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迹乐悠游】星级文物导赏游 带你认识油尖区本土贴地历史
油麻地、尖沙咀大家去逛街购物就多了,可有想过这两个地方,原来有丰富本土历史?其实香港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而认识历史亦不一定要由书本入手,身体力行,用双脚沿着历史痕迹走一趟,边走边听真实故事,或者会使你对历史有全新的见解。
今年是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信托)成立25周年,信托筹办了一系列活动推广文物保育,其中包括将于12月15日举办的“历史古迹乐悠游”,活动反应非常热烈,一日内9个导赏团全部爆满,可见大家都十分喜欢边行边听历史故事。而到底我们平日逛街时又可以留意哪些历史故事?今次我们请来信托的三位文物保育大使——刘智鹏教授、林超英教授和岑智明先生,与我们分享在油麻地和尖沙咀的有趣历史故事。
历史应该看得见、摸得到——油麻地
岭南大学历史系刘智鹏教授,会带领大家游走油麻地,包括油麻地戏院、新填地街及庙街等区内地标,看看这个于九龙半岛最早开发的华人社区。“教书时发现,很多学生觉得历史离自己很远,其实历史可以很生活化。”
刘教授同时身为信托理事会委员,认为我们现时的日常生活,就是未来的历史;换句话说,历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硬崩崩的文字叙述。“所以历史文物必须保留,特别是建筑物。年长的人看见了,会勾起儿时回忆,借此与年青一辈谈起过去,引发年青人对历史的想像和加深认识的动机。”他举例指,不少年轻人看到油麻地新填地街,都会思考街名的意思。“我会告诉他,油麻地是由填海而来,再细说油麻地是怎样由渔港演变成今日的模样。”另外,他特别提到油麻地戏院,“这个二级历史建筑物,获活化为戏曲活动中心,可见其实历史也可配合社会发展。”保留看得见的历史,不但因该文物自身的价值,也为了引发年轻人思考和谈论,“这使历史更容易世代流传。”
生活化的历史——香港天文台及大包米讯号塔
讲到历史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不得不提香港天文台的发展。前天文台台长林超英教授会带大家到尖沙咀的大包米讯号塔,还有他熟识的香港天文台。讯号塔和天文台总部都是历史建筑获完好保留的例子,受保护古迹,他认为:“自1883年成立至今,香港天文台总部一直都在同一位置,十分难得,大楼没有被改建,保留维多利亚建筑风格,所以很值得大家认真欣赏。”
不过,一向爱护自然的他,就叫大家留意天文台内外那一大片古树林!“那是九龙半岛现存最原始的树林,有很多种类树木,印证自然更替。”他提醒大家,一个地方的历史,要靠不同人和事支撑,要由很多部件所组成,大自然当然是其中之一。“香港不只得高楼大厦,天文台由百多年前起一直支持香港发展,正如树林见证香港演变,一切都是组成历史的一员。”
从过去了解现在 —— 时间球塔及香港天文台
现任天文台台长岑智明先生,会讲讲天文台的趣闻,介绍天文台三宝,也会分享私伙珍藏的历史图片,希望引发大家反思。“近年香港不时受台风吹袭,幸好因科技进步,天文台能更准确预测,每次我们都平安渡过。”
他更会与大家分享香港的风灾历史,“温黛已不算最严重,1937年的丁丑风灾、1906年的丙午风灾和1874年的甲戌风灾等香港史上最严重的天灾,全部我都有图片。我想透过历史让大家明白,即使科技一直进步,大自然的威力也不容忽视,千万别掉以轻心。”
岑先生亦会带大家到位于前水警总部的第一代时间球塔,“那里有讯号塔悬挂风球,时间球塔当然就是报时。”香港天文台出现前,市民大多靠打更、午炮或钟楼看时间,后来为了方便整个社会和经济运作,天文台以科学方法准确量度时间。“天文台是香港最早引入无线电广播系统报时和报天气的机构。今时今日,天文台仍致力透过运用最新科技,例如大受市民欢迎的手机应用程式‘我的天文台’,提供贴身的服务。”他认为参观天文台,不但看到气象或天文知识,更会看到人类科技进步。
历史其实一点不沉闷,有时间不妨跟朋友到以上景点看看,从身边事物认识香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