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环时》效应
有时候,现实比剧本更有趣。
当大陆官媒盯上香港电影…
事缘一家大陆官媒,听闻香港有一套独立电影《十年》上画,得知风评不错,港人很有共鸣,令一众编辑记者心生好奇,特意突破高墙监控,不知从那个渠道弄来这套新电影,先睹为快。岂料一看之后,顿觉“大逆不道”,“意识不良”,有损香港风气。为“矫正歪风”,他们不惜腾出珍贵社评版面,写了篇千字文,批评《十年》散播“思想病毒”。
官媒认为《十年》票房只有三百多万,“让人看到香港市场的狭小”,可仍“杀鸡用牛刀”,大肆鞭挞,引来各大港媒争相转载其“高见”,惹得大批香港读者“关注”。本来《十年》因预算有限,题材又敏感,宣传和上映渠道都不足,今次一经官媒“免费宣传”,相信会吸引不少中港读者慕名观赏。
其实不只《十年》,《环时》一向“不齿”很多香港人和事,间中不乏指名道姓,开炮轰击,可效果却往往事与愿违。那些人和事尤如获得“官方验证”,变得更广为人知,受关注欢迎程度不跌反升。我们大可称此现象为“《环时》效应”。
香港人应该很难理解,为何《环时》可以“愚蠢至此”,“一错再错”,灭火不成之余,还要火上加油。
当香港官员听到不中听的意见…
相比《环时》,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思维。
大体而言,香港政府处理不中听的意见,迄今仍鲜有大规模口诛笔伐,而其一般做法不外乎三招。
一为“急冻冷藏”,官员化身“人肉录音机”,抛出程序条例,以冰冷沉闷的官腔,意图“急冻”炽热议题; 二为“以退为进”,官员“下访”民间,口中说同情理解,表现得深受感动,一旦成功舒缓民间情绪,回到办公室仍是按本子办事;三为“从善如流”,官员诚恳接受意见,认真改良政策,不过这情况是较为罕见罢了。
不少香港人都相信,市民享有言论自由,发表意见;官员身为公仆,接受监督批评为理所当然。即使官员解决不了问题,至少应该做好公关工作,缓和局势,而非火上加油,徒添是非。因此当去年梁特首公然发炮,指责《学苑》宣扬港独,公众大为惊讶,舆论一片哗然。
当家长威严硬碰“想不通”的后辈…
《环时》所代表的官方声音显然不吃这一套。
我们向来应用契约式思维,认为政府只是个权力代理,向香港人负责,应当适应而非压制民情;《环时》则以家长式思维,自居为长辈,即使明知惹来反弹,也会教训香港这“反叛少年”,敦促其循规蹈矩。
该报社评指责《十年》“宣扬绝望”,“以极其悲观的心态讲述2025年的香港”,“自我恐吓”。社评背后的脑袋并不在乎“悲观的心态”源自何处,又为何《十年》会“预言”香港遭大陆“操纵”和“排挤”,总之一切只是部份港人“想不通”。
据其思维,这位家长面对“想不通”的后辈,坚持要威严以对,怎会考虑反思自身言行,公开检讨自己是否“绝望”根源?因此上述的“情绪面貌”只可能由香港社会“承担大部分责任”。
今次《环时》效应再度发功,特意为《十年》写影评,煽风点火,到头来只收得刺激票房之效,场面固然令人不禁莞尔。可是嘲笑过后,我们仍不得不正视中港思维之别,思考如何化解个中深层次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