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两教授钻研治理克隆氏症及糖尿病 获颁裘槎优秀医学科研奖

撰文: 李恩慈
出版:更新:

本港不少医学教授努力钻研疾病成因,致力找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系马青云教授及黄秀娟教授分别凭著对糖尿病及克隆氏症的研究,荣获裘槎基金会颁授的“优秀医学科研奖2020”。
黄秀娟教授说,绝大部分克隆氏症患者的发病病征由10多岁开始出现,他们需承受数十年的痛苦,包括肠道溃疡、肚痛、大便出血、作呕等,即使接受切肠手术也无法根治病症。她期望运用奖金找出病因,并研究出最有用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黄秀娟:克隆氏症患者普遍年轻 需承受数十年痛苦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系教授黄秀娟说,本港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在20年间上升了30倍,现时全港约有5000至8000个案。其中克隆氏症的成因仍然未明,绝大部分患者的发病病征由10多岁开始出现,需承受数十年的痛苦,包括肠道溃疡、肚痛、大便出血、无法进食、作呕等,即使接受切肠手术也无法根治病症。“虽然患者数字可能无其他疾病咁多,但患者普遍好年轻。如果病情反复,系要几十年不停食药、进出医院注射生物制剂或抗生素,严重影响学习同经济能力。”她期望找出病因,研究出最有用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黄秀娟与其团队早前经研究发现,克隆氏症患者体内出现变形杆菌的机会率比健康人士高出两成。她为此菌进行了动物测试,证实克隆氏症患者体内的变形杆菌能令老鼠的肠道溃疡,而健康人士体内的变形杆菌则对老鼠没有明显影响。于是,黄秀娟希望运用奖金研究变形杆菌的特性、功能与影响,并尝试透过微生物移植改变其特性,从而预防克隆氏症。

为了验证变形杆菌为何能令肠道发炎,黄秀娟已招募了各250名克隆氏症患者及健康人士,抽取他们的血液及粪便组织样本,并化验当中的变形杆菌DNA。她的目标是在一年内研究两个组群人士的变形杆菌基因及饮食习惯,找出为何克隆氏症患者体内的变形杆菌特别“恶”,然后在三年内找到克隆氏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马青云:本港两成糖尿病患者在40岁前确诊 可致肾功能急剧下降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系教授马青云说,中国现有约1亿名糖尿病患者,当中早发性糖尿病的问题尤其严重,本港约五分一的患者是40岁前确诊,情况不容忽视。他续称,如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宜,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炎风险增加两倍、心脏病及中风风险增两至四倍、脑退化症、癌症,甚至末期肾病。

马青云续称,本港有超过一半的末期肾病患者因糖尿病所致。根据香港肾病注册报告在2015年发表的数据,糖尿病引致末期肾病的患者人数,在20年间上升近两倍。他曾经为超过6,00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3年的研究,发现逾8成患者的肾功能缓缓下降,而约3%患者的肾功能急剧转差。“揾到高风险急剧转差嘅病人好重要,因为佢哋死亡率最高。”于是,他研究出24个基因指标以分类病人,从而预测哪一批糖尿病患者属高风险,容易在短时间内演变成末期肾病,为他们研究个人化的治疗方案。

马青云透露,他计划使用奖金作四大用途,分别是验证前期研究的可靠性、预测病人对胰岛素的需求、研究不同类型病人对不同治疗方案的需求,以及预测病人对新药物的反应。他期望透过计划提升对糖尿病治疗的成效,并成为指标协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系教授马青云及黄秀娟荣获裘槎基金会颁授的“优秀医学科研奖2020”。(李恩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