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论坛】资深通识科教师许承恩:通识教育科,屡“败”屡战!

撰文: 政论投稿
出版:更新:

近日,通识教育科再度成为众矢之的。继梁美芬及葛珮帆议员批评通识教育科“教坏细佬”,身兼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前特首董建华先生也发表评论,认为通识教育科“失败”,要想办法改革。
批评通识教育科的社会各界人士,本意也是为香港好,想为青少年人做点什么,就此,笔者佩服欣赏。只是,近日社会争议多,风雨飘摇,通识教育科应负上的责任,真的这么大?这一方面,值得探讨。
撰文:许承恩博士
中学副校长、资深通识科教师

提及通识教育科近日的影响,最好以证据说明。事实上,近日每逢香港社会出现大型社会运动,到了第二天上课天,学校普遍平静,未见老师、学生在校园进一步发动针对政府的施压行动。老师所紧张的,是如何支援学生情绪,鼓励学生以积极、正向态度面对未来,也教导学生以和平、理性、尊重的态度提出意见。

既是如此,通识科老师在校园同样发挥正面影响力,打压偏锋思想。其实,老师教授一班数十位学生,正是社会缩影。学生有可能是警队家属、公务员子女,也有建制想法,甚或激进泛民少年。面对著“多元”课室,大部份老师,包括通识老师就是会努力平衡不同意见,教授正面价值观,将激进份子“拉回来”。没有通识教育科的课堂教学,少年人只会更沉迷网络世界资讯,一发不可收拾。

示威者冲击立法会后,大楼内玻璃幕墙、大门、铁栏、电梯等遭一定程度损毁。(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由此可见,过份简单将社会问题归咎教育,或归咎某一高中科目,如果出现误判,错怪教育界,不但打击正在发挥正能量的老师士气,也有可能被偏锋份子利用,引发另一社会争议,攻击现任政府。

特首曾经提过,香港社会要重新出发。所以,支持特首的人士切忌以“查找不足”心态对待教育界。要知道这次社会运动,学校也是受害者,学校角色“退得很后”,学生偏听的绝不是老师讲话,而是网络世界。现时Telegram、“连登”等平台,威力比学校大得多。故此,有人发现未读过通识教育科的14岁学生激动走出来,不难明白,根本不可能以“通识教育科失败”解释得了。

屡“败”屡战,坚守岗位,优化课程

新高中课程实行十载,通识教育科一直是讨论焦点。而关于通识教育的批评,未有停止过。举例,近日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提出整体性建议,原意是检讨整个课程,但公众的目光仍很快落在高中通识科身上。

不过,纵然屡被批评“失败”,通识教育科仍然在批评下积极前行。事实上,通识教育科当然有改革的需要,课程上也有完善的空间。举例,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提出要厘清和精简通识科的课程范围。就此,通识课程已实践了一段时间,学界累积了一定教学经验,值得在议题探究原则下,就某些没有太大争议的知识、概念内容作出更明确的说明。

如何对棕地进行有效的控管与全面规划,发展局并未提出具体的细节作法。(梁鹏威摄)

例如,学生总会学习“可持续发展”概念,有教师会引用联合国定义,有教师会引用香港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资料,有教师会引用非政府组织“永续发展”理念。表面上,以上全都是可被引用的定义,看似多元化,但对一般老师、学生而言,大家仍会觉得难以掌握,课程内容的深度及阔度彷似无边无际。

再举例,提及法治概念当中的《基本法》,大家也认同其重要性,学生必须要认识,以至对“一国两制”有正确了解。那么,学生须要如何入手?学得多深入?如果学生要有针对性认识某几条最重要的条例,哪几条条例是什么?

既是如此,如果教育局能够先提出某些知识、概念的“建议定义”,必有助教材制作者,以至老师、学生、家长参考有公信力的解说,有助学生学习。

通识教育科的减磅理据

另一个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的建议,是学生可以选择不做独立专题探究(Independent Enquiry Studies, IES)。

提及IES选修方案,意见纷纭,例如通识教育教师联会曾于六月公布问卷调查结果,指出有约六成教师反对IES选修。不过,也有人指出,以上通识教师意见正力证“选修”可行,即有六成教师倾向反对选修,余下教师有三成支持,如有“选择权”,各取所需,“选修”正好满足不同人士的诉求。

就此,还有待公众咨询阶段进一步建议。可是,不论建议结果如何,我们仍有必要思考提出IES选修的原意。

IES选修的主要理据是希望主科“减磅”,释放更多空间予学生。这不单是通识科的改革措施,其他主科也同样有减磅建议。

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今日公布课程修改改咨询文件。(胡家欣摄)

所以,在讨论会否赞成IES选修之前,大家可思考︰整个减磅举动,目的是为了什么?

事实上,新高中学制由会考、高考旧制而来,在认同整体宗旨的同时,也须照顾大部份在旧制中五已经毕业学生,这些学术能力稍逊的学生在新高中学制须“坐”多一年中六,且要读毕四套整全的主科课程。

就此,减磅措施可帮助这批学生,好让他们读好“轻盈版”主科课程,仍考获一个有助他们升学、就业的成绩(最高四级)。之后,他们能够有更多时间去充实自己,包括修读应用学习课程(如平面设计、社工技巧、糕点制作),或参与更多体验式学习活动。

另外,减磅措施也有助某些学术能力倾向数理 / 语文的学生。这些学生所报读的升学课程可能只须计算“最佳五科”。既是如此,某些数理能力较强学生可能会选择修读“轻盈版”的中文或通识课程,以腾出更多时间读好数理科目,甚或读多一科数理科目。同样道理,某些语文、人文学科能力较强学生,或会选择修读“轻盈版”的数学课程,有助读好,甚或增修语文、人文科目。

现时很多人认同减磅理念,学生可以作出选择,审时度势,为自己规划出最理想的升学课程组合。如果减磅的需要获得认同,通识教育科作为其中一个核心科目,自当有“责任”参与其中,“提供”减磅方案。

由此可见,IES选修可谓是现时其中一个减磅可行方案。若然此一方案未如理想,我们能否提供另一个更好的减磅措施(如设计深、浅卷,或者,可选择不考卷二)?

(文章内容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