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协理副校长:青年对老师权威对象存敌意 促品德教育独立成科

撰文: 邝晓斌
出版:更新: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中小学校长及教师认同德育及公民教育对青少年非常重要,但认为教育局的支援不足,难将官方资料与校本课程结合;加上校内教学工作量大,在校内发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精力及时间十分有限。
理大协理副校长(本科生课程) 石丹理分析指,青少年面对的成长危机日益复杂,当中包括对老师及权威对象不尊重及存有敌意。他认为,培养青少年正确社会价值观,建立正面人生态度、加强其处理情绪及社交能力,都是香港刻不容缓的任务。
石丹理建议,政府应检讨及制订循证为本的德育品格教育政策,同时应将品德教育独立成科,并在中、小学全面推行。

石丹理(右二)指,青少年面对的成长危机日益复杂,当中包括对老师及权威对象不尊重及存有敌意。(邝晓斌摄)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与和富社会企业合作进行两项研究,其一项分析中国内地、台湾、新加坡、英国及美国的推行情况,并与香港的品德教育政策作参考及比较。

研究人员指,香港的品德教育发展未得到广泛重视,并正面对德育欠缺整体规划、德育发展未能与时并进、德育概念模糊、未被重视、推行策略不够全面及缺乏有系统的检讨评估等挑战。

研究报告又指出,香港目前只是以“渗透”方式,将德育品德教育融入中文、宗教等其他学科;新加坡则是将德育品德教育独立成科,英国则将公民教育列为必修科目。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与和富社会企业,合作进行“香港中学生发展研究”。(邝晓斌摄)

另一项研究对象则为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了解他们对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看法,包括推行德育的益处、在校内推行的情况与挑战、政府和学校提供的资源等等。

理大在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透过10次焦点小组、每次1小时至2小时的调查方式,访问26名中小学校长,6名中学教师。结果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同德育及公民教育对青少年非常重要,但认为教育局的支援不足,难将官方资料与校本课程结合。

其次,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德育及公民教育对于教师,以及学生的个人成长有裨益;但受访者同时指出,由于教学工作量大,在校内发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精力及时间十分有限。

理大协理副校长(本科生课程) 、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石丹理表示,青少年面对的成长危机日益复杂,包括青少年暴力、朋辈欺凌、自毁行为、对老师及权威对象不尊重及存有敌意。他认为,培养青少年正确社会价值观,建立正面人生态度、加强其处理情绪及社交能力,都是香港刻不容缓的任务。

石丹理建议,政府应将品德教育独立成科,并在中、小学全面推行。(邝晓斌摄)

被问及理大学生会早前到校长室楼层要求对话的事件,是否因为缺乏德育品德教育而导致,石丹理称不评论个别事件。他表示,即使日后将品德教育独立成科,亦不代表学生冲击事件会绝迹,研究中亦没有探究推行德育品德教育,与青少年对权威对象存有敌意之间的因果关系。他强调,德育品德教育能强化学生的公民社会意识,即是可以在互相尊重下,接受不同意见,“依家(青少年)就系将表达情绪,放咗喺最高位置。”

港府在2012年时,曾因尝试推动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从而触发12万人齐集政府总部“反国教”。石丹理承认,若当局落实推行品德教育独立成科,可能会碰上阻碍,但他认为社会不能忽视德育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研究团队建议,政府应检讨及制订循证为本的德育品格教育政策,以及当中所涉及的内容范畴,同时促当局将品德教育独立成科,并在中、小学全面推行。至于应投放多少课时、课程架构等细节,石丹理指应留待社会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