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那打素医院编制运动地图 助病人善用社区设施自做物理治疗

撰文: 陈芷昕
出版:更新:

大埔那打素医院物理治疗部花费约六周,走遍大埔制作运动地图,胪列大埔区内的社区设施,更简述不同活动器材可针对性助病人做物理治疗。以上种种全因为物理治疗师和一名年长病人的对话,该名长者既不知道物理治疗运动是否可以在家中进行,又不知道家居附近没有运动设施所致。大埔那打素医院矫形及创伤(骨)外科顾问医生范智豪直指,病人若自行做物理治疗可加快康复进程。

(左起)大埔那打素医院物理治疗部一级物理治疗师麦卓恒、大埔那打素医院物理治疗部门经理刘永强、大埔那打素医院矫形及创伤(骨)外科顾问医生范智豪及病人方国雄,他们一同参与这个计划。(受访者提供)

年届70岁的方国雄因两膝关节退化,在2016年新界东联网关节置换中心接受治疗,他在上月19日置换两膝内侧的关节,术后至今大约一个月。方国雄分享过往走10多分钟便脚痛,十分期待可以换脚骹,但同时有点害怕,既担心术后需要依靠轮椅活动,亦担心体内夹杂外来物会影响行动,太太更问朋友借来轮椅,“佢以为要用轮椅推返我一头半个月,推上嚟做物理治疗,卒之完全无用到。”

膝头置换手术后 翌日可下床

术后方国雄醒来,不但可以动脚指,翌日更可两度下床到洗手间。他在现场多次示范术后走路,强调和正常人无异,更笑指:“SIDE KICK(侧踢)可以踢过头架!”初初他并不知道大埔住所附近有公众设施可自行做物理治疗,多得运动地图,早上到公园散步可以做物理治疗。方国雄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早晚都会到社区自行做物理治疗,亦认为社区物理治疗可加快康复。

大埔那打素医院物理治疗部为大埔病人制作运动地图,呼吁他们多做运动。(网上截图)

自行做物理治疗可加快康复

新界东联网关节置换中心每年平均做350个关节置换手术。大埔那打素医院矫形及创伤(骨)外科顾问医生范智豪指,病人接受手术后需要接受物理治疗,他们普遍每周到医院进行两次物理治疗,但一周七天,他强调若病人可每天做适当的物理治疗可加快康复进程。

大埔那打素医院物理治疗部一级物理治疗师麦卓恒表示,他们用了近100小时的工余时间,在大埔找到15个地方可以做拉手绳运动,35个地方做上肢活动训练,32个地方可做下肢活动训练。上肢活动训练主要是太极圈运动,可以帮助膊头僵硬的病人,如五十肩或冰封肩病人;而下肢活动训练则主要是单车仔及脚踏机,可助膝关节僵硬的病人。

现时人人手上都有一部智能电话,大埔那打素医院物理治疗部门经理刘永强指,他们亦把各种术后运动的资料放到网上,除文字上,亦有短片及GIF档,让病人可随时查看资料,亦可避免自行做物理治疗时做错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