港01》远赴伦敦英国国家档案馆,翻查最新一批解密文件,披露了30年前、即香港过渡期之初英方在香港的盘算和思路,反映英方尽力维护其在港的长远利益,及在加快推动本地化,争夺民意以牵制中方。密件亦让公众一窥,当时受港人欢迎的已故港督尤德,如何拒绝增加港督的权力,以限制政权移交后行政长官的实权。
1985年是香港历史的分水岭,尽管中英双方在1984年底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决定12年后香港的前路,但港人对自己的未来,过去一段时间一直被蒙在鼓里,加上港英政府刻意收紧舆论,年底立法局又首次引入间接选举,民意代表、压力团体及传媒均向政府施压,民情仍然躁动不安。
新一批解密文件披露,当时伦敦承认,“古老的殖民地模式”已应付不到民情,又认为港府低估了压力团体的破坏,推动特权法过程更加是误判民意,认为港府应该多做绿皮书作咨询,一方面凝聚民意,另一方面令中方难以反对。当年长期采访中英谈判的刘锐绍认为,英方当年正是刻意利用民意来牵制中方。
摄影:政府新闻处图片
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订,香港前途终于尘埃落定,之前几年港人不安,出现移民潮的情况似有减退迹象。1985年是踏入过渡期的第一年,尽管中英两国的合作气氛仍相对融洽,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开始就过渡期的具体安排商讨,但英方在社会管治层面,作出不少重大转变,既令港人不安,亦触动中方的神经。
港府拟箝制言论
港府当年强推立法局特权法,已引起法律界及传媒界质疑有侵犯人权的意味。另一方面,当年港英政府为控制舆论,先后作出多项举措,包括大力推动成立传播委员会,表明是英联邦国家的同类组织,并在5月首先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外界担心这组织是干预和控制新闻自由的工具。
到6月,社会有团体大搞焚烧不良刊物活动,警方又大举搜查报摊,加强执行不良刊物条例,政府随即表示计划成立不良刊物审裁处,令外界担心是对言论和出版的控制。政府在9月再发表广播事业检讨委员会报告书,其中一项建议成立电台和电视投诉审裁处,被批评是对两家电视台干预。上述多项举措,均惹起社会舆论反弹,其中传播委员会的筹委会,最后落得解散下场。
密件显示港府怕成跛脚鸭
英国国家档案处最新解密的文件中,便记载了当年伦敦对港府施政的评估。一份名为“香港内部政治状况”(Internal Political Situation in Hong Kong)的文件,记录于1985年7月英国外交部香港科科长高德年(Anthony Galsworthy)及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英方首席代表卫奕信(David Wilson)的往来电文。
高德年提到,香港市民政治意识提高,不能期望市民再经常同意政府,香港将来要管理自己地方,会难免引起政治争拗。他分析,中英联合声明对公众是创伤,2年前市民不会相信英国在1997年会结束管治香港,因此出现高度的焦虑和惊恐。
The population is suddenly confronted by a need to face up to realities which they have always been able comfortably to put out of their minds. The combination is a high level of genuine concern, and even fear, with political inexperience and naïveté is a volatile mix.
他说港府的架构是“古老的殖民地模式”(archaic colonial model),但民意愈来愈不满,难以应付。中英联合声明后,港府突然面对新处境,在中方的掌舵下,怕自己成为跛脚鸭,港府觉得有需要持续做强硬的政府。但高德年续道,英方一向对殖民地的政策,是尽力帮助本地居民,政府便愈来愈需要进行咨询,这会增加港府压力,港府要在众多咨询中举步维艰,这是很难平衡。
港府难管理躁动的传媒
他又称,港府的公关架构亦不太好(not very impressive),面对躁动及幼稚的传媒,即使用最好的工具亦很难管理。不过港府仍然有正面因素,以往对批评很少容忍及对民意不耐烦的港府旧人物,如今都已退休。新上任的布政司钟逸杰及其副手施恪均反应迅速,并具备政治敏感度,会在整个政府中定调。
高德年亦提到港府在过渡期如何处理民意。他说伦敦西敏寺式的对抗政策,未必适合香港,建议港府应多用绿皮书去作咨询,又指1984年代议政制绿皮书是有用的先例,政府更容易去建立强硬政策。他分析,这种讨论会影响到中国,一方面令中国有机会发表意见,另外当香港市民表达意见,政策得到本地广泛支持时,中方会难以反对。
Once public views in Hong Kong have been thoroughly aired, it will make it more difficult for the Chinese to oppose policies which clearly have widespread local support.
他在信中总结,指即使港府改善公关及多作咨询,仍然会面对比以前更甚的政治争拗,必须学习面对,有时会不舒服,未来12年不是轻松的时间,与前3年一样艰难。
卫奕信指民情有3大转变
另一份解密文件是卫奕信向高德年复信,指过去2年中英双方秘密会谈,令港人不清楚未来,形容港人十分痛苦。他同意高德年指港府公关做得不好,亦承认港府面对没有民意基础的压力团体时,倾向低估其破坏。卫奕信分析,香港民情未来有3大转变:一是会有愈来愈坚持的压力团体,二是会出现更多要满足选民的政治领袖,三是传媒爱追细枝末节,对政府愈来愈批判,欠缺客观分析及建议。
批评副布政司施恪鲁莽闯祸
卫奕信认为新的布政司钟逸杰对政府很有帮助,他对民意有非常好的感觉,但对副布政司施恪则有保留,评价施恪虽具能力,但面对传媒和公众,则容易鲁莾闯祸(bull in China shop)。
当年是行政立法两局的议员李鹏飞忆述,1984年施恪担任运输署长时,处理的士加价事件,引致后来的士大罢驶及骚乱,令港督尤德不满,“我还记得我们那时伦敦班Exco Member(行政局成员)要飞回香港,港督叫施恪唔好再处理,叫另一个行政局成员方心让去处理民情。”
谭耀宗在1985年首次以劳工界晋身立法局,他形容英方善于发动民意,市民支持港府提出的措施,便造成中方同市民之间的矛盾,通过民情民意给予中方压力。“如有人提八八直选,港英政府便收集民意,成立民意审裁处,即使你中方唔同意,九一年都要放吖,结果九一年都做咗。”时事评论员刘锐绍认为,在整个香港前途谈判前后,英方均刻意利用民意来牵制中方,令港人觉得英国管治好,从而抗拒大陆,为自己争取最大的谈判筹码。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
报料请致电或WhatsApp “01线报”:6511 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