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2019】大花白猪贺岁宣扬低碳生活 嘉道理农场:猪肥却不蠢
港人嗜食肉食,其中以猪肉为甚,但往往都是“只吃过猪肉,未见过猪行路”。上个世纪兴盛的本地养猪业,在这个世纪头便逐渐式微,连曾经最受欢迎的本地猪种“大花白”也几乎“绝迹江湖”。为了让市民认识本港农业那些年,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多年来一直饲养着数只“大花白”,这几只猪亦是农场内的明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
适逢农历猪年,香港01记者也入猪舍探访了全香港唯五只“大花白”,牠们吃好睡好,健康活泼,见到生人来到,竟八挂地查探;照顾牠们的农场工作人员更表示,猪猪们非常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定期会接受训练:“(大花白)智商相当于4、5岁的小朋友!”
大花白来自韶关 成嘉道理“教育大使”
嘉道理农场创立已经逾60年,并在1995年时转型成为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发展动植物保育及有机耕作,致力使大众与环境和谐并存。园内五只“大花白”于2013年经由广东韶关送到香港,一到来便人气大旺,农场同时委任牠们成为“教育大使”,向大众传递“少食肉”的低碳生活方式。
香港唯五只“大花白”:曾代表本地养猪业巅峰
“大花白”猪如今在市面已不多见,曾经却是香港最受欢迎的猪种之一。在1980年代,香港有近4000个猪场,年产量达到80万只,不少农户都饲养大花白。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高级永续农业主任谭业成表示,以猪的品种来说,“大花白”算是脂肪含量最高的,是名副其实的“肥猪猪”,在5、60年代的香港,最受港人欢迎,香港的猪场饲养的9成猪品种都是“大花白”!
一日两餐 每周训练 农场大使很忙
现时农场内五只“大花白”两公三母,都有着自己的名字,且具港式特色,分别为“包囝”、“奀猪”、“苏儿”、“嫣嫣”及“小荞”,每个名字都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嫣嫣”性格温和可爱,于是用了一个女仔的名字;“包囝”则面孔黝黑,很像公正廉洁的包公,则借用一个“包”字。
访客们可以透过猪舍外的指示牌进行一一对号入座。嘉道理农场的永续农业主任苏文敏透露,嘉道理的五只猪每日食两餐,包括大约600克蔬菜及400克猪饲料,比起猪场猪只分量较小,这样做是遵循兽医意见,刻意控制食量,以求猪只不要因过肥而在活动时伤及关节。
▼想了解大花白猪猪资料及名字意义,请点击以下图辑:
记者探访时,农场正在为“奀猪”进行训练,只见农场工作人员一边会发出口头指令,比如“奀猪,耳耳”“奀猪,拮拮”,并辅以响片发出“啪啪”声,每当奀猪配合时,工作人员还会喂提子、香蕉作为奖励。这样的训练,农场每周会进行一次,包括“摸脚”、“摸耳仔”及“拮针”,模拟兽医检查的流程,以确保在真正检查时都是“乖猪”。
▼想观看更多猪猪训练的过程,请点击以下图辑:
农场主任:猪年切忌冲动买猪回家当宠物
虽然俗话说“猪咁蠢”,但苏文敏告诉01记者,猪的智商大约可以达到4、5岁儿童的程度,在动物界算是相当聪明,“其实系‘猪咁醒’”。她并举例,这几只“大花白”非常注重住所的清洁,早上即使尿急,都会忍到工作人员打开猪舍闸门,在外面解决问题。
苏文敏忆述,几只猪入农场时只如幼犬般大小,“用手就可以拎到”,如今养到过百公斤,感觉“都好神奇”,有时自己放长假归来,都会第一时间来探望牠们,挂念猪只的生活状况。五只“大花白”还是农场的教育大使,呼吁港人过“少吃肉”的低碳生活。
五位大使人气颇高,有些市民甚至一年要来探望牠们数次,并用相机主动记录几位大使的成长变化。谭业成主任也提醒市民,猪年将至,猪只样子得意,但切忌冲动购买,回家当宠物;饲养宠物是责任,要三思而后行。
谭并向公众发出邀请,市民可以前来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探访猪舍,一睹“猪行路”的景象,不过,农场从农历年三十至年初四将不对公众开放,想要前去的市民要提早做好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