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山竹】天文台最完整记录 18个表尽显“魔风”威力

撰文: 倪清江
出版:更新:

超强台风山竹去年9月中吹袭本港,天文台发出10号飓风信号,持续了10小时。山竹为香港带来破坏性风力和破纪录的风暴潮,天文台于1月10日发表完整的报告,从18张图表可见“魔风”威力。

超强台风山竹去年9月中吹袭本港,天文台发出10号飓风信号,持续了10小时。山竹为香港带来破坏性风力和破纪录的风暴潮,天文台于1月10日发表完整的报告,从18张图表可见“魔风”威力。(资料图片/罗国辉摄)
山竹破坏力惊人,连天文台总部都难幸免于难。超强台风山竹报告www.weather.gov.hk/informtc/mangkhut18/mangkhut_uc.htm(天文台图片/ 台长岑智明摄)
2018年9月7日至17日山竹移动路径图,可见大部分时间保持超强台风级别(9月11至16日)。(天文台图片)
山竹接近香港时的暂定路径图,显示最近香港时,已由超强台风级别(紫色)减弱为强台风级别(肉色)。(天文台图片)
2018年9月14日至17日,山竹最高持续风速的时间序列,显示最高持续风速达每小时250公里,16日接近香港时维持200公里。(天文台图片)
2018年9月14日至17日间,山竹最低海平面气压的时间序列,曾于15日凌晨低至900百帕斯卡。(天文台图片)
2018年9月14日至17日间的雨量分布,西面录得的雨量较东面为多,最高达300毫米。(天文台图片)
2018年9月14日晚上11时左右的红外线卫星图片,当时山竹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50公里。(天文台图片)
2018年9月16日上午11时左右的可见光卫星图片,山竹广阔的环流覆盖南海北部及华南沿岸地区。(天文台图片)
2018年9月16日上午10时24分的雷达回波图像,当时山竹的强烈螺旋雨带正影响香港。(天文台图片)
2018年9月16日下午1时的雷达回波图像,当时山竹最接近香港,其中心在天文台总部的西南偏南约100公里。(天文台图片)
山竹风力结构前后有明显变化,在横过吕宋前较强风力集中在眼壁,但进入南海北部后,外围的螺旋雨带风力反而比近风眼的眼壁为猛,因而香港受到“远攻”。(天文台图片)
2018年9月16日上午8时30分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图像,显示在1公里高度的“径向风”,山竹外围螺旋雨带的径向风较眼壁的径向风大。(天文台图片)
2018年9月16日上午11时正,香港各站录得的十分钟平均风向和风速。当时长洲泳滩、大老山、大美督、青洲及横澜岛的风力达到飓风程度。(天文台图片)
到同日下午2时正,长洲、长洲泳滩、大老山、大美督及横澜岛测风站的风力,仍达到飓风程度。(天文台图片)
16日在长洲、横澜岛及北角录得的十分钟平均风速,分别最高达时速173、180及124公里。(天文台图片)
16日在香港天文台、长洲及横澜岛录得的海平面气压,最低均在980百帕斯卡以下,甚至接近970百帕斯卡,接近1962年温黛录得的953百帕斯卡,可见山竹之强。(天文台图片)
16日香港各潮汐站录得的最高潮位及水浸报告。(天文台图片)
鲗鱼涌水位为海图基准面以上3.88米,仅次于温黛袭港期间3.96米的最高纪录;在鲗鱼涌引发的最高风暴潮(天文潮位以上)为2.35米,打破了温黛所创下1.77米的最高纪录。(天文台图片)
在山竹的影响下,多区出现电力及食水中断的报告,当中港岛杏花邨多座因海水倒灌,浸坏电表房,导致停水停电多日。(天文台图片)
山竹吹袭后,塌树处处,在黄大仙一处,人与车“灾后”要小心翼翼。(天文台图片/ 郑向龙摄)
不少玻璃外墙商厦都抵不住山竹风力而破碎,灾后暂用木板围住。(天文台图片/ 台长岑智明摄)
水位上升,加上风力威猛,鸭脷洲海怡半岛出现巨浪滔天景象。(天文台图片/ H C Chan摄)
大屿山澄碧邨在风暴潮后满目疮痍。(天文台图片/ 台长岑智明摄)
西贡不少游艇被海浪推上岸,损失惨重。(天文台图片/ Angie Lee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