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脾脏肿逾倍脸紫吐血 威院断定:非急切 疑误诊致病人不治

撰文: 余秋婷
出版:更新:

威尔斯亲王医院怀疑发生医疗事故,导致5岁女童梁凯晴延误治疗死亡。凯晴母亲及外公今日(8日)召开记者会透露,凯晴去年11月因晕倒送院,发现脾脏肿大,惟一直未获确诊,至今年3月中旬于家中吐出一个阶砖大小,即约一平方呎的血及血块送威院,急症室医生指女童患肠胃炎致吐血。女童3天后出院,但两星期后,即 3月27日再晕倒送院,抢救不治。梁母:“为何院方可以拖延,拖到我连女儿也失去了。”

女童梁凯晴母亲(中)及外公(右)在麦美娟议员(左)协助下,公开控诉威院疑断错症。(林振东摄)

5岁女童梁凯晴原本乐观、好动,喜爱跳舞,但去年11月不时全身乏力,更曾于街上晕倒。经诊断后,医生发现凯晴的脾脏肿胀,约4至5厘米大。她其后于威院先后接受血科、儿科、新陈代谢科及外科检查,却未确诊病因。家属批评,女童的覆诊时间却由1周1次减至2周1次,再减至1月1次。

直到本年2月,凯晴的脾脏肿大至7、8厘米。女童母亲黄女士指,院方承认女童的脾脏肿胀有问题,惟未知问题所在,临床诊断认为病情“没有急切性”。她引述医生指凯晴有中度贫血,处方铁水,但一个月后,医生指情况没有变化需停服,但也尚答不到病因为何。

死前两周吐血 医生指肠胃炎

“为何院方可以拖延,拖到我连女儿也失去了。”黄女士指,直到今年3月12日,凯晴在外公家中吐出一个阶砖大小的血及血块,即时送往威院求医,获医生告知凯晴只是患上肠胃炎,因呕吐致食道受损而吐血,3天后安排她出院。但凯晴同月27日因气促及脸色发紫而送院,抢救个多小时后死亡。女童外公黄先生忆起事发情况,不禁慨叹:“前一晚凯晴还在看电视,第二朝见她坐在地上哭,好快脸色发紫,不断气促,孙女就这样走了。”家属指稍后才确定是否向医委会投诉涉事医生。

黄女士(左)痛失女儿凯晴(右),她质疑是威院断症失误所致。(受访者提供)
凯晴家属指她原本乐观好动,去年11月突然身体不适,在街上晕倒。

议员质疑急症室医护草率

协助凯晴家属的立法会议员麦美娟曾向威院及卫生署了解,威院医生指曾怀疑女童的肺压过高及心脏异常,亦发现她出事前未能安排内窥镜、超声波等检查。麦又引述卫生署回复指正等待化验结果。现仍未知是否召开死因庭。麦美娟质疑事件揭示急症室医护人员诊症草率酿成悲剧,医院管理局亦应正视公立医院人手情况及质素。

医生:脾脏肿胀可碍凝血功能 

私人执业儿科医生谭一翔表示,一般而言脾脏是完全摸不到,若果发现小朋友的脾脏4厘米,即代表其身体已出现问题,再肿胀至8厘米,则反映其情况正恶化,有机会影响其凝血功能,或造成吐血情况。香港大学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临床副教授叶柏强称,脾脏是血液循环系统及淋巴系统的一部分,当它的功能失调,会影响免疫能力。患溶血病、肝脏功能衰竭或肝门静脉血压高、白血病及出现感染,也可能出现脾脏肿胀的征状。

香港大学肠胃肝脏科讲座教授袁孟峰表示,脾脏若果在短时间内不断肿胀至两倍之大,是不正常的现象。是否需急切治疗,他指脾脏肿胀是身体警号,原因可能由血液科疾病、受细菌感染、肝脏问题等引起,难以一概以论,需要验血、抽骨髓、造影等检查找出病因。若脾脏不断肿胀而无获适当治疗,病人的红血球、血小板亦会降低,亦影响凝血功能,病人可能出现贫血、头晕等情况。

对于威院回复指凯晴被临床诊断为肝硬化,黄女士感到非常惊讶,她指女儿由去年11月起在威院接受治疗,直至今年5月由麦美娟陪同下会见威院顾问医生,从未被告知女儿确诊肝硬化。麦美娟要求与医管局及新界东医院联网总监会面了解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