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超】东方“被撤资”揭示港足哀歌 一切从老细足球说起
东方王朝于1990年代创造一代辉煌,上届重夺联赛冠军,一搔21年之痒,还以为中兴可期,岂料班主黎同光突然撤资,令王朝未复辟已告瓦解。“老细”再次害死足球,要根治本地足球这样反复的病,应从这里说起……
困局
东方在1992/93、93/94及94/95达成联赛三连霸,92/93一季首循环更录得全胜兼零失球的不可思议辉煌战绩,当时球星如云,拥李健和、谭兆伟、罗继华、李伟文等华人球星,外援如谭拔士、基亚及希福特等亦极具实力,获誉为“东方王朝”。然而,王朝很快崩塌,皆因班主林建名不再大力揼水,于是95/96球季变成青春班,后来更跌落丙组作赛。
历史循环。商人黎同光2012年加入东方,到近两季正式注资,每季投入约2,000万港元,球队几年内由丙组杀上港超,以月薪8万元的重金(华将来说待遇属数一数二)罗致港队钢门叶鸿辉,前季捧走足总杯及银牌冠军,刚过去一季除了蝉联银牌,更重夺港超,也造就主帅“牛丸”陈婉婷成为全世界首名带领男子职业足球队赢得顶级联赛锦标的女教练。
正当港超获得一席亚冠分组赛资格、东方有机会跻身亚洲最高舞台之际,恍如昔日那样的噩耗再传来,黎同光宣布撤资;虽然总监梁守志承诺球队继续参赛,但率先放弃亚冠参赛资格,刚签约的西班牙新援阿路巴连拿亦要“退货”,球员面临减薪,球队前途未卜。
牛丸陈婉婷6年3变动
事出突然,却司空见惯,“牛丸”自己便6年经历了3次如此大变,从天水围飞马入行做数据分析员,球队易手变成太阳飞马,两年前太阳国际退出职业赛,牛丸转投东方任助教,虽然突然于去年底获委主帅要职,也助球队重拾辉煌,可是升得高也跌得急,但她已习惯了香港足球这样的模式:“4年前我以为天会跌下来,一年前我在想哀莫大于心死,现在人大了,我明白习惯无常,才会庆幸。”
是的,香港足球从来都是“老细足球”,从前黄创保、黄创山出资的精工与宝路华斗得难分难解;罗杰承在10年前让南华起死回生;到近年东方的黎同光,都是以大洒金钱的方法,让球队在短时间内取得佳绩。然而,老细足球是双刃剑,因为有老细有足球,没老细就没足球,过去现在未来,恒久不变。
入场率低 难做到产业化
本地足球入场率下降,市场叫座力低,无法吸引赞助商,自然做不到产业化;但偏偏搞波是开支大,收入少。巨型班每季班费少说也要2,000万元,就算地区队如大埔、黄大仙,起码一季也要花600万至700万;可是收入却少得吓人,每场球赛虽收入场费,但强如占了旺角地利的东方,去季主场场均入场人数也只是1,908人(已属港超之冠),一季联赛有8场主场,粗略估计只得120万,但旺角场一场成本(场租兼杂费,包括聘用30至40个场地职员)约6万,因此球队实收几十万元。像流浪这些叫座力不强的球队,更在“死场”(地点隔涉)九龙湾作赛便更惨烈,虽然场租及杂费会较少,但也要2.5万元一场,如果以他们去季入场人数最少(271人)的一仗计,门票收入仅得6,950元,票房还不足以“赎身”。近年港甲与港超有电视直播,但不要奢想可像英超那样有数以亿元计收入,反而球会需“倒贴”,年前nowTV直播便收取每支球队每场4万元费用。
这样的收支差距,没有“老细足球”,根本无法支撑;然而,单一依赖老细足球却如饮鸩止渴,造成大起大跌的恶性循环,无法永续发展。
出路
球圈中人这些年来都谈本地波的出路,政府、赛马会等机构不是没花钱资助,但发展的曙光总是昙花一现,到底哪里出了错?
政府在2011年实施为期3年的凤凰计划,拨出约6,000万元予足总,旨在振兴本地足球。每年2,000万元看似很多,但对于百废待举的足总而言,大部分款项其实用在基础建设上,例如增聘人手,建立较现代化的架构;重新开展女足及5人足球、发展青训及草根足球等等。凤凰计划里有33项建议,只有成立港超联赛与职业球队有切身关系,可是成立港超的目的,也旨在令本地联赛走上专业化道路,而非让球会直接受惠,难怪圈中人一直以来都埋怨港超规范多多,益处却不见。其实不然,港超制度化、专业化、市场化,渐渐脱离从前的家长式管理,于是才有可能获得如中银香港那样的企业赞助,虽然暂时金额不高,但仍属本地足球迈向产业化的重要一步。当然,近日足总“特事特办”力邀广州富力来港作赛,则是后话,也是倒退的明证,还望足总三思。
产业化港超 有助带动球队获赞助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足总没必要将公帑直接赞助球会,但绝对应该协助球会成长。足总前董事、杰志班主伍健日前撰文便指出:“在过去两年多,我多次尝试向足总、政府部门和马会建议在足总秘书处内成立一个新的球会发展部,拨出足总所得到的资助中一小部分,协助各球会一步步发展,能吸引更多资金,令每支港超球队壮大。我认为足总球会发展部可以协助球会凝聚球迷,增加入场人数,提升球会的商业价值;协助球会订立赞助计划,吸引赞助商;提供球场资源,配合高质素的顾问教练团,提高现役和青少年球员的训练质素等等。”知易行难,不过观乎杰志近年稳定的发展,确有其他港超队伍值得借鉴之处;其中一点,便是早年成立了杰志基金,以NGO(非政府组织)形式向赛马会申请资助,后者拨款4,400万元兴建位于沙田石门的青训基地。杰志虽要肩负每年数百万元的营运费用,但解决了最复杂的“土地问题”,可谓奠定了发展的基石。
说到这里,又带出了赛马会对足运发展的角色。事实上,2003年实行赌波规范化,马会便对振兴本地足球责无旁贷,因为这是当年的“服务承诺”之一。马会之前虽没每年定额拨款,但其实不是没有资助,只是赞助的方向大多为基层发展。伍健在上文中便提到:“政府和马会都严守两个原则,一就是专款专用,二就是不能资助有可能牟利的公司。”马会媒介传讯经理李德能早前亦曾向笔者解释:“马会不可以资助职业球队,因为他们是商业机构;而且马会也倾向协助青训发展等方向。”其实马会一直有资助足总的青少年发展计划,去年更拨款1.2亿元给足总,协助草根足球、青少年足球发展、女子足球、5人足球、球员身心健康、裁判员培训及本土教练培训等范畴。这些都是治本良方,但若以球会立场而言,就未能获得即时的支援。
不能只讲钱 创造重视体育氛围
因此,老细足球不可能短时间内被取代,长远而言有赖政府、马会、球会、球员及球迷携手努力,才有望助本地足球重拾辉煌。但努力的意思并非只谈资助,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重视体育的氛围。早前人口仅33万的冰岛在欧洲国家杯创造奇迹,香港拥700多万人口,资源不会比冰岛差,但冰岛对足球的投入与热诚却非香港能媲美,特首梁振英一句“体育没经济贡献”虽然凉薄,但可能也说出一些港人的心声。或许,重看一次香港队去年几场世界杯外围赛的片段,才能感受足球带来的并非“钱钱钱”,而是用钱也买不到的凝聚力。
振兴香港足球,不如由你重新购票踏入球场做起?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