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文件揭政府拟放宽PM2.5超标次数至35次 惟会收紧排放浓度
政府正检讨空气质素指标,最快今年底前完成,并就检讨结果咨询公众。《香港01》获得一份官方文件,当中政府建议收紧可吸入微细悬浮粒子PM2.5的浓度至每24小时的每立方米50微克,但每24小时容许超标的次数则由现时9次增加至35次。文件指,若不放宽超标次数,每立方米50微克的指标较难达成。
此外,政府亦拟收紧二氧化硫的排放标准至每立方米50微克(每24小时),可容许超标次数同样维持3次。环保署未有回认有关建议是否属实,称环境局局长会考虑相关工作小组的评估结果,在年底前完成检讨,及后向环境咨询委员会提交报告和向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汇报检讨结果,并就检讨结果展开全面公众咨询。
臭氧、PM10指标不变
环保署空气质素指标检讨专家小组于本月13日举行会议,由环保署提交的与会文件指,环保署现时规管空气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每10分钟)、一氧化碳及铅的标准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指引最严格的终期指标。因此,政府需探讨如何收紧可吸入微细悬浮粒子PM2.5、PM10、臭氧及二氧化硫(每24小时)的排放标准,以达至2025年的减排目标。
不过,经评估后发现,若收紧臭氧及PM10的指标,按本港目前的空气质素及减排措施推算,到2025时不会达标。因此,该两个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指标维持不变。
PM2.5超标次数由9次增至35次
同时,环保署建议将PM2.5的年平均浓度由35微克收紧至25微克。至于每24小时平均浓度则由现时的每立方米75微克收紧至每立方米50微克,即世卫中期目标二。但每24小时容许超标的次数则由现时9次增加近四倍至35次。文件解释,经模拟计算后,若将指标订于50微克,2025年有关指数将超标33次。因此,需要缓冲(buffer),令情况更真实(realistic)。此外,二氧化硫的排放标准至每立方米50微克(每24小时),可容许超标次数则维持3次不变。
据了解,政府在制定相关指标时,会以最终能否达标作为其中一个考虑。专家小组下周二(18日)会再举行会议,有委员预计会有广泛争议和讨论,但指标修改空间不大。
环团:政府不负责任
健康空气行动项目主任于恺绢批评政府先考虑可行性,再订立指标的做法不负责任。她认为所有指标应要与世卫终期指标一致。于恺绢续指,订立指标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应有监测机制,例如若不达标时,需有人为此负责。
专家小组成员之一的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研究讲座教授黄子惠则赞成收紧PM2.5指标,但由于本港受珠三角的背景污染影响,即使香港一辆汽车也没有,也难以达到世卫终期指标。至于放宽容许超标次数,黄子惠称不会对健康造成长期负面影响。他解释,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应以年平均值及按世卫终期指标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