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也讲大数据 中大研究中西医结合成效

撰文: 黄卓然
出版:更新:
中医学治病方法变化多,难以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证明治疗效果。中大以多发性硬化症为对象,研究中西合璧治疗效果。(Getty Images )

中医学欠科学化?长久以来,医学的科学研究会以对照组实验验证。以研究药物效用为例,简单来说,实验会把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组服安慰剂或没有服药,然后比较两组参加者的病情变化,验证药物的成效。

不过,中医药的药方或治疗方法往往多变,同一病症亦因应不同病人的体质有不同治疗,因此进行对照组实验有困难。为了科学化验证中医药成效,中大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主任胡志远表示,正研究以大数据(Big Data)的运算方法,利用不同国家数据库及临床研究,验证中西医结合的成效,希望为中西医合作开辟另一种标准,打响头炮的研究对象是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疾病,估计全球有250万名患者。患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神经系统至发炎,令神经讯号传送出错,甚至停止。视乎病人大脑或脊髓受影响区域,病人或出现视力模糊、认知障碍、失去平衡力、口齿不清、四肢麻痺等病征,严重会瘫痪。

脑神经科专科医生刘玉麟指,多发性硬化症多数在年轻时病发,现时本港治疗此症的西药,大概有10种,包括干扰素、口服药物及生物制剂,各有不同副作用。

胡志远(右一)指,期望大数据可以为中西医结合成效建立新标准。(左起:中大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钟志豪、研究所副医务主管刘玉麟、病人Don、病人Gary、研究所副中医服务主管张海艺、研究所名誉访问教授梁颂名、及研究所主任胡志远)

注册中医师张海艺就从中医角度分析多发性硬化症,初期发病的症状多见下肢突然乏力、头晕、失眠,中医认为是肾阴虚症状,以养肾阴、清热降火的中药治疗。

中西合璧治多发性硬化症

直至病情稳定期,症状为疲倦、精神差。中医认为是气虚症状,需要大补元气。至久病时症状多见下肢乏力甚至瘫痪,中医认为是肾阳虚症状,治疗方法会补贤阳、益脑髓。他表示,中大中西医结合医务中心过去除用西药外,更曾以中药及针灸治疗约20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治疗,在纾缓痺症、恢复活动能力等方面,都见成效。

刘玉麟指,中大决定推出全港首个此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导计划,邀请100名患者参与为期8星期的中西医治疗,有系统地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成效。他指,有关计划亦是大数据分析的头炮,研究员已接触海外及国内十多间大学,期望利用大量相关数据,配合电脑技术人员,分析有关疗法是否有成效。胡志远说,有关概念是Big Data的概念,期望透过Big Data的运算,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科学标准。他相信,纵使大部分中医疗法无法进行传统的对照组实验验证,但“捉到老鼠既就系好猫”,期望有关标准可以获得肯定,令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走出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