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钱4000蚊】十大资格问题:退税免差饷有无份?几时有钱拎?

撰文: 陈嘉慧
出版:更新:

政府由今日(21日)起开始派发4,000元“关爱共享计划”申请表格,并于即日起至4月30日接受申请。计划申请条件繁复:长者生活津贴、综援是否合资格领取?联名物业如何计差饷扣减额?两夫妇合并评税又点计?受惠退薪俸税、免差饷都有份?《香港01》列出八大条件资格问题,助读者决定是否入表申请。一切资料以计划政府专页(css.gov.hk)为准。另职津处亦有设立查询热线,市民可致电3897 1088查询。记者:陈嘉慧

2018年3月,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公布“关爱共享计划”,“拾遗补漏”向没有受惠于当年预算案“派糖”之人士补发4,000元,预计最多有300万人受惠。惟领取这笔钱的条件要符合一系列条件,究竟哪些人才可领足全数?
想领足4,000元,申请者必须于2018年12月31日前年满18岁、通常居住在港、持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并且在港没有物业,同时在2017/18课税年度的没有交税、没有受惠于综援等津贴双粮之人士,否则不获派钱,或只领取部份。
不少市民都有疑问:受惠薪俸宽减后是否可以申领4000元?
若薪俸宽减金额少于4000元,市民仍可申领差额。计算方法为:$4000 - 宽减额 = 可获金额。
许多人不清楚,曾受惠差饷宽免是否可以申领4000元?
政府希望每名市民至少获4000元,所以只要全年差饷宽免额、薪俸税宽减金额合计少于4000元,市民也可获取差额。不过现时楼价高企、差饷估值高,相信许多业主也无法获派钱。
计划要求申请人士“通常居住在香港”。究竟何谓“通常居住”?有否时间长短之界定?在职人士被派驻外地、学生在外地交流、长居外国养病的人士可否领取?
政府今次将“通常居住在香港”人士定义为暂时离开香港而在合理预期情况下会返回的人士,例如出差、留学、求医人士。至于已移民海外其他国家人士则不合资格。值得注意的是,“通常居住在香港”不以居住时间长短界定。
在港没有物业之申请人(持有物业人士请看下一题),若于2017/18年度缴交薪俸税,当年退税额少于4,000元,可申领4,000元减去税项寛减额。不过,如果申请人与配偶以合并评税方式报税,宽减额如何计算?
市民需以个人名义申请此项计划。如夫妇的收入以合并评税方式计税,理应只有其中一方要交税。无须交税的一方若符合其他资格,可提出申请。另一方的税款宽减额如少于4,000元,并符合资格,亦可提出申请,或可获发差额。
市民如持有物业,可否申领?多于一项物业又该如何计算?透过私人公司持有物业、联名共同拥有物业,对申领有甚么影响?
计划要求申请者“在港只拥有一所自住物业”;联名拥有物业的人士则按比例摊分差饷宽减额。申请人如符合其他资格,可获发放4,000元扣除差饷宽减额(及退税额)后的余额。透过私人公司持有物业亦会被视为拥有物业。
自己做老板、大学生做兼职、Freelancer可否申请?
无论自雇或受雇,若不用缴交2017/18课税年度薪俸税,又符合其他申请资格,均可提出申请。有交税或需缴交差饷者,可参考之前的答案。
正领取综援人士可否申领4,000元?领取长者生活津贴、高龄津贴或伤残津贴的人士可否申领?正在领取“职津”、“交津”的在职人士可否申领?
2018年5月10日或之前领取2017/18年度长者生活津贴、综援、高龄津贴或伤残津贴的人士并已获发双粮者,不符合资格申请。而正在领取“职津”、“交津”的在职人士,则可申请。
新移民可否申领?持本港工作签证人士、非本地学生可否申请?身份证几粒星才可申请?
此计划申请资格之一,为18岁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即“身份证符号”为A字头并带有“***”之人士。新来港人士需于2018年12月31日拥有身份证或申请身份证收据,不包括来港工作、求学、接受培训的香港非永久性居民。
最重要的问题,到底何时可以领取4,000元?
2月1日至4月30日接受市民交表,届时会分批处理申请,预计最快在2019年4月内核准首批申请并发放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