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港医】医生人手规划 02年香港做错甚么、新加坡做对甚么?
医生人手不足以应付人口变化,是不少国家和地区都面对的难题,面对香港医院逼爆,有人羡慕新加坡,希望借镜当地医疗制度,解决香港当前的问题。其实新加坡的医疗人手不足问题,有一段时间比香港好不到哪里去,这个双城故事的分水岭是2002年,当年香港因经济不景及医生人手过剩为由,削减医生人手及医科学额;新加坡则因应移民增加,而放宽引入海外医生及筹备建新医学院,在缓解医生人手紧张方面急起直追。事隔十多年后,香港医生人手紧张愈趋尖锐,新加坡则明显纾缓,而细看公营医疗机构任职的医生数目。近年新加坡医界有66%医生在公立医院服务,而香港方面则不足一半,到底香港又如何“追落后”?(《星洲港医》系列报道四之四)
曾经面对医生人手不足的新加坡,视吸纳海外医生为主要解决方法,利用认可海外院校名单及监督制度,引入外援。在名单内院校毕业的医生,如获得新加坡指定医疗机构聘请,不论是否拥专科资格,都可申请有条件注册在当地行医,接受二年或四年监督期。倘若他们表现令人满意,便可获卫生部辖下的医药理事会(简称SMC) 考虑批准正式注册。
据了解,新加坡在1971 年已设立认可院校名单,以免试及监督制度引入海外医生,早期有73 间海外院校,至1993年增至176间的高位,及后又因担心医生供应过剩减至24 间,多年来一直都按实际需要弹性调整。而2002年底,新加坡医药理事会年报指出,政府留意到九十年代起移民增加、人口增长,医疗需求会上升,要求医药理事会制定更多符合资格的院校加入免试名单,结果认可院校数目复增至71间,至2009年进一步增至158间。
事实上,2002年,是香港和新加坡医疗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十多年前,新加坡及香港的医生人口比例,原来非常接近,但现时新加坡的人手紧张情况已纾缓,而公营医生的比例,新加坡都较香港理想。
在2002年底,新加坡有6029名正式注册或有条件注册医生,医生对人口比例是1:690。香港方面,截至2002年底有10,731名正式注册医生,按当年人口计算,医生与人口比例是1:628。
来到2017年底,新加坡已有13,944名医生,包括正式注册、有条件注册、临时注册、暂时注册的医生,医生与人口比例是1:419。即使只以11,059名正式注册医生计算,医生与人口比例仍有1:507。整体医生当中,8,606 人是非专科医生,5,338 人是专科医生。在公营医疗机构行医的有9,251名医生,占整体医生的66%。
香港在同年则有14,290 名正式注册医生,医生与人口比例是1:519,较新加坡较逊色。根据香港医管局2016/17年年报,连同驻院实习医生在内,共有6,164名医生。至于卫生署的医生占整体3%,即400多人。按此推算,公营医疗机构的医生人数,占全港注册医生不足一半。
为什么香港医生与人口比例,会被新加坡比下去呢?海外医生来港执业,需要考取执业资格试,才能在港自由执业,若以“有限度注册方式”聘请在公院服务的,亦因工作环境欠理想、事业发展前景有限,而少人问津,对纾缓人手紧张杯水车薪。
↓↓↓两图看清 新加坡免试引入海外医生方法及数量↓↓↓
因此,本港医生人手新血来源,主要依赖本地培训,但速度赶不上需求(见下图)。翻查资料,在新加坡为纾缓医生人手紧张到处“招兵买马”之际,2000年起港府录得财政赤字,遂减少公立医院医护人手,医管局自2002年底推出“自愿提早退休计划”,即俗称的“肥鸡餐”削减人手减省开支。而医科生学额亦要削减,由原本约330个,由2002/03年度起减至250 个,相隔7年,即2009/10 年度才逐步增加学额至320个,2012/13年度加至420个,至2016/17年加至470个学额。在2019/20年起,医科生学额增至530个,料于2024/25年度毕业。
香港主要靠本地医学院增加学额以增加人手,另一边厢新加坡原本只有一间医学院,即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杨潞龄医学院。政府因应本地培训人数不足,故此除引入海外医生外,亦筹建新医学院以培训医学人才,分别在2005年成立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Duke-NUS)合办医学研究生院,及2013 年新建南洋理工大学(NTU)李光前医学院,开始取录医科学士。目前,新加坡已有三间医学院。
三所院校当中,NUS杨潞龄医学院的学额较多,有约300人,至于Duke-NUS、NTU分别自2011年及2018年有首届毕业生,各有数十人,而NTU 目标是每年培训150 名或以上医科生。至2018 年开始,三间医学院每年收生合共达500人,这批医生最快在2023年毕业。
此意味,未来数年,香港和新加坡,各自的本地培训医生数目将追贴,新加坡在2023年将有500名医科生毕业,香港则在2024/25年度起有530名新医生毕业。不过,若计算人口变化等因素后,政府在2017年公布的《医护人力规划和专业发展策略检讨》中推算,到了2030年,全港仍会欠缺超过1,007名医生,在最坏的情况下,医生人手短缺更可能达1,575名。
新加坡增建两间医学院
香港主要靠本地医学院增加学额以增加人手,另一边厢新加坡原本只有一间医学院,即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杨潞龄医学院。政府因应本地培训人数不足,故此除引入海外医生外,亦筹建新医学院以培训医学人才,分别在2005年成立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Duke-NUS)合办医学研究生院,及2013 年新建南洋理工大学(NTU)李光前医学院,开始取录医科学士。目前,新加坡已有三间医学院。
三所院校当中,NUS杨潞龄医学院的学额较多,有约300人,至于Duke-NUS、NTU分别自2011年及2018年有首届毕业生,各有数十人,而NTU 目标是每年培训150 名或以上医科生。至2018 年开始,三间医学院每年收生合共达500人,这批医生最快在2023年毕业。
【新加坡引入海外医生免试名单再修改】随着本地医生人数渐增,新加坡已调整策略。今年4月,新加坡卫生部及医药理事会(SMC)表示,因本地医科生将逐渐增加,削减海外指定院校名单数目,由158间减至100间,大减37%。《香港01》向SMC查询削减海外认可院校的准则、与被剔出名单的院校毕业生表现是否较差有关,以及有多少海外医生被延长监督期等。SMC 回复指,修订院校名单是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海外大学的世界排名、本地医疗系统需要、以及认可院校毕业生的执业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