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校生在港首发现蜗牛杀手“新几内亚扁平虫”获奖 促政府正视

撰文: 张美华
出版:更新:

“蜗牛杀手”杀入香港。本港两名名校高中生在去年超强台风山竹袭港过后,在浅水湾发现一条不知名的黑色疑似“鼻涕虫”(蛞蝓),两人锲而不舍,不断找资料及找机构协助进行检测,确认为首次在港发现的“新几内亚扁平虫”,之后在中环等地都有发现。
今次发现令他们夺得全球最大型的STEM国际赛“Intel ISEF”(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动物科学组别三等奖及Sigma Xi科学研究学会优异奖,“星之子”陈易希就是在“Intel ISEF”夺奖而出名。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新几内亚扁平虫”现已列为世界100种最可怕的外来侵略物种之一,此虫令太平洋群岛及美国等地一半蜗牛面临绝种威胁。《国家地理杂志》的片段可见,蜗牛一旦遇上此虫,会被缠绕再包裹吞噬,无法逃走。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新几内亚扁平虫”现已列为世界100种最可怕的外来侵略物种之一。去年在浅水湾发现的一条已死亡,此为近日捕获的另一条。(张美华摄)
“新几内亚扁平虫”可谓“蜗牛杀手”,令太平洋群岛及美国等地半数蜗牛面临绝种危机。(张美华摄)

来自圣若瑟书院的杨沐华和汉基国际学校的叶若言对获奖感到兴奋,又期望奖项能引起政府及社会关注入侵性物种,对本港将造成生态失衡的危机。

去年“山竹”后浅水湾发现 查不出名称

杨沐华忆述去年9月中超强台风山竹吹袭本港后,一次研究腐木的生物多样性期间,在浅水湾丽海堤岸路发现一条黑色的扁平虫。他指当时发现新虫后,曾翻遍不同中国的昆虫图鉴,希望寻得该虫品种,但却遍寻不果。

圣若瑟书院学生杨沐华(左)和汉基国际学校学生叶若言,因首次在香港发现“新几内亚扁平虫”而获奖。(张美华摄)

能成为全港首两人发现“新几内亚扁平虫”,杨沐华形容全靠“幸运”。

每日清晨5时半到各区揾虫

杨沐华表示,两人发现的扁平虫体型为扁平,两头为尖,头部可见两个眼点,背侧呈深棕色,有一条黄色的细长中线,腹部则呈淡灰色,特征与“新几内亚扁平虫”形态分类标准吻合。在发现第一条扁平虫后,由于未能准确掌握该虫实际品种,得悉扁平虫属夜行性昆虫,两人其后更于每日清晨5时半起,便到不同地方寻找扁平虫的足迹。

对比基因数据库 确认属“新几内亚扁平虫”

两人在今年复活节将发现到的扁平虫,通过对比GenBank数据库中已提交的新几内亚扁虫的COXI序列,以及二人发现的扁平虫序列,最终得到百分百基因吻合的结果,确定该扁平虫属于高入侵性的“新几内亚扁平虫”,并将新发现列入研究中参赛。

“新几内亚扁平虫”已在港扩散,连中环都可找到。(张美华摄)

中环都有发现 美国半数蜗牛面临绝种

叶若言补充,“新几内亚扁平虫”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更令太平洋群岛及美国等地一半蜗牛面临绝种。该虫已入侵本港多处地方,包括中环等核心地带。她呼吁政府立刻采取行动正视入侵品种,除了监测影响外,亦需防止蔓延到附近其他地区,以免对本港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新几内亚扁平虫”为何会在本港出现?杨沐华说,他一直思考这问题。由于扁虫最常依附在泥土及花卉中,他估计很大可能透过商业植物买卖活动传入本港。他期望下一步能够研究选择性地清除入侵性物种,以保护本港的生态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