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觅精神食粮 以旧书圆梦 用文字解忧

撰文: 吕凝敏
出版:更新:

东京Book Truck店主将小货车改造成移动式书店、英国The Book Barge主人将18公呎的船打造成书店,随运河飘流、美国亚利桑那州的Singing Wind Bookstore座落在一个养牛牧场、德国柏林有男子将废弃公众电话亭变成二手书公共书亭、北京“老书虫”隐藏在一间酒吧内……相对世界各地的书店,香港就失色得多,二手书店在石屎高楼中挣扎求存,却一间又一间不敌贵租倒下,有爱书人退守到街市一角,另辟天地,开设二手书店,除了圆梦,更是相信在文化沙漠中,仍有惜书人。埋首故纸堆,店主Phyllis希望,以旧书为街坊解忧。

解忧旧书店座落在宝湖道街市一角,欢迎区内居民捐书。 (吕凝敏摄)

从正门走进大埔宝湖道街市,除了阵阵叫卖声、花香,也传来书香,经过干湿货舖、布档、跌打馆及街坊美容院后,解忧旧书店座落在宁静的一隅。翻查资料,宝湖道街市由食环署管辖,244个档位中,出租率达九成七,惟营业的店舖并不多,加上在大型的大埔墟街市竞争下,这里人迹罕至,档位租金相对便宜,租户相继转型“搞旺个场”。早前有大埔社区学堂经常举办以物易物活动,亦有种类繁多的工作坊,半年后约满,于本月26日清场。一鸡死一鸡鸣,随着社区学堂落幕,解忧旧书店就在转角处开张。

阅读正好有填补破洞之效,一字一句皆能解开读者的纠结。
解忧旧书店店主Phyllis
店主Phyllis是一名家庭主妇,书店大小事项均由她独力处理。 (吕凝敏摄)

以文字安抚情绪

店主Phyllis自小是一名“书虫”,现在是区内的家庭主妇,开设二手书店一直是她的心愿。书本又称“精神食粮”,而街市又是一个社区中最重要的地方,两者结合,大众更易接触阅读,也是闹市中一大特色。资金有限,落户租金便宜的宝湖道街市是最好的选择。Phyllis解释,“解忧旧书店”的名字,来自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讲述一间杂货店为人排解纷忧,故事主人翁认为“为了烦恼而上门的人,他们内心有破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渐渐流失”,故他为这些人填补破洞,重拾信心。Phyllis认为,阅读正好有填补破洞之效,一字一句皆能解开读者的纠结。

而英文店名The Book Cure,则来自英国一书《The Novel Cure》,作者Ella Berthoud & Susan Elderkin是书目治疗师,一直为客人开立处方,以小说作为治病的药,以文字安抚情绪,与Phyllis相信书籍能让人宁心安神的想法不谋而合。

区内一名叔叔捐出大量七十年代的英文摄影杂志,极具收藏价值。 (吕凝敏摄)

装电过程困难重重 邻舍发挥互助精神

解忧旧书店是Phyllis的心血结晶,店内由装修到出车收书,均由她一手一脚处理。提到开张事宜,她难掩一肚气,“因为舖位属于食环署,政府做事极慢,书面申请等批核需时,等待期间已经起租”,租金升幅尚可接受,供电才是让她最苦恼的一环,“6月1日已经拿了锁匙,但中电一时称要有师傅在场才可驳电,一时机电处说总电箱不合规格,令我一头雾水”。断电时期要兼顾装修事宜,令她徬徨不已,幸获得邻店东主帮忙借电,才完成装修,最终拖至25日才正式开张。采访当日,店内仍未安装冷气机,“之前一直等待食环署批准工程,过几天便会安装”,说到此时,Phyllis拿起挂在颈上的毛巾抹抹汗。

开张两天,书店已收到大量捐书,Phyllis未及整理,地上仍有数个小书山。(吕凝敏摄)

喜获古祖摄影杂志、原装《Gundam》漫画

最让Phyllis感动的事,是区内居民得知解忧旧书店开张,纷纷赠书,种类包罗万有,如历史书、英文小说、休闲书籍、期刊、漫画等,而且书籍的质素是出乎她意料,“有位叔叔打来问我是否收杂志,我说会收,然后他拿来了一大叠七十年代的英文摄影杂志,收藏价值极高”。

此外,有居民把一套几乎完整的漫画《Gundam》赠予书店,Phyllis坦言不知如何定价,决定暂时放在书架上,背后贴上“非卖品”,让街坊前来阅读,还有荃湾的“我的书房”、亦有远至将军澳及元朗的居民,得悉书店开张,均赠送大量书籍。才开张两天,Phyllis未及将旧书分类,地上数叠书山,反而增加店内的书卷味。

Phyllis指,店内的旧书定价约10元至20元,“若是我去选购的,会贵一点, 80元左右”,未来她亦会收购简体字书籍,“有长者致电,说从小习惯看打横的字,希望能在店内买到简体字书”。

书店内还有一角,放有大量张爱玲小说,原来Phyllis是张爱玲的书迷,“这个架上都是我家中的藏书,我特别喜欢她的《小团圆》”。

有居民将几乎整套《Gundam》捐出。 (吕凝敏摄)
Phyllis是张爱玲的书迷,她最喜欢的是《小团圆》。 (吕凝敏摄)
店内亦有大量英文旧书。(吕凝敏摄)

慨叹下一代不再爱阅读

舖位虽小,五脏俱全,店外有几个小书架,放有儿童书籍及杂志,适合“漂书”,店内放有几张储物櫈,供人坐下阅读,门口旁亦有一张高台,墙上写上“在这里最紧要心静,否则热死”,而Phyllis就读中三的儿子,就在这里看书。Phyllis坦言,客人多数是80后以上的青年,“00后比较爱对着电脑荧幕,我儿子也有邀请他的同学来书店,但他们都不肯来”,Phyllis指,对纸有一种情意结,“始终揭着看才有感觉”,故一直坚持看实体书,也希望尽力推动区内的阅读文化。

被问到二手书店日渐式微,是否害怕解忧旧书店“做唔长”?Phyllis表示,北区欠缺二手书店,但区内居民亦有阅读需要,盼望解忧旧书店的出现,能为爱书人提供买二手书的地方,她亦指不怕出售政治书被打压,“政治书越禁越好卖,反而可赚多一些”,欢迎居民捐出任何种类题材的旧书。

每一位进入书店的读书人,Phyllis均会赠送宣传单张,而该单张可折成书签;而赠书者则可获得手制羽毛形状的书签一张,物尽其用之余,也打开书友的话匣子。人来书往,书本与读者的缘分,就在这街市一角开始。

解忧旧书店位于宝湖道街市。 (吕凝敏摄)
赠书之人,可获得手制书签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