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跨境家庭生活难 平机会建议予低收入跨境父母有条件工作许可
近年的中港矛盾、反中港跨境家庭的情绪越趋炽热,低收入中港跨境家庭在缺乏政府支援难融入本地社会。平等机会委员会联同浸会大学教育学系,于去年1月至5月期间为28个低收入跨境家庭进行了五次每月家访及了解后发现,由于他们欠缺社会协助,加上港人对内地人普遍负面的观感,阻碍跨境家庭对香港产生归属感。
负责研究的团队建议,政府和其他社会服务提供者应重新审视其相关政策,以确保符合资格的儿童,不会因其内地父母的居住身份而无法获得资源,此外,亦考虑给予低收入跨境家庭的父母有条件的工作许可,有必要时,让家长自愿以子女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转换内地户。
中港家庭、中港矛盾近年越加激烈,2001年终审法院就庄丰源案的裁决使中国公民在香港出生的子女拥有香港居留权后,其后内地开放港澳个人游,大量内地妇女来港产子。从2003年至2012年,配偶为非香港居民而来港产子内地妇女数目由2,070名飙升至26,715名。
研究团队深入探究跨境家庭父母及其在港出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挑战及了解这些孩子的教育机会后,发现内地母亲在香港分娩主要为绕过中国的一孩政策,加上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固有思想,为母亲带来压力,认为非生男孩子不可,其次则为意外怀孕。
可是,到港后不少家长觉得由于他们自己没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令其在港出生子女被排除在社会支援服务之外,加上港人对内地人普遍负面的观感,阻碍跨境父母及其在港出生子女对香港的归属感,而子女的学业成绩不符父母期望,但父母又无法提供学业上的支援,双方关系会变得更紧张。
研究指内地父母对本地教育缺乏了解 低估在港需面临的挑战
另外,部分父母对本地教育制度缺乏了解、加上教育水平偏低,接收有关香港移民和教育政策的信息并不准确,导致他们低估了在香港需要面临的挑战,对于家庭在收入、住屋、儿童学位、签证、家庭分离和社会支援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
平机会及团体建议,政府和其他社会服务提供者应重新审视其相关政策,以确保符合资格的儿童不会因其内地父母的居住身份而无法获得资源,并应将综援计划的申请回复至2008年前的政策,即容许18岁以下、内地人在香港出生的子女以个人身份申请综援。
政府应就身份免受歧视进行全面公众咨询研究
另外,建议“一年多次入境许可证”应涵盖所有需要在香港逗留照顾子女的跨境父母,不论其配偶是否香港永久性居民。有必要时应实施适当的机制,让家长自愿以子女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转换内地户;或香港政府应考虑给予低收入跨境家庭的父母有条件的工作许可。鉴于歧视问题严重,政府应就居留身份免受歧视的保障进行全面的公众咨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