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清洁工冒劳损风险倒垃圾 垃圾桶改拉门设计复杂易坏
“烂口”、身经百战的橙色垃圾桶随处可见,伸手触碰其伤疤,随时划破了手。这些身体接触,前线清洁工无法避免,也因垃圾桶设计缺陷,清理时不断撞击桶身,终形成恶性循环。
政府正检讨垃圾桶设计,据了解初步设计的投入口将进一步缩细、桶身改用拉门设计,以及采用摇盖式烟灰缸,则可把其反转、把烟灰直接倒入桶内,预料今年下半年面世及进行公众咨询。
有清洁工团体上月中曾就这个“机密”设计表达意见,普遍认为拉门设计有助减少搬动桶身对身体劳损,但担心门铰易坏,减低耐用性及容易夹伤手;又认为设计上未有完全考虑清洁工工作实况。关注垃圾桶设计的艺术家程展纬担心新设计将成为一大灾难,“每个部份回应不同投诉,但操作复杂,昂贵又易坏,最终只会成为垃圾,无法落实减废”。
烟灰脏水倒满身 裂痕割破手套
清理垃圾工作看似简单,原来有不少安全隐患。“试想像身形矮小的婆婆每次高举桶身,顶部的烟灰置在半空……下雨时烟灰缸注满雨水,倒垃圾时有机会溢出来倒到身上,或放下时溅出来”,程展纬戴起手套,身体力行地体验清洁工苦况,发现每次倒垃圾时要搬起重达14至19磅的垃圾桶外壳,再向下倾斜呈45度,撞击桶身,把烟灰倒掉,“对老人家而言是非常吃力”。
不少垃圾桶年资浅,却满布岁月痕迹,程展纬不经意地在裂痕上一扫,即令胶手套上多了一个洞。政府声称一个垃圾桶的寿命约一至两年,程展纬认为前提是“清洁工不反抗、也没有人投诉”,事实上两、三个月已开始有损坏。
新垃圾桶雏型现真身 程展纬忧昂贵易坏
为配合垃圾征费,环境局在2016年2月成立“公共空间回收及垃圾收集设施改造督导委员会”(简称“桶改会”),目前正检讨设于公共空间的回收桶和垃圾桶设计。原定去年下半年就新设计咨询公众,但如垃圾征费般一拖再拖,据悉今年下半年公众才能一睹其真身。
政府在上月中就垃圾桶新设计咨询团体意见,初步设计样板终现身,但外貌仍属“机密”,咨询会上严禁拍照。程展纬形容,垃圾桶延续橙色设计、投入口收窄及呈垂直椭圆形、外壳及内桶改用拉门设计,意味清洁工清走垃圾前先要拉开两度门。烟灰缸未能独立拆出,一款置于桶顶,且变阔及变浅;另一款在桶边,两者均采用摇盖式设计,可把烟灰直接倒入桶内。
曾改良推中间开盖垃圾桶 市面仅存少量
设计回应清洁工对职安健关注,设计师估计每个垃圾桶寿命延长至四、五年。程展纬担心门铰容易损坏及每个制作成本达千元,加上若垃圾桶内塞满垃圾,烟灰亦无法清理,质疑一般垃圾及烟灰缸为何不能分开处理。
政府早年曾推出中间开盖式垃圾桶,至今街上仍有少量,有清洁工大赞好用,皆因较轻身及操作简单,搬动时不伤身。程展纬认为,新设计应就前身的不足,再作改良,而非把一切推倒重来,忽视成品的耐用性、维修困难等,否则最终只会沦为一件垃圾。他叹言:“桶改会一直封闭咨询,把新垃圾桶视为机密设计,感觉好神秘及荒谬,但只是在设计上独立回应不同投诉,最后成品不见得好用。”
有出席上月咨询会的清洁工人职工会组织干事梁芷茵形容,新垃圾桶烟灰缸“好窄、好扁”,增加清洁难度;拉开门时,“垃圾桶已站不稳,好似不倒翁”,设计师解释该样板物料非最终选择,又会考虑在底部加入水或沙。
同被咨询的清洁服务业职工会组织干事黄雅文担心,“拉门设计未知会否夹手或夹烂胶袋”,加上会上仅提供家用白色胶袋作示范,而非街上惯用的厚身黑色胶袋,“如果真心希望让工友尝试,起码在真实环境下试用,不是看模型就算”。
桶改会成员:耐用度仍需改进
桶改会成员兼公开大学应用科学及环境学系讲师邓展翔认为,新桶初步设计有助减少工友劳损及较美观,但承认放弃使用玻璃纤维物料,耐用度或不及目前使用的垃圾桶,有必要调整物料及门铰等。他透露,新垃圾桶有机会加入盲人点字,供辨别垃圾桶及回收桶,也考虑简化桶身文字,强调设计未有最后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