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环署试用新型捕蚊器 针对幼虫、成蚊 今年提早全城灭蚊
撰文: 黄咏榆
出版:更新:
雨季将至,蚊虫亦随之滋生。食环署早前引入新型捕蚊器,下月将放置于数个地区进行测试,预计需观察两至三个月才能评估成效。食环署防治虫鼠主任主管李明伟指,新型捕蚊器主要针对白纹伊蚊,而捕蚊器内的药粉,含生长调节剂及真菌,在防止幼虫成蚊的同时能杀死成蚊。他亦透露政府今年会提早至4月中开展全城灭蚊行动,一改以往被动的预防态度。
食环署防治虫鼠主任主管李明伟指,新引入的捕蚊器可防止幼虫成蚊及杀死成蚊。他解释,洒在捕蚊器内的药粉含两种成分,分别是吡丙醚及真菌。吡丙醚属生长调节剂(IGR),会影响幼虫的孵化程序,防止其成蚊。同时,当成蚊到捕蚊器产卵,感染到真菌,亦会于数日后死亡。
他提到,成蚊在感染真菌后数日,有机会仍到处产卵,而捕蚊器主要针对白纹伊蚊,“牠们喜欢于积水产卵,且不会将所有卵产在同一地方。当伊蚊于捕蚊器产卵后,有机会再到其他水体产卵,将脚上沾到的药粉再带到另一水体。”另外,他指传统常用的为诱蚊产卵器,只捉到蛋,及主要用以评估附近的伊蚊活动。
李指,下月开始将在全港两三个地区测试捕蚊器,预计会放置于天然滋生环境、偏远、多草丛的地方,观察需时两至三个月,将在初步评估成效后再决定会否继而推广。惟其强调,捕蚊器等工具只属辅助性质,长远仍需由源头着手,如清理积水、雾化处理。
谈及政府今年的预防工作,李明伟指,上年香港共录得29宗本地登革热个案,故政府今年对防治工作亦十分紧张。他说,除了跨部门进行灭蚊工作外,亦提早至4月中已开展全城灭蚊行动,“以往较被动,可能到5、6月,才针对蚊患较严重的地方做雾化处理”,直言希望在雨季来临前做好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