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榄球运动员肩关节曾脱臼 港榄球代表甩骹8次:打喷嚏也甩骹
年度体育盛事“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将在本周五(5日)正式开锣,近年在赛事热炽的气氛推动下,榄球逐渐在本港普及。不过,榄球属于撞击性较高的运动,容易造成肩关节脱臼、锁骨骨折等创伤,现役港队前锋华莲丝(Lindsay Varty)在6、7年间“甩骹”达8次,左肩关节完全移位,连打个喷嚏也会甩骹。她只好接受一个修补肩关节盂唇的微创手术,可惜事隔约5年后,再度因打榄球而甩骹,为延长自己的榄球生涯,她接受了另一个大型重建手术。医生指,重建手术的成功率约有90%,惟职业运动员仍有一定风险。
左肩完全移位 “我立刻尖叫﹗”
今年30岁的Lindsay自12岁起开始打榄球,成为香港女子榄球代表已有13年。榄球是碰撞较多的运动,传球、拦截等动作都有机会造成甩骹,Lindsay的噩梦自2011、12年间展开。她忆述首次甩骹时,是在日本的赛场上,“赛事进行到一半,我不记得(甩骹)是如何发生,但我记得我的左肩非常疼痛,我坐在地上,我见到我的左肩完全移位(totally out of place),我立刻尖叫﹗”她形容当下感到极度刺痛及不适,场内的物理治疗师立时为她先把关节移正,让她继续作赛。
最严重时 打喷嚏也甩骹
可惜祸不单行,甩骹亦很易重复发生,Lindsay的左肩在数年间“一甩再甩”,她直言不同成因也在她身上发生过,“跌倒时想以手臂支撑地面,或有东西击中肩膀,都曾试过。”最严重时,即使是打个喷嚏,她的左肩也会随即甩骹,令她决定接受手术“关节镜班卡氏修补术”修补肩关节盂唇。
手术后她曾渡过安稳的4、5年,不过,2017年起甩骹重临,她只好接受另一个更大型的手术“Latarjet重建手术”,以求延长榄球生涯数年,“即使日后不打榄球,也希望可以正常地过日常生活。”手术后首两星期她只可休息,至4个月后可跑步及做健身,再过一个月就可受训,术后7个月感觉完全康复,她称现时生活并无异样,惟打榄球时偶感不适,左手活动能力不及右手,不能大幅度“拗后”,左手也不如右手般有力。
约半榄球运动员曾甩骹
香港港安医院─司徒拔道及港安医疗中心骨科专科医生林显爵指出,肩关节是身体转动幅度最高的关节,故容易脱位,约一半榄球运动员都曾出现肩关节脱臼。他表示,甩骹可分为两种,其一是肩关节半脱位,即只有一部分的上臂骨(称为肱骨)从肩窝滑出,其二是肩关节脱位,代表整个肱骨从肩窝中滑出。
曾有人半甩骹过百次 切勿自行托骹
他称,由于半甩骹可以没有痛楚,“有时自己郁一郁就可以入返去,以为无事”,一般人或不予理会,形成“慢性甩骹”,“半甩骹过百次的人也有”。不过,他强调若不处理,继续甩骹的机会率很高,“有人按熄放在侧边的闹钟也会甩骹”,他提醒当甩骹时,市民不应继续进行运动,亦切勿自行托骹或找跌打师傅解决问题,“如果托唔啱,其他人想再托就好难。”他指市民应立时召唤救护车送院,照X光以诊断是否出现断骨,如骨折就必须做手术。
重建手术成功率约九成
林显爵表示,常见的手术包括关节镜班卡氏修补术,以微创方法,修补因急性创伤或重复性的肩部运动造成的肩关节盂唇撕裂,增强肩关节稳定性。而林显爵去年为Lindsay进行的重建手术,就需将部分肩胛骨切除,并以螺钉固定至肩盂,手术可增加肩关节脱位前必须移动的距离,形成肩关节脱位的物理障碍。他指,90%病人在重建手术后不会再甩骹,惟职业运动员仍有一定风险。
林显爵补充,东方人韧带较灵活,故较易甩骹,除了打榄球,篮球、足球、拳击等运动也容易造成甩骹,他建议,市民可透过举哑铃等健身运动,训练俗称“大头肌”的三角肌,以保护肩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