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逼爆公院? 何喜华反驳人口老化为主因 单程证人士仍年轻

撰文: 麦凯茵
出版:更新:

本港公立医院长期爆满,医护人员苦不堪言。有医护组织早前公开提倡政府停止每日150名单程证名额,但特首林郑月娥反驳说法,认为持单程证来港人士非高龄长者,批评不应排斥他们。关注新移民权益的社区组织协会主任何喜华今日(23日)发文,强调公院爆满的主因是人口老化,若即时削减单程证也不见得问题会立即改善,引用数据推算单程证人士只占总公院病人中的0.5%,重申家庭团聚为基本人权。

何喜华强调家庭团聚为基本人权,社会将公营医疗爆煲的矛头指向新移民是失焦。(资料图片)

多个政党本周日(17日)与多个民间团体游行,指每年五万名持单程证来港人士对房屋和医疗需求庞大,要求政府削减单程证限额和收回单程证审批权。医护组织“杏林觉醒”成员黄任匡亦表明,接获不少前线医护反映大批单程证人士到公院求证,增加医疗负担,促检讨单程证。

何喜华:减医护压力 医管局应改善人事资源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主任何喜华撰文,指出公院医护人员工作压力问题,应该是由政府及医管局着手改善人事资源管理,而非社会所指摘新移民增加医疗负荷。他同时又重申,家庭团聚为基本人权。

公院住院中有43%是65岁或以上人士。(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文章分析指出,2017至18年度使用公院住院及日间住院服务病人中,43.4%为65岁或以上人士,占79万;10年间的增加54.6%,认为公院的压力增长来源是65岁或以上人口的增长。

十年间65岁以上使用增五成四 新移民年龄仅为33.9岁

何喜华引述统计处的数字指,由2006年至2016年的10年间,65岁或以上的人口增加33万人,由89万上升至约122万,增幅为37.7%。新移民的年龄中位数只是33.9岁,较全港人口的44.3岁为低。数据也反映,由2011至2017的七年间,65岁或以上单程证的新移民,每年只占单程证总数不足2.5%,故认为单程证人数增长,不可能大幅增加医疗服务的负荷。

何喜华认为年轻的新移民可以补充本港的人力资源。(郑子峰摄/资料图片)

批矛头指向新移民令他们成代罪羔羊

按以上的数据推论,何喜华认为就算即时削减单程证,每年可减少公院服务人次也非常有限,当中只有约0.5%是持单程证来港的人士(详见表)。他怒斥,有人将公营医疗爆煲的矛头指向新移民,令一向弱势及受歧视的他们惨成箭靶及代罪羔羊。

何喜华强调,新移民的劳动人口参与率为54.2%,与全港人口的58.7%相若;男性新移民的劳动人口参与率更高达73.2%,更高于全港人口的68.4%,故他们来港是填补了本港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冀社会现在应重新确定家庭团聚实为基本人权,理性讨论本港人口政策。

何喜华反驳新移民致使公立医院逼爆主要论据

统计处数据显示,2016年中时65岁或以上人口有16.6%,但医管局数据显示,2017/18年度65岁或以上的病人已分别占住院人次、急症室求诊人次、专科求诊人次约三至四成多不等,亦占总住院日数超过一半。

现时公营医疗服务的主要压力是由于人口老化,因单程证造成的人口增长确实并非主因。
何喜华

过去十年,65岁或以上病人年龄组别在上述三种医疗服务人次(人次、急症室求诊人次、专科求诊人次)的增长率,超出64岁或以下组别的增长率。其中专科门诊的增长率47.6%,住院服务的增长率更高达54.6%。

可见现时公立医院的压力增长来源是65岁或以上人口的增长,并非其他年龄组别的人口增长。
何喜华

统计处数字显示,由2006年中至2016年中的十年间,64岁或以下的人口由约597万,增加15万至约612万,增幅只有2.5%;但65岁或以上的人口却由约89万,增加33万至约122万,增幅高达37.7%。

正是65岁或以上这年龄组别近四成的人口增长,大幅增加了医疗服务的压力。
何喜华

统计处的资料显示,新移民的年龄中位数只是33.9岁,较全港人口的44.3岁为低,若以民政事务总处调查持单程证入境者而公布的“内地新来港定居人士的统计数字”计算,由2011至2017的七年间,65岁或以上单程证入境者每年只占单程证总入境者不足2.5%,七年来亦只有4,740人,即每年不足700人。

由此可见单程证来港者并无加速本港人口老化,亦不可能大幅加重医疗服务的负荷。
何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