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中秋】智障家舍被迫迁结业 十多年共对院友不舍别离
中秋佳节,人月两圆,对于居于扶康会和谐轩的8名智障人士而言,院舍原是他们的家,与院友与照顾员聚在一起,就是团圆。
但今年中秋,或许是他们最后一次团圆,因为政府物业管理处勒令收回单位,他们即将痛失“家园”,院友收拾细软,吃过月饼、赏过花灯,便各散东西,被迫离开住了十多年的“家”。
中度智障院友黄煜文愁眉不展,低头道出中秋愿望,“希望你哋帮我哋揾个地方,好唔想同佢哋分开!”
和谐轩位于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职员宿舍,采用家舍模式,只自2000年营运至今,现有8名轻度至中度智障院友,共用2500呎单位,他们亲密得俨如家人。但由于位处威院扩建计划范围内,所以宿舍面临清拆命运。
小家庭模式 家舍重亲情
住了逾十载的陈少霞曾住过大型宿舍,她在众人之中自理能力最佳,机灵地解释,“我钟意呢度多啲,呢度单位大啲住得开心啲,无咁多规矩!”少霞能独自上班,亦经常外出,“出去讲交带声就得。”
这里与残疾院舍不同,不会把吃饭、作息及活动等生活日程全编排好,院友可以赖床,甚至自行决定膳食。扶康家庭经理余秀萤表示,家舍模式能保留院友私人空间,照顾各人的独特性,“我哋想模仿家庭,比佢哋有家嘅感觉,呢度有唔少都系孤儿或者双亲好老照顾唔到(子女)嘅人。”
超越保健员的“家母”
宿舍内,平日有一至两名“家母”处理日常所需,夜更则有义工“义兄”留宿。“个名改得好,叫家母,真系好似佢哋阿妈咁!”退休保健员潘姑娘3年前做宿舍的夜更家母,担起这头“家”,上至起居饮食,下至清洁、洗衫等均由3位家母轮流值班,守护这班“化骨龙”。不过,院友们亦非常生性,随她买日用品时,会帮忙把沉甸甸的货物搬回家。潘早前深夜于跌断手入院,院友第一时间探望,更陪她到大埔做物理治疗,“屋企人都无第一时候黎睇我啦!”
扶康会望重置院舍 “家庭”团聚
但这“一家人”前年年底,接获政府业主物管处通知,由于威院扩建计划,须于2017年3月前清空单位。一年多以来,扶康会与多番与社署交涉欲觅新址搬迁不果,被迫无奈结业,院友将于11月起分批迁往旗下两个另外家舍或入住残疾院舍临时宿位。余秀萤说,他们正努力寻找空置单位重置院舍,望有心人能提供地方,让各人聚首一堂。
十多年日夜相对的脸孔即将不复见,煜文腼腆的低著头,他12年前因双亲老迈搬到和谐轩,他与大部分院友一样,一星期七天均留在院舍。视院舍为家的他说,一想到被迫与老朋友分开,便忧心得失眠。记者问他有何难忘回忆,他挂在嘴边的还是舍不得,前后重复3次愿望,“最难忘唔舍得佢哋,希望帮到我哋揾个地方,唔使咁大㗎!”
访问当日他们正预祝中秋,切过月饼,他们亲切招呼记者。此时,有院友不慎打翻月饼,其他人立即帮手,少霞边收拾方边安抚同伴,喊著:“唔紧要、唔紧要!”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一家人”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围在一起庆中秋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