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社工爸爸为助“猫头鹰”女儿学静心 推至社区助焦虑童
正当子女希望透过父亲节表达谢意时,父亲的付出,未必只惠及自己的子女。有本身任职社工的新手爸爸,因年幼的女儿喜欢在晚上活动,迟迟不愿入睡,渐渐累积压力、情绪亦受影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静心法后,不但令“猫头鹰”(晚上不愿睡觉)女儿放松心情变成“静心BB”顺利入睡;他甚至将经验与其他家庭分享,意外地协助到一名被确诊焦虑症的女童稳定情绪,说出内心感受。
幼童难以表达自己的感受,遇到不明白或不熟悉的事时,常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对希望他们安睡、快乐成长的父母而言,或会做成压力。
本身任职社工的马学骏说,大女儿于三年多前出生,岂料女儿经常不愿入眠,他亦彻夜难眠,令新手爸爸的情绪大受影响,压力渐增:“很有压力,晚上睡得不好,日头精神差,那段时间很辛苦。”
直到女儿半岁左右,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报读了静观认知治疗课程,学习以静心方法冷静自己,稳定情绪。
自女儿一岁起 带她观察水池助稳定情绪
学会了稳定自己的情绪,便开始推己及人,首先是他的女儿,他希望年幼的女儿不再让情绪牵引影响睡眠及生活质素,所以他开始带1岁的女儿去公园,让她感受轻松的环境,再温柔地向女儿说说话,抱著她观察水池。
半岁大,很难可以要求(女儿)静坐、观察身体变化......虽然她未必听得明,但好像对她颇有效......带她去公园,观察植物及自然环境,慢慢她会稳定、睡著,发现她的情绪稳定了,睡眠情况亦有所改善。
有了自身的经历,马爸爸开始“开班授徒”,参加的家庭会先作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便开始有闭眼聆听颂砵声音的时间,亦会让小朋友试敲颂砵,待小朋友集中注意力后,便请他们观察附近的花草、在公园内拾数块“想认识的石头”,回来后会闻闻石头的味道、观察石头的特点等。最后再由父母与子女做一些互动活动,增加彼此的亲近机会。
带著6岁女儿参加活动的符女士坦言,女儿在幼园中班(K2)被确诊轻度至中等程度焦虑症,无奈她一直找不到方法协助女儿稳定情绪。
她读k1后对很多事物都感到害怕,就连风吹,都担心房屋会倒下来,又担心有小偷入屋杀了她......很易发恶梦,几乎每晚都是哭到累才可入睡,于是翌日上学的精神差,严重影响生活及上学。
女儿心情不稳时 以颂砵声助稳定
她直言,女儿在学校有朋友,但数量不多,且常拒绝参与课堂活动;直至后来接触到游戏治疗及静心活动,情况才稍为好转。她忆述,女儿首次参加静心活动后,当晚不但没有哭,更“一觉瞓到天光”,于是她遇到女儿心情不稳时,便会用手机播放颂砵的声音,一起慢慢呼吸,彼此稳定情绪后,再引导女儿说出其感受,渐渐母女关系得到改善。“原来她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是因为认为同班男同学行为比较粗鲁、动作大,而她对声音敏感,所以抗拒。”活动按家庭(最多带两个小朋友出席)收取80元费用,马学骏解释,首一年免费举办活动,却有不少参加者在报名后“甩底”,令他难以预计参加人数,故决定收取象征式费用,“希望增加他们参加的动力,若活动当天小朋友生病,可以转时间或直接退钱。”至今年5月约150个家庭曾参与幼儿静心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