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商失踪】彭志铭:内地昔日推“读书无禁区” 今审查读者名单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彭志铭指中宣部理论局前副局长李洪林曾提倡“读书无禁区”,惜现在倒退至读者名单也受监控。

次文化堂社长彭志铭周六参与铜锣湾书店游行。彭志铭表示,是次不只是出版自由出问题,言论自由、一国两制也出问题。作为出版界、香港人也要出来。

“以前谁犯罪便捉谁,不会诛连。现在连读者名单也被盯中,好恐怖,连睇书的人被监视被起底。有种白色恐怖,每做一件事都会好担心,这不是好现象。”

应当打开禁区,只要有益于我们吸收文化营养,有助于实现四化的图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都应当解放出来,让它在实践中经受检验。
李洪林“读书无禁区”
李洪林在《读书》创刊号撰写了“读书无禁区”,引起社会讨论。(网上图片)

他又提到已故的中宣部理论局前副局长李洪林,曾经提出“读书无界限,读书无禁区”,现在打压完铜锣湾书店,接着要找出读者名单,“现在倒退,很大伤害。不只出版社,除了读者,日后可能连看了什么电影,听什么歌曲,甚至用什么化妆品也会构成罪行。”

彭志铭提到的李洪林,是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推动内地思想解放、中宣部理论局前副局长。1979年他在《读书》创刊号中,撰写了一篇“读书无禁区”,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将不少书籍视为禁书并销毁了。他当时提出应开放读书,不要采取禁书政策,并引用毛泽东称,对于反面的东西,“不要封锁起来,封锁起来反而危险。”

李洪林《读书无禁区》节录:

任何社会,对于危及本身生存的因素,都不能熟视无睹。无产阶级的文化政策,当然更不会放任自流。

不过一般地讲,把“禁书”作为一项政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封建主义利于人民愚昧。群众愈没有文化,就愈容易被人愚弄,愈容易服从长官意志。

所以封建统治者都要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要开列一大堆“禁书”书目。其实,“禁止”常常是促进书籍流传的强大动力。

因为这种所谓“禁书”,大半都是很好的书,群众喜爱它,你越禁止,它越流传。所以“雪夜闭门读禁书”成为封建时代一大乐事。如果没有“禁书政策”,是不会产生这种“乐事”的。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全部人类文化,不是采取仇视、害怕和禁止的态度,而是采取分析的态度,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同时我们也有信心,代表人类最高水准的无产阶级文化,能够战胜一切敌对思想,能够克服过去文化的缺陷,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文化。

因此,我们不采取“禁书政策”,不禁止人民群众接触反面东西。毛泽东同志在二十二年前批评过一些共产党员,说他们对于反面东西知道得太少。

他说:“康得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需要读一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46页)毛泽东同志特别警告说,对于反面的东西,“不要封锁起来,封锁起来反而危险。”(同上,第349页)

连反面的东西都不要封锁,对于好书,那就更不应当去封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