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引入英联邦医生建议 医学会:可探讨新加坡模式

撰文: 张美兰
出版:更新:

公立医生人手不足问题多年未解决,医护、病人同受病房逼爆的煎熬。医生组织杏林觉醒成员、屯门医院医生黄任匡日前提出,认真考虑“重新认可英联邦医生资格”。而医院管理局前主席胡定旭今日(29日)亦公开支持有关建议。香港最大医生团体医学会及公共医疗医生协会,均强调没有排外或“保护主义”。医学会更认为,可探讨新加坡的做法。然而,能否成功引入海外医生,重点在于公立医院有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否则他们仍会流向私营市场,无助纾缓公院医生不足。

本港公立医院经常逼爆。(资料图片)

本港在回归前,海外医生只要在英联邦国家读医科,便可免试在本港执业。不过,英联邦医生制度随着主权移交后取消,取而代之,是所有来港行医的海外医生,均需要考取执业资格试。2011/2012年因为医生人手不足,医院管理局透过医生注册条例的有限度注册制度,向医务委员会申请海外医生到公立医院工作,纾缓人手不足问题。

医学会会长何仲平 (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何仲平:只是医管局人手不足

过去外界诟病,执业资格试非常艰深,不但要求海外专科医生“一份卷考番医科生5年读嘅嘢”,且需要在医院当实习一年是门槛太高。但部分医生团体、医学界立法会议员陈沛然则认为,统一考试门槛有助确保医生质素,又指过去数据反映是内地医生的合格率较低,欧美考生的合格率较高。

医学会会长何仲平接受《香港01》电话访问指出,本港的医生人手不足的问题,“系HA(医管局)不够,无话私家不够。”他解释,目前医生人手问题的征结“唔系考唔考试(执业资格试),系(海外医生)肯唔肯返嚟。”

至于公营机构如医管局、医学院为海外医生申请有限度注册,他强调过去自己作为医委会委员,从未否决其申请,但最终在2012年至去年底都仅得30多人到医管局工作。他强调,本地医生并非“保护主义”,同意可探讨新加坡设认可院校名单便免试执业的建议。此外,食卫局表示,正研究豁免通过执业试、并在医管局以有限度注册工作满3年的海外医生的实习要求,何仲平亦认为可以考虑。

新加坡设认可院校名单便免试执业,图为部分受新加坡政府认可的院校名单。 (香港01制图)
医学会副会长林哲玄。(资料图片)

医学会副会长林哲玄表示,引入海外医生时应订立目标,现时是公立医院医生不够,措施亦应针对这目标。他认为,可以考虑以新加坡模式,设立院校名单,只引入名单内的海外医生。该批医生需要在监督下在指定医疗机构工作约2至4年,“唔系畀佢周围做嘢”。他不赞成重新采用英联邦医生免试在港执业的制度,因为不应“大开中门畀人入嚟(香港执业)。”

林续解释,医生水平应握在香港社会自己手上,而非依靠别人。不过,他强调即使考虑新加坡模式,细节仍需要仔细讨论,例如采用哪些院校排名制度。

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麦肇敬。(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麦肇敬表示,以执业资格试确保海外医生质素,是对不同国家、地区毕业的医生一视同仁,而有关执业试内容是由医务委员会、两间大学医学院决定。

被问到外界批评本地医生有“保护主义”,为业界利益而对海外医生设立很多关卡,他回应说“唔系排外”,强调现时有渠道让海外医生回港工作,包括有限度注册制度,但现实情况是并没有很多医生愿意回港,“而家公立医院环境系咁、工作量多,一旦忙中有错,责任谁属?”他指这些情况是窒碍医生来港的重要原因。

林郑月娥今日(29日)宣布,将额外预留5亿元予医管局,应对冬季流感高峰期。(洪嘉徽摄)

对于恢复引入英联邦国家专科医生的建议,特首林郑月娥指业界就此议题仍未有共识,同时存在担心,“唔可以话以后都唔做,但相信唔系可以即时处理人手问题。如果有沟通上误会,前线医生就会担心系咪会引入好多医生,影响佢哋。”她期望先以“最稳定的做法”处理流感高峰期,相关议题留待日后讨论。

医委会:须修例才可恢复免试承认英联邦医生资历

医委会回复查询时指,根据《医生注册条例》第14条规定,除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医科毕业生外,凡有意向医委会注册以获取执业医生资格的医科毕业生,必须通过医委会举办的执业资格试,并须于认可的医院或医疗机构完成一段注册前的驻院实习及评核。如要恢复回归前免试承认英联邦医生资历的做法,需要修改《医生注册条例》。

港大医学院:欢迎讨论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执业

港大医学院表示,随着人口老化及整体服务量不断增加,香港对医疗人才需求持续上升,前线医护工作压力庞大,医学院深表关注,支持当局在多方面提供支援;学院亦欢迎社会就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执业的安排作广泛讨论,同时考虑香港的整体利益、病人的福祉和给予本地毕业生适当保障,尽快对症下药、就问题寻求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