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成末期肾病主因 港大教授邓智伟研肾内炎症机制夺裘槎奖

撰文: 陈芷昕
出版:更新:

慢性肾病较少在本港引起关注,但实际上,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已渐渐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难题,更成为全球常见死因升幅第二大的疾病。慢性肾病在1990年为常见死因第36位,然而13年后却大幅上升至第19位,其升幅仅次于HIV病毒。而当中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提醒港人必须注意肾脏健康,好好控制自身升糖指数。众多研究显示炎症在慢性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当中的潜在机制仍未清楚。香港大学内科学系肾脏内科讲座教授邓志伟的研究,阐明炎症反应在慢性肾病进程中的机制,并试图以此为治疗靶点,开发新型药物及治疗策略,获颁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2019。

慢性肾病影响全球约10%人口,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视觉中国图片)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患糖尿病肾病的人数近年有所上升,全世界患糖尿病肾病的人数由25%大升1倍至50%,日本的上升数字更惊人,由1983年的6%大增近7倍至40%,香港亦由1996年的25%增至2009年的46%。而糖尿病肾病死亡率更高于其他与肿瘤相关的疾病,邓志伟直指患糖尿病的病人于患病约10年后,若其升糖控制不佳,有可能出现肾小球病变,亦会引致肾小管炎症,是主要导致肾病的原因。

香港大学内科学系肾脏内科讲座教授邓智伟,获颁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2019。(陈芷昕摄)

邓志伟指糖尿病病人,身上高糖的情况会激活身体免疫系统自我攻击,他利用高通量平台科技,进一步剖析不同肾脏的细胞及髓性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反应在肾脏炎症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是引致肾脏纤维化至终末器官衰竭的关键。他发现仅糖尿肾会被激活免疫系统自我攻击,令肾脏发炎情况加剧。邓志伟以小鼠作研究,若抑制具细胞特异性表达的TLR4及免疫细胞内的补体系统可以分别减轻小鼠肾脏炎症反应及纤维化反应。

现时控制慢性肾病方法有限,若肾脏功能变差更会缺乏药物治疗。针对缺乏针对慢性肾病治疗的特定方案,这些研究能辨识出全新治疗靶点,可避免现有治疗措施的脱靶效应,为未来研发更有效的药物治疗策略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