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35名政商经教界名人联署 促政府主动和解展开调查
港府提出修订《逃犯条例》后,自今年6月起接连引发多场大型游行和抗议行动,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经济学者林本利、建筑师学会前会长吴永顺等合共35名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界及前政府高官再以个人名义,发起题为“政府主动促进和解 各方坚守和平克制”的联署。
他们认为港府回应与民众诉求存落差,和平游行常变警民冲突,形容目前事态恶化,需逼切降温呼吁各方克制。他们促特首林郑月娥及政府展现领导风范,成立不针对任何一方的独立调查委员会,促警方管理层处理突发冲突时应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提醒警员专业纪律执行职务,维持良好形象;亦呼吁示威者别以以危害人身及生命方式发声。
是次联署共有35人参与,除了早前曾联署要求政府成立由资深大法官主持的法定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6.12成因和过程,并暂缓检控的8名前官员外;亦有教育界、宗教界、经济学者、商界人士参与。当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经济学者林本利、建筑师学会前会长吴永顺等。
“警民关系超越临界线,危险境况已在滑坡边上”
声明中指出,特区政府的回应和民众诉求之间存落差,和平游行、请愿常演变成警民冲突,联署形容目前事态恶化,需逼切降温:“暴力在恶性升级,警民关系超越临界线,危险境况已在滑坡边上,大众忧心忡忡”,他们呼吁行政长官及特区政府展现政治道德勇气及领导风范,“政治问题始终要政治解决,不把前线警务人员推向政见对立的前缘”,倡港府成立法定独立调查委员会,在不针对任何一方下,调查过去一个多月冲突由来和过程,寻找真相,吸收经验和教训,修补关系。
联署中亦提到,理解请愿和示威者目前的不满和失望,但呼吁示威人士不要以危害人身及生命方式表达,“社会议题的争取总有其过程,能持续凝聚大多数人的支持才是成功关键。暴力每每带来仇恨,不单分化社群,亦诱发更多暴力,使人偏离初心,主动或被动的流血、失去自由、甚至牺牲。”
促警方管理层 处理突发冲突时 应避免矛盾升级
联署中亦促警方管理层,制定应变指挥策略时以社会利益为依归;处理突发冲突时,应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并考虑对大多数市民的影响、无辜市民和示威者的反应,以及前线警员安全。而警员务必以专业纪律执行职务,维持良好形象。
昨日(19日)亦向林郑发公开信支持成立独立委员会的教协,表示欢迎联署,并表示乐见有其他跨界别团体和社会人士作出同样呼吁。
以下为联署全文:
政府主动促进和解 各方坚守和平克制
《逃犯条例》修订自六月起引发连串大型公众游行和抗议行动,由于特区政府的回应和民众诉求之间存在落差,接连的和平游行或请愿常演变成警民冲突,暴力在恶性升级,警民关系超越临界线,危险境况已在滑坡边上,大众忧心忡忡。
我们是一群热爱香港、长期参与香港发展,并以此地为家的香港人。眼见事态恶化,有感降温之逼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恳切呼吁各方当下必须克制,放下敌意,甚或暴力抗争,再谋求走出困局之路。我们呼吁:
行政长官及特区政府
o 展现作为特区领袖的政治道德勇气,从香港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以实际行动化解当前社会日深的矛盾;
o 政治问题始终要政治解决,不把前线警务人员推向政见对立的前缘;
o 政府带动和解,成立法定独立调查委员会,以较宏观视野和范围调查过去一个多月的冲突由来和过程。调查旨在寻找真相,并非针对任何一方,并在共同认识的真相基础上,吸收经验和教训,走向和解,修补各方关系。调查过程期间,社会矛盾亦可开始缓和。倡议独立调查委员会之框架,社会舆论趋向共识,我们恳请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再三考虑。
示威人士
o 我们理解众多请愿和示威人士目前的不满和失望。
o 市民和平、理性及非暴力表达意见的权利,是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
o 我们恳请示威或请愿人士纵有多大不满,亦不要以危害人身及生命方式进行。社会议题的争取总有其过程,能持续凝聚大多数人的支持才是成功关键。暴力每每带来仇恨,不单分化社群,亦诱发更多暴力,使人偏离初心,主动或被动的流血、失去自由、甚至牺牲。
警务人员
o 我们感受警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和面临的挑战。
o 警务管理层在制定应变指挥策略时,应以社会利益为依归,尤其是在处理突发冲突,尽力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并考虑对大多数市民的影响、无辜市民和示威者的反应,以及前线警务人员的安全。
o 警务人员务必以专业纪律执行职务,维持警队在市民心目中应有的良好形象。
新闻自由
o 新闻自由是香港的核心价值之一,我们呼吁各方必须尊重和保护。
香港是我们珍视的家,近月来的事态发展,迫使我们直面社会何去何从的问题。警民本无辜,在这危急时刻,我们冀望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展现领导风范,以政治手段解决政治问题,尽速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 。此乃减免武力冲突以至纾解社会危机之关键所在;各方务必克制,免让仇恨蔓延 ,撕裂加深, 给香港重新出发的机会。
联署人(注:联署次序以姓氏笔划序排列,他们均以个人名义联署,括号内为记者补充资料。)
方敏生(前监警会委员)
王维基(港视主席)
李少南教授(香港恒生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李芝兰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教授)
刑福增教授(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院长)
吴永顺(建筑师学会前会长)
沈祖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
邱诚武(运输及房屋局前副局长)
林一星教授(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系主任)
林本利博士(经济学者)
林健枝教授(中大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客座教授)
林崇智牧师
郭国全(前政府经济顾问)
袁天佑牧师(前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会长)
袁莎妮(香港总商会总裁)
袁国勇教授(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
陈恩明牧师
陈智远(食物及卫生局前政助)
陈龙生教授(香港大学附属学院校长)
陈韬文教授(中大荣休教授)
梁敬国(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前副局长)
梁万福医生(香港老年学会会长的老人科专科医生)
莫宜端(劳工及福利局前政治助理)
黄英琦(香港当代文化中心创办者及荣誉总监)
叶根铨 (前财政司长政助)
蒲锦昌牧师
蔡元云医生(突破机构创办人)
蔡少绵 (环境局前政助)
卢龙光牧师(基督教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前任会长)
戴健文(邻舍辅导会副主席及署理总干事戴健文)
萧伟强 (劳工及福利局前局长)
关焯照博士(经济学者)
罗永聪(前财政司长政助)
罗庆才牧师(香港浸信会联会会长)
苏钥机教授(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