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共融‧有片】走上舞台融入角色性格 视形传译让聋人看得见
艺术无疆界,口述影像服务近年为身体残障人士打破界限,真正让社会上每个人都可接触艺术。
而视形传译人士,他们就穿著黑衫黑裤,在舞台一旁向听障人士呈现戏剧内容,和演员一同完成剧目,真正达至艺术共融。
剧场视形传译(TI)和日常的手语传译(SI)不尽相同,要靠手语传达戏剧的意思,需要多一重心思。“我们先收到剧本,可能剧本的故事和背景,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李爱中Andy和陈月英本来都是SI,后来接触到TI,慢慢开始在不同类型的舞台担当聋人的耳朵。
Andy称因TI人数有限,每场最多只有3位站在台侧,故每位TI每场最起码负责3至4个角色,“透过我们研读剧本,我们会知道每个角色的性格如何......从而商讨用怎样的手语,去演绎每个角色。”Andy又提到,为粤剧折子戏翻译,动作要配合古代,手语动作可能要参考小生花旦的造手。就连手语,都要为不同角色配上不同语言色彩,方能让观众了解角色、投入剧情。
还没改名前的西九“自由约”叫“自由野”,Andy曾到活动中为乐队作传译。歌曲都能打手语转达?“他们可以分辨手语歌的连贯性,和一般打手语有分别。”TI会先让听障人士感觉拍子,以手语的快慢、动作的柔弱刚强,令他们感受歌曲的节拍甚至故事。
Andy和月英都因观众的得著而得到成功感,不仅聋人因他们的传译感受到声音和语言的变化,甚至因他们的演绎感动落泪,更有健视人士曾与月英分享,因为她的传译,觉得看剧多了一重感观,得到双重享受,这都是令他们坚持付出的原因。
由香港艺术节主办、3月15日至31日举行的“无限亮”,在多场活动中都有提供艺术通达服务,包括口述影像、通达字幕和剧场视形传译等等。Andy认为TI是一道桥梁,令更多人明白其实听障人士并非很难沟通,希望社会可以从艺术开始,令公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下感觉共融、学习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