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教中”十周年 小学校长:无助提升中文水平
“普教中”及“广教中”不时困扰学界,教育局局长杨润雄在立法会答复议员时曾承认,无论“普教中”或“广教中”均能提升学生的中文阅读能力,当局认为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与是否采用普通话作为中国语文科教学语言并无明显关连。
2015年,香港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学系研究计划小组向语常会提交《探讨香港中、小学如何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研究计划终期报告》也指出,研究结果未能证明“普教中”对中文学习有促进作用,对学生的中文科学习成效也没有负面影响。换言之,“普教中”对中文学习没有明显好处或坏处。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系主任施仲谋分析,“普教中”对学习语体文有帮助,能够解决广东话口语与书面语不一致的问题;缺点在于不能配合香港以广东话为主的语言环境,加上部分教师的普通话能力不足,未必能够深入解释文章,令学生难以理解。
至于“广教中”,由于广东话是普遍港人的母语,师生的理解一致,尤其是教授唐宋诗词时,广东话的韵调与唐宋时期的韵调相近,朗读时的平仄、入声、押韵更佳;其缺点则是不能“我手写我口”。
自编教材增学生阅读兴趣
施仲谋认为,广东话作为香港人的母语必须予以保留,惟普通话通用于内地、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因此具备“经济价值”,两者不能互相取代。
圣文德天主教小学是部分“普教中/广教中”的一员,小一至小三中文科采用普通话教学,小四至小六则会采用广东话教学。校长张伟菁接受《香港01》访问时明言,“普教中”对提升中文水平并无特别帮助,但由于学生必须熟悉“两文三语”,因此于初小采用“普教中”是希望为学生提供语境,对日后学习普通话更有利;而由于大部分中学均采用广东话教学,因此高小采用“广教中”,让学生可更佳衔接。
圣文德目前会自行编撰小四至小六的校本中文科教材,内容包括经典诗词、文言文、内地著名文章、台湾著名文章、名人演讲辞等等。张伟菁说,自编教材的好处在于弹性较大,亦能紧贴社会发展,及早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文章。虽然此做法对老师的要求更高,需要花更多时间,但张伟菁仍坚持,原因只有一个:“十年如一日,老师只教授同一本书的话,学生永远没有进步。”
张伟菁认为,近年学生的语文水平一直下跌,主要因为科技发达,学童透过互联网接触大量资讯,而网络语言相对通俗,无助提升学童中文水平之余,亦导致他们没有耐心阅读。
同样“广教中”、“普教中”各占一半时间的马鞍山灵粮小学,于小一至小四中文科的“普教中”及“广教中”课时各占一半,而小五至小六则全面“广教中”。校长陈美娟接受《香港01》访问时说,学生写作时充斥大量口语,因此期望透过“普教中”改善相关问题,到小五、小六时,学生大多已习惯书面语写作;惟她承认,“普教中”只是提升中文能力的其中一项因素,广东话和革新教学内容同样重要。
为了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灵粮小学将故事教学渗入中文课堂,例如选用名著《三国演义》作教材,教授学生“起承转合”的概念;课堂过后,学生更会自发借书读完整本著作,有助提升阅读动机。陈美娟直言,希望透过创新教学带出中文科的趣味,倘若教学方法过于保守,很容易令学生对中文失去兴趣。
事实上,除学习的语言外,施仲谋还认为,部分小学操练全港系统性评估(TSA),其机械式操练导致教学零碎,无助中文学习。
少默书多阅读 勿吓怕学生
即将退休的直资学校保良局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小学校长张志鸿则指,日常生活会影响中文学习,例如现时年轻人习惯以图像、表情符号代替文字来表达情感,网络上,甚至官方文件亦充斥不符文法的中文,他说:“(现时)流行用‘抓紧机遇’,但‘抓紧’是指动物的爪去捉住某些东西,是形容动物的用词,我们是人类,应该用‘把握机遇’。”
究竟怎样的中文科才不会吓怕学童?张志鸿建议:减少默书、鼓励写作、勿把阅读当功课、坚持繁体字教学。
课程发展议会2017年5月编订的《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建议,小一至小三的发展重点应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小四至小六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综观“读写听说”,张志鸿认为“听说”是自小培养,学生应不难应付;“读写”则要求学生理解、表达,因此相对较难,需要重点培训,“首先应少默书、多阅读,不要吓怕学生。小朋友透过阅读能认字,实际上比默书更有效、更重要。”
阅读兴趣方面,张志鸿认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分享十分重要,因此学校不强制学生写读后感,而是鼓励他们自愿分享,字数篇幅不限,然后会将较特别的感想贴上壁报板,“强制学生写阅读报告是最失败的做法,如果阅读变成功课,学生便会有压力,如此怎能提起兴趣?”至于鼓励写作,张志鸿认为老师批改时可用“略改”形式,一来可减老师工作量,二来不会因为“满江红”而打击学生的信心。
上文节录自第14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月28日),《“普教中”十周年 小学校长:无助提升中文水平》。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您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