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迹乐悠游】边行边听故事 星级导赏员带你重新认识港岛
近年,大家都喜欢乘电车漫游港岛,欣赏四周的景色和建筑物,但原来每幢建筑都蕴藏丰富的历史故事。其实要认识历史,书本不是唯一途径,亲身去看反而更加有趣。不如就跟随星级导赏员的步伐,游走我们常到的北角和铜锣湾,听听他们口中的香港历史。
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信托)趁着今年成立25周年,筹办了一系列活动推广文物保育,其中包括将于12月15日举办的“历史古迹乐悠游”。九个导赏团于一日内全部爆满,可见大家都喜欢边行边听历史故事。即使未能参与也不用失望,信托会摄录乐悠游活动中导赏员的讲解,并于稍后上载至信托的网站供大众观赏。另外仲有“懒人包”,大家可以各自计划自己的路线,历史文化就在你的身边。今次我们请来信托的三位文物保育大使——陈蒨教授、吕大乐教授和丁新豹教授,与我们分享在北角和铜锣湾的有趣历史故事。
陈蒨教授:从移民社会认识香港文化
北角春秧街近年成为大家拍照打卡的热点,但你可知道,两旁的街市背后藏着甚么故事?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学系陈蒨教授,会带领大家漫游北角,当中会特别介绍春秧街街市。“从二、三十年代起,北角已聚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包括福建人和上海人,至今春秧街依然保留了不少痕迹,因此值得我们去看看,从中了解香港历史。”她认为这群移民深深影响了香港生活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衣著和饮食文化,“以前上海人着重打扮,在北角区内开设了不少理发店,至今仍有;福建人有其食物,到今日春秧街内依然有很多售卖福建小食的店舖,甚至有福建人卖上海面。”她还笑说除了用眼看,行经春秧街街市时不妨竖高耳朵,“留意他们的口音,或者你会听得出他们是哪里人。”虽然香港不少地方曾是移民聚居地,但北角是特别的,“香港不同的区域都有早期移民聚居的足迹,然而北角保留了颇多有意思的痕迹,甚至会以福建南洋华侨的名字来命名街道。”
陈教授指的正是“春秧街”这个街名,“以前有个来自福建,在南洋起家的糖商,名叫郭春秧。”她说二十年代时,郭春秧在北角投得大量土地,一度草拟建糖厂,虽然最终没建成,后来他在北角兴建房屋,他的儿子也建了游乐场 ‘月园’。今天北角春秧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吕大乐教授:从建筑物了解地区兴衰
自小在北角长大的香港教育大学副校长吕大乐教授,就说北角最多的不只是移民,“北角最多的是戏院!”
吕教授会带大家以北角码头为起点,步行至炮台山地铁站,会途经公共屋邨,以及曾经历六七暴动的地方。他指北角不算是港岛最繁华的地区,却很独特地拥有很多茶楼和戏院。“除了大家熟识的皇都戏院和新光戏院,还有近炮台山的国都戏院,当年常播影萧芳芳和陈宝珠的电影。另外有专播邵氏电影的国宾戏院,每逢暑假的早场都会播放我父母年代的电影,如《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和《The Longest Day》。”吕教授边笑边说,认为当年自己可看到父母年代的电影,正好体现了保留历史建筑的重要。“一来可从建筑物感受历史,二来我们看父母年代的电影,本来就是种文化文流,很有趣!”他还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生命,例如北角码头曾是交通重心,因此围着它便有很多工厂、小贩、茶楼、电车路和戏院等等,“我们在怀念过去时,也要一起认识一个地区的兴衰,了解转变背后的原因。”
北角对吕教授而言满载回忆,六七暴动也是重要的一节。“记得有一天,途经英皇道准备乘电车上学,警察说前面有炸弹要封路,连想走路上学也没法子,有时连想看电影也只能走路。”这些有趣故事都见证香港的变迁,下次行经北角时不妨停下脚步,想像一下当时香港的模样。
丁新豹教授:从宗教建筑看香港演变
北角拥有多间戏院,铜锣湾则拥有很多教堂和庙字。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及名誉高级研究员丁新豹教授,会带领大家参观铜锣湾天后庙、皇仁书院校史馆、圣马利亚堂,以及孔圣堂,透过这些历史建筑讲述中西宗教文化。“民间宗教对香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教育方面,因此要认识香港历史,宗教绝对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铜锣湾保留了很多二十年代的维多利亚式建筑物,既有医院、法院和教堂,还有不少学校,如皇仁书院,“皇仁书院对香港教育史意义重大,因为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间非教会办学的学校。”另外,丁教授特别提到外观上像是一座庙宇的圣马利亚堂。“那其实是一座基督教教堂,教堂的外观富有中国特色,全因要配合和融入香港这个华人社会,令当时的市民更容易接受外来的宗教。”他解释指,自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整个社会充斥着浓厚的民族主义气氛,因此有不少教堂都有中式外观以便传教。“例如九龙城的圣三一堂和铜锣湾孔圣堂,不但是教堂,同时是一所学校。”
游走港岛区,看到这些街道、学校、教堂和庙宇,加深大家对香港各方面的认识,丁教授作为信托受托人委员会的委员,指出保留历史文物和建筑物十分重要。“大家都记得天星码头和皇后码头要拆卸的时候,我们都担心一段历史会随建筑物倒下而消失,以后也难以流传。此外,某些地标一旦消失,如学校被迁拆,一些情怀和归属感都会消失。”他认为保留历史文物和建筑物,不单纯为了记录历史,更为了巩固一个地方人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所以信托不只鼓励研究,更希望保育历史,让年轻人认识香港的故事。”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以后逛街时不如走慢一点,细心留意周围建筑物,说不定会有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