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袁国勇等12学者《刺针》撰文 促病毒命名SARS-CoV-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由于疫情最先出现于中国武汉,疫情过往被称诶“武汉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其后正名为“COVID-19”。而导致肺炎疫情的冠状病毒,世卫一直称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12名学者、包括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发表公开信,认为采用“SARS-CoV-2”(沙士冠状病毒2型),作为病毒名称更为合适。信中指出,病毒与沙士属“姊妹病毒”(sister virus),加上于名称中保留“沙士”(SARS)能保持公众警惕。
公开信由12名中外华人学者发出,包括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港大生物化学系教授金冬雁、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教授李十月,及多名国外大学的华人学者。
疾病有别于病毒名称
他们于信中提及,疾病的名称可以有别于病原体的名称,如爱滋病(AIDS)与HIV病毒的例子;加上于病毒名称“SARS-CoV-2”加上SARS的用字,仅代表与沙士病毒有关,不等同会导致有如沙士般的疫情。
SARS(沙士)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的简称,导致沙士的病毒,被命名为“SARS-CoV”(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简称“沙士冠状病毒”。
病毒或会反复发生
他们说,“SARS-CoV-2”病毒名称不会对涉及疫情国家的社会稳定性及经济发展构成影响。因应未能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并未有方法切断传播链,以后病毒会反复发生,甚至或会出现“SARS-CoV-3”的病毒,故于名称中保留沙士将有效保持公众警惕,并可以更迅速回应疫情。信中又以MERS冠状病毒为例,称病毒于骆驼和人之间多次传播,令疫情数年之内反复发生。
他们又称,国际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对SARS-CoV-2的命名与国际病毒分类委员的目标一致,均为促进学术界的交流;而由于“SARS-CoV-2”名称已应用于学术界文章,认为改名会导致学术界的混乱,建议应保留“SARS-CoV-2”名称。
▼3月4日港府首两班包机 武汉现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