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18】一文看清《施政报告》六万字全文

撰文: 郑翠碧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天(10日)早上在立法会发表《行政长官2018年施政报告》,重点措施包括推展“明日大屿愿景”,涵盖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合共约1 700公顷的人工岛;延长法定产假至14星期;落实取消强积金“对冲”;豁免或代专营巴士缴交政府和专营隧道/道路收费等。
以下为《施政报告》的全文,共近6万字。

(梁鹏威摄)

立法会主席、各位议员、各位市民:

(一)前言:坚定前行

1. 我今天发表的《施政报告》,除了重申我的施政理念和详细交代本届政府在各政策范畴的愿景和措施外,亦反映了我担任行政长官以来的体会。我希望这份《施政报告》展示的,是我对香港更大的承担,更坚定的信心和迎难而上的勇气,让香港乘风破浪,抓紧机会,迈向更好的将来。

2. 过去一年多,我和团队以“关心”、“聆听”、“行动”的务实态度,以“创新”、“互动”、“协作”的原则,积极施政。无论在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工作,例如上市条例的修订和金融科技的应用,或在大力推动创新及科技(创科)方面,例如建立“医疗科技创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创新平台”,成绩都是显著的。这引证了我在竞选行政长官时的信念:“香港人很优秀,香港底子也很好,只要认准方向,团结一致,我们一定可以再创辉煌!”

3. 我另一个体会是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方案,也难令社会达致全面的共识,但意见分歧不应成为政府带领香港向前的绊脚石,更不应令香港停滞不前。无论是土地供应的选项,或取消强制性公积金(强积金)“对冲”的方案,经过多轮的公众咨询,是时候要“议而有决、决而有行”,再蹉跎岁月,受苦的是居住在挤迫和恶劣环境的家庭,特别是小朋友,和需要更好退休保障的基层劳工。

4. 我第三个体会是“前行”需要有伙伴,政府愈包容,伙伴便愈多。我不会奢望政党或本会议员政治立场一致,但只要不触碰违反“一国”的底线,大家应有广阔的合作空间。立法会年初组成跨党派的考察团,访问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内地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政府就大量拨款项目咨询立法会多党派议员,以“先易后难”的方式议事,亦减少了议会剑拔弩张的局面,顺利通过了有利经济和民生的措施。

5. 我最后一个体会是,只要明确符合公众利益的事,政府就应该快快做、大胆做。我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全面禁止电子烟、加强基层医疗健康和进一步增加研发资源,就是向着清晰的目标大步前行。

6. 这些作为行政长官的体会,为这份《施政报告》添上个人色彩,但其实很多内容亦是反映立法会议员和社会各界向我提出的意见。我亦要感谢问责团队和各级公务员同事尽心尽力,展现了识变、求变的进取精神。前行的路未必平坦,但我深信这将是一条让香港再次起飞的康庄大道。

(二)良好管治

理念

7. 我在首份《施政报告》中庄严承诺,我和特区政府会竭力执行“一国两制”、维护《基本法》和捍卫法治,而良好管治就是履行上述宪制责任的重要基础。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21年来依托祖国、面向世界,保持自身独特优势。这些包括法治精神、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以及人权、自由等的优势,都受到《基本法》保障。要让“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特区的管治必须坚守“一国”原则,并正确处理中央和特区的关系。

中央与特区关系

8. 行政长官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也向中央人民政府负责,在这“双负责”下的行政长官,须全面、准确、坚定地担当“一国两制”的执行者、《基本法》的维护者、法治的捍卫者,以及中央与香港特区关系发展的促进者。面对香港社会近年出现的复杂情况和新矛盾,我和特区政府对任何鼓吹“港独”,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及发展利益的行为绝不容忍。我们会无畏无惧地依法应对,以维护国家和香港的利益。为防微杜渐,我们亦加强了各界对宪法、《基本法》和国家安全的了解,在香港社会加强树立“一国”意识。

9. 与此同时,我们善用“两制”之利,在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前提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10. 过去一年多,特区政府与中央不同部委签订多份合作协议,包括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和粤澳两地政府签订的《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与发改委签署《关于支持香港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安排》,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签订《内地与香港特区深化更紧密文化关系安排协议书》和最近与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部)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这些合作协议为香港带来很多参与国家发展及提升香港产业和专业服务的机会。相关政策局正以可惠及业界的具体措施落实合作协议的精神。

11. 今年8月15日,我以成员身份出席由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领导小组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并加强对大湾区发展的统筹协调。这亦是首次港澳特区两位行政长官以成员身份出席中央领导层次的会议,凸显中央重视两个特别行政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角色,并贯彻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2. 中央对特区的支持,亦充分体现在过去一年在便利港人在内地学习、就业和居住而陆续出台的政策措施,尤其是今年8月推出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请发放办法》,让符合资格的香港居民申请领取居住证(注1),依法享有在居住地的多项权利、公共服务和便利。

13. 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香港企业一直是内地省市的重要外资来源,而近年更大力协助内地企业向外发展。香港作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台功能仍然重要。特区政府加强与内地省市合作,积极发挥“促成者”和“推广者”的角色,为港人港企开拓更多商机和发展机会。今年5月,我率团到成都与四川省委书记共同主持首次川港合作会议,确立了川港高层次合作的新机制,而8月我则与上海市市长在香港主持沪港合作会议,在多个范畴签订合作协议。我将于本月下旬访京,与北京市市长举行京港合作会议,而政务司司长也会在11月底与福建省领导主持闽港合作会议。

行政机关

积极作为

14. 我在本届政府提出管治新风格、政府新角色和理财新哲学,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具体的措施亦逐一落实。其中我倡议政府应担当“促成者”和“推广者”的角色,各政策局和部门在处理经济民生事务上变得比过往积极有为,部分工作成果已反映在2018年《施政报告》及《施政纲领》内超过240项的新措施。

15. 有人会问,政府的积极作为,会否偏离香港奉行的市场经济。我的答案是“不会”,但当每个城市的竞争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政府有责任提供政策支援,为企业在海内外开拓商机,进行更多“政府与政府”的对接工作。

16. 有人又会问,政府更进取地投放公共资源改善民生,会否偏离量入为出、谨慎理财的原则,而走上福利主义社会的路。我的答案是“不会”,香港拥有丰厚的财政储备,政府有责任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为未来投资,为市民解困,让社会各阶层都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事实上,香港人的自力更生精神令人敬佩,目前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的失业个案约12 000宗,是2003年9月高峰期的24%。

17. 在更有效担当“促成者”角色方面,刚于今年4月1日成立的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创新办),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为不同界别提供“首站式和一站式”的咨询和统筹服务。对由民间倡议而于公众有裨益的项目,创新办会协调相关部门的要求和意见,并与倡议组织保持沟通,以促成其事。此外,已拨归创新及科技局(创科局)的效率促进办公室会协助各政策局及部门推出方便营商的措施,去年便已落实超过70项相关措施,而今年会继续推出超过130项新措施,以减轻业界的遵规成本,为百业拆墙松绑。

用人唯才

18. 我们重视公众参与,与民共议。我要求各政策局奉行广纳贤能,用人唯才的原则,并提升女性和青年委员的比例。过去12个月,各政策局共委任了超过3 400名公营机构及咨询委员会成员;目前女性占所有政府委任的咨询及法定组织非官方成员约33%,而青年人则占9%(注2)。我相信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将有助我们在政策制订的过程中集思广益。

开放透明

19. 历史档案不单记录决策过程,更保存社会的集体回忆。我重申本届政府重视档案的完整性,并对订立档案法持正面态度。法律改革委员会(法改会)已完成研究香港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和其他司法管辖区的相关法律,预计会在今年年底前展开公众咨询。当法改会提交报告后,政府会积极跟进。现阶段,政府会继续加强档案管理的工作,包括为政策局及部门制订更全面的培训计划、为档案处人员提供更多的专业训练,以及检讨电子档案保管系统的推行进度等。

20. 《公开资料守则》(《守则》)体现政府开放和负责任的方针,提供有效的架构让公众广泛查阅政府资料。自《守则》推行以来,获提供资料与要求的比率持续超过95%。法改会早前成立了公开资料小组委员会,检讨关于公众索取政府资料的现行制度,以便提出适当的改革建议。当法改会提交报告后,政府会详细研究有关建议,考虑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开资料制度。

制度完善

21. 制度保障和问责精神是良好管治的重要元素。在处理重大社会事件时,政府要勇于面对问题和作出承担。过去一年,针对导致严重伤亡的巴士车祸和港铁沙中线红磡站扩建部分建造工程出现问题这两件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事件,我主动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作深入调查。我相信两个委员会的建议将有助政府和有关机构改善制度,加强市民对相关服务的信心。

强化执行能力

增加公务员人手

22. 为有效推行本届政府提出的新政策和措施,并配合多个大型跨境基建的开通,我们于2018-19年度大幅增加公务员编制,增幅高达3.7%,远高于过去十年的每年平均增长。展望未来,政府会以一贯的审慎原则管理公务员编制,确保公务员队伍能继续有序平稳发展,应对社会的发展需要。

延长公务员服务年期

23. 为配合增加劳动力的目标和回应公务员同事的诉求,公务员事务局已在今年7月邀请在2000年6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期间入职的现职公务员选择在65岁(文职职系)或60岁(纪律部队职系)退休。

建设公务员学院

24. 我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建议设立一所全新的公务员学院,全面提升培训设施,从而加强公务员在发展领导才能、与市民互动沟通、应用创科等范畴的培训,并加深公务员对国家发展和中央与特区关系的认识和国际触觉,学院也有肩负促进与其他地区公务员互动交流的任务。我们已选定在观塘重新发展一幅面积约11 000平方米的“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除了兴建公务员学院外,我们初步建议以“健康生活”和“终身学习”为主题,在这综合发展项目内提供地区康健中心及其他社区设施,并借此提升区内的通达性和园景布局。我们稍后会就此咨询观塘区议会。

25. 公务员学院预计于2026年完成。在此期间,现时在公务员事务局辖下的公务员培训处会继续致力加强公务员的培训,包括创新思维及科技应用,以配合政府推动《香港智慧城市蓝图》。我们亦会成立一个由专业人士和政府官员组成的公务员培训咨询委员会,为公务员的培训计划和长远发展策略提供指导意见,亦为新公务员学院建设作好准备。

提升跨部门协作和效率

26. 今年4月1日成立的创新办,在短短半年间已发挥了不错的作用,协助统筹政府有关促进海运业的措施,并为天水围和东涌新公共街市寻觅适合选址。创新办以合约形式聘用了18位政策及项目统筹主任,让青年人可以近距离协助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的工作,并参与政策研究和项目统筹。

27. 此外,我们完成了两项政府架构改动,即把效率促进组拨归创科局,和把法律援助署拨归政务司司长办公室。在《施政报告》咨询期内,我收到不少意见,认为现时运输及房屋局(运房局)工作过于繁重,建议分拆为两个政策局,并成立新政策局统筹房屋与土地政策,我大体认同有此需要,稍后会进一步研究如何落实。

28. 为加强家庭政策的完整性,劳工及福利局(劳福局)会领导研究小组探讨整合与家庭有关政策的可能性,包括目前分属劳福局和民政事务局的儿童、妇女、长者及家庭事宜。

29. 高层领导和加强统筹是架构改动以外另一个可行的办法,我和政务司司长和财政司司长透过主持高层次委员会督导有关政策范畴的工作。例如我主持“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及即将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政务司司长主持有关青年发展、少数族裔和人力资源的委员会;和财政司司长主持“金融领导委员会”和旅游事务的高层统筹会议等。

30. 我想借此机会感谢公务员队伍一直以专业精神,为市民提供高效和优质的服务。特别是最近在超强台风“山竹”袭港期间,各部门同心协力,在恶劣天气下紧守岗位,无惧困难和风险,保障市民生命财产,确保公共安全。我亦要感谢数以千计的义工和地区人士,积极参与善后工作。他们充分发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香港精神,值得表扬。

司法机构

31. 法治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而司法独立是彰显法治的关键。《基本法》确立了我们的独立司法体系的基本方针,包括法院独立进行审判,不受任何干涉、终审法院享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终审权,以及终审法院可邀请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的法官参加审判。我们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捍卫司法独立,维护法治精神。我再次重申,任何因不满法庭的裁决而无理地攻击司法制度和司法机关,干涉独立司法权或出言侮辱法官的行为均不可取,是对香港司法制度和司法精神的损害。正如终审法院首席法官马道立在2018年法律年度开启典礼上指出,针对司法机构的批评应该是有理可据。法庭和法官在裁决法律纠纷时,只会考虑案件中涉及的法律及法律争议点。裁决无关法律的政治、经济或社会议题并不是法官的宪制职责。法治保持坚稳、备受尊重及人皆可见,是符合众人的利益。

32. 为了确保司法机构有效运作,政府一直为司法机构提供足够资源和所需支援。在法庭设施方面,司法机构已成立一个中央督导委员会,负责监督位于添马政府总部旁的新高等法院以及位于加路连山道的新区域法院项目。相关部门会与司法机构紧密合作,全力推展这两项可满足法院长远需求的庞大工程。在人力资源方面,政府接纳司法机构的建议,计划把法官及司法人员法定退休年龄延长至70岁(高等法院原讼法庭及以上级别法官)及65岁(高等法院以下级别的司法人员)。此做法既能配合增加司法人手的目标,纾缓司法机构的招聘困难,亦有助挽留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司法人才。我们会尽快将相关法例的修订建议,提交立法会审议。

《基本法》第23条立法

33. 特区政府有宪制责任为《基本法》第23条立法以维护国家安全。我多次公开表示,政府会审时度势,谨慎行事,并继续努力创造有利立法的社会环境,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对违反宪法和《基本法》,试图分裂国家,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视若无睹,不等于可用来处理若干应禁止行为的香港现行法例只能“备而不用”。保安局局长上月引用《社团条例》采取行动,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亦引发对第23条立法工作的热烈讨论。我会认真聆听,探讨如何让香港社会可以正面地处理这个对特区的宪制要求。

《基本法》第45条普选行政长官

34. 至于就落实普选行政长官的工作,我的立场与往年无异。我一方面明白市民,特别是青年人,对“一人一票”选举行政长官的诉求,但我不能罔顾现实,贸然重启政改,令社会难以聚焦发展。特区政府会谨慎行事。

行政与立法关系

35. 《基本法》订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和立法机关各自的职权。特区政府尊重立法会制衡行政机关的功能,这既是良好管治的体现,更是本届政府施政新风格的重要一环。我因应立法会议事规则委员会的建议,除出席一年四次的行政长官答问会外,每个月均出席一次以“短问短答”形式进行的行政长官质询时间,接受议员提问。在2017-18立法年度,我总共出席了四次行政长官答问会,以及七次行政长官质询时间,一共回答了139项质询。答问的过程加强政府问责,而和议员的互动则让我更好掌握社会脉搏和迅速回应市民关注的事项,例如我在这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有关协助市民维修旧楼升降机的“优化升降机资助计划”,便是回应多位议员的提议。

36. 2017-18立法年度经历了修改立法会《议事规则》的争拗,但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立法会一共通过27项政府提交的法案,比2016-17立法年度的12项法案多一倍。财务委员会亦通过98项总值超过2,500亿元的项目。议会在立法和拨款这两大宪制功能和为民做事上取得的成效,或多或少反映行政立法关系有所改善。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以诚恳、务实的态度,充分与立法会议员沟通、互动,务求以香港整体利益出发,做到“议而有决、决而有行”。

地方行政

37. 我们重视吸纳区议会和地区人士的意见,以解决地区问题和更有效地推进地方行政。我上任后要求每一位司局长在两年内到访全港18区,与地区人士会面和了解民情民意。截至2018年9月底,各司局长已进行了174次区访,即平均每两个工作天便有一位主要官员落区。在过程中,官员认真聆听地区意见并作出适当跟进。

38. 市容和环境卫生是区议会和地区人士其中一个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各相关部门已于今年第二季咨询区议会对环境卫生黑点及工作优次的意见,现正实施相应行动计划,包括加强清洁、防蚊、防鼠、执法的力度,以及逐步美化和开放经选定的闲置土地。

39. 由各区议会主导的“社区重点项目计划”自2013年推出以来渐见成果。在25个获批拨款的项目中,有六个已投入服务,普遍受社区欢迎。我们预期余下的项目大部分将于来年陆续投入服务,惠及当区居民。

廉洁

40. 廉洁的政府和社会环境及深入各阶层的诚信文化,一直是香港重要的竞争优势。廉政公署(廉署)45年来以独立、专业的态度秉公执法,以不惧不偏的精神全力打击贪污。廉署努力不懈,把廉洁文化广泛和深入地植根香港。廉署会继续致力向国际评级机构阐释香港的廉洁状况,又会协助其他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提升其打击贪污能力。这些工作不单是为履行香港在国际上的义务,亦有利到这些地方寻求发展机遇的香港投资者。

免遣返声请

41. 政府自2016年展开全面检讨处理免遣返声请的策略,初见成效,非华裔非法入境者的人数和提出免遣返声请的数目大跌八成。现时,仍在等候入境处审核的声请数目,由最高峰期超过11 000宗,减至目前少于2 000宗。

42. 保安局在总结过去审核免遣返声请的经验,并参考海外的相关法例和做法后,将于明年年初就修订《入境条例》提出条例草案,改善审核声请的程序,防止各种妨碍或阻延手法,进一步提升整体效率。

行政长官的使命和领导

43. 我们在2018年3月成立了行政长官创新及策略发展顾问团。三十多位顾问团成员为香港未来发展和推动创新的策略出谋献策。此外,去年我提出就重要的政策范畴举行“行政长官高峰会”。自上任以来我已主持了3个高峰会,分别是有关税务新方向、扶贫和优质教育,直接聆听业界和持份者的意见。我将于下月主持有关复康事务的高峰会,而明年将举办有关青年发展和创科的“行政长官高峰会”。

44. 去年7月1日,我怀着谦卑的心情,接受我人生中的最大荣耀,并准备好应对我公务生涯中的最大挑战。过去一年多,我带领管治团队,上下一心,迎难而上。我服务政府38年,一直秉持着“该说的话要说,该做的事要做”的原则,绝不回避。我和团队的使命是透过广泛团结社会各界,抓住机遇,聚焦发展,改善民生,在新形势下推动香港特区发挥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45. 行政长官的工作无疑是劳心劳力,既要保持定力,顶着压力,又要兼顾内外,团结各界。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良好管治的追求,就是推动我不断向前的动力。

(梁鹏威摄)

↓↓ 点击睇图.盘点施政报告2018重点政策 ↓↓

+10

(三)房屋及土地供应

理念

46. 去年我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本届政府的房屋政策有四个元素:第一,房屋并非简单的商品,在尊重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二,以置业为主导,致力建立置业阶梯,为不同收入家庭重燃置业希望;第三,聚焦供应,在《长远房屋策略》(《长策》)的基础上,增加房屋单位;以及第四,在新供应未到位前,善用现有房屋资源,协助长时间轮候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的家庭和居住环境恶劣的居民。

47. 要落实上述房屋政策和满足香港经济发展对土地楼房的需求,我们必须增加土地供应。我们必须大刀阔斧、排除万难和持之以恒地开拓土地,不应因为经济的短期波动,或物业价格的升跌,而动摇政府觅地造地、建立土地储备的决心,避免再次出现土地供应不足的恶果。

48. “安得广厦千万间”,让市民安居,大众才乐以香港为家,政府有责任为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适切居所。由于房屋持续供不应求,公屋平均轮候时间不断延长,而近年大幅上升的私营房屋价格已超越一般家庭的负担能力,我会在任内增加公营房屋的比例,调拨更多土地作公营房屋发展(注3),并承诺政府开拓的新增土地,以房屋单位计算,七成应用于公营房屋。

现况

49. 楼价高企,房屋供不应求,是市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2018年8月份整体私人住宅物业的售价较去年同期高出16%,处于历史高位。市民的置业购买力指数,即按揭供款相对住户入息中位数的比率,亦持续恶化至今年第二季的74%,高于2017年全年平均水平的67%。目前,超过150 000个家庭和单身长者正轮候公屋,他们的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3年。

房屋政策

50. 今年6月我公布了六项新房屋政策,当中最重要的是修订资助出售房屋的定价机制,令售价与私人房屋市价脱钩,而改以申请人的负担能力为基础。社会各界反应正面,并预期会吸引大量申请。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已因应新定价政策而重新接受2018年居屋的申请,而计划恒常化后的首个“绿表置居计划”(“绿置居”)项目和由市区重建局(市建局)提供的“港人首次置业”(“首置”)先导项目,亦会陆续开售。这三个项目将提供总共7 426个单位。(注4)

51. 经调整定价机制后,加上买家可取得高达九成或甚至更高的按揭成数,令今后的资助出售房屋都是目标家庭“买得起”、“供得起”的,而每月的供款占家庭总入息一般不会超过40%。

香港房屋协会

52. 香港房屋协会(房协)是政府房屋政策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对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屋单位和资助出售单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新的居屋定价机制会影响房协资助出售房屋的定价,或会对房协造成财政影响。就此,政府会检视与房协的地价安排。此外,政府愿意就房协重建老旧屋邨提供协助并借此增加公营房屋单位的供应。政府已决定将今年6月公布改拨为公营房屋发展的其中一幅位于启德的用地给房协用作重建真善美村,然后再在真善美村原址重建乐民新村。启德用地的其余新建单位亦可用作安置其他受政府发展计划或市建局项目影响的合资格非业主住户。

公务员建屋合作社楼宇

53. 部分的公务员建屋合作社楼宇位于市区的高密度发展地段,这些楼宇楼龄高而密度低,未有用尽有关地段的地积比率,加上个别地段邻近现有公共屋邨及有关配套设施,若然我们能启动这些楼宇的重建,将可增加房屋供应。

54. 为此,我会邀请市建局物色一至两个适合作高密度发展的公务员合作社地段作为试点,并研究按照市建局沿用的推展项目方式,重建该些合作社地段。若重建能尽用该地段的地积比率,我们会要求市建局把部分收回的土地预留作兴建公营房屋,之前提及的房协安置屋邨构思,也可用于处理重建公务员合作社项目时的迁置问题。

大坑西邨重建计划

55. 石硖尾大坑西邨是一个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低于市值租金的私营出租屋邨,由非牟利团体香港平民屋宇公司兴建和管理。平民屋宇公司筹划在原址分阶段重建大坑西邨,并正就迁置的安排咨询受影响的住户。政府已明确表示,在该公司须就居民的安置作出妥善安排的前提下,会大力支持该公司尽快落实重建计划,并提供所需协助,以改善屋邨设施和增加房屋供应。

检视《长远房屋策略》

56. 基于我的房屋理念和政策,《长策》下未来十年的房屋供应目标中的公私营房屋比例可能需作调整。事实上,社会对十年房屋供应中的公私营房屋比例应否维持60:40,也有不同意见。运房局会在更新下一个十年房屋供应目标的时候,充分考虑最新的发展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有效运用公营房屋资源

57. 为增加短期房屋供应,我建议房委会及房协考虑以下三个新措施:

(1) 房委会在参考房协先导计划的实施情况后加入该计划让其资助出售单位业主亦可将未补价的单位分租给有需要家庭;

(2) 接纳房协的建议,在其辖下的未补价资助出售房屋试行一项“长者业主楼换楼先导计划”,让年满60岁并拥有单位业权满十年的业主,可在未补价的第二市场出售其原有单位后购买一个面积较小的单位;及

(3) 由房委会推出一项崭新的优惠措施,容许所有家庭成员均年满70岁的全长者宽敞户,在调迁至较小的新或经翻新的单位后,可享终身全免租金。

增加过渡性房屋供应

58. 在新供应到位前,运房局辖下的专责小组会积极协助和促成各项由民间主导和推行的短期措施,以增加过渡性住屋供应。至今,由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营运的“社会房屋共享计划”已推出多个项目,合共提供153个单位,而位于深水埗南昌街的“组合社会房屋计划”,已获关爱基金拨款资助,预计提供90个单位。此外,在重新推出的活化工厦措施,我们会容许改装整幢工厦为过渡性房屋。政府亦积极协助非牟利机构,研究可否于闲置的私人和政府土地兴建预制组合屋,现时有数个项目正在进行。

土地供应

59. 本届政府在过去一年已重建置业阶梯,并重定资助出售房屋价格,我们现在急需处理的问题是“地从何来”。事实上,土地供应不足,不单导致房屋供应短缺,同时也影响市民的生活质素,从幼儿中心到安老设施;从基本的教育医疗服务到消闲的休憩空间和文娱康乐设施;从维持传统行业优势到推动新经济产业,无一不需要土地。简言之,社会的整体民生、经济以至运输基建发展,均倚靠土地资源才能成事,否则一切的策略和计划只会流为空谈。

开发土地 从来不易

60. 2011年11月我以发展局局长身份,展开名为“优化土地供应策略”的公众参与活动,提出包括维港以外填海、发展岩洞和善用棕地、农地等六项措施。我当时公开表示,“开拓土地非常困难,是越来越难。但无论如何,为了香港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事隔七年,较大型的土地开发工作举步维艰,上届政府争分夺秒全力推进改划用地的短中期措施和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元朗南及东涌新发展区项目,但受制于项目的复杂性和漫长的程序,加上发展土地触及土地业权人以至居民和其他持份者的利益,要理顺这些矛盾需要时间,往往令项目出现延误或规模缩小。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

61. 去年9月成立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专责小组”)肩负起与民共议,尝试凝聚社会最大共识的任务。“专责小组”主席、副主席和各成员全情投入,刚于上月完成了为期五个月的公众参与活动,我对“专责小组”表示衷心感谢,并期待在今年年底收到“专责小组”提交的全面报告。

62. 半个月前,“专责小组”按我的要求,和我分享了他们的初步主要观察。当大家聚焦小组就个别土地供应选项的观察,吸引我注意力的是小组认为社会普遍认同土地供应是“刻不容缓”、要“未雨绸缪”和须“多管齐下”这三句话。我现提出符合这政策目标的一些土地供应计划,至于各个选项的进一步分析,我会详细考虑小组的全面建议报告。

明日大屿

63. 大屿山是香港最大的岛屿,香港国际机场坐落于此,是我们通往世界各地的大门。待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与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交通将更为便捷,大屿山会成为通往世界和连接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双门户”。

64. 政府提出发展大屿山的愿景,涵盖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的人工岛、大屿山北岸和屯门沿海地带,包括重新规划后的内河码头区和龙鼓滩等多个发展区;并配以一套全新的运输基建网络贯通各区,为香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市民安居乐业燃点希望。我们会透过以下五项政策方针,并作出投资,实现这个跨越未来二、三十年的愿景。
 
(1) 释放土地潜力,增加土地供应,建立近零碳排放的宜居城市

为释放大屿山现有土地的发展潜力,我们已于本年初为港铁小蚝湾车厂用地启动法定规划程序,估计其上盖发展于中长期可提供不少于14 000个住宅单位。我们希望透过这车厂用地建设一个包括公、私营房屋及社区设施的小蚝湾社区,当中需要周全考虑规划、公私营房屋比例、交通配套、发展时间表及港铁公司参与等因素。

政府决定马上展开研究在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分阶段填海,建造合共约1 700公顷的多个人工岛。研究和设计工作将于短期内启动,争取首阶段的填海工程于2025年展开。透过填海所得的土地储备,可规划用作兴建26至40万个住宅单位,供70万至110万人口居住,其中七成为公营房屋。预计首阶段的住宅单位可在2032年入伙。在中部水域兴建人工岛有助满足长远的房屋、经济及就业需要,配合香港整体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我们可运用新增的土地储备,将现时市区的稠密人口分散,有利落实旧区重建,改善居住环境,达致更均衡的全港空间发展布局。

我们正计划在交椅洲和喜灵洲人工岛发展近零碳排放的先导区。我们会研究更广泛采用再生能源、高能源效益设计和科技、环保交通运输模式,提高绿化比率,以及更先进的回收及废物管理措施等,以实现零碳排放社区的长远愿景。另一方面,我们会以东涌新市镇扩展区作为首个试点,推行智慧、环保及对环境气候具抗御力的城市概念。
 
(2) 运输基建先行,巩固“双门户”优势

“明日大屿愿景”的其中一脉发展主轴是运输基建先行。我们会研究兴建一条新的主要运输走廊,以道路和铁路连接屯门沿海地带、北大屿山、中部水域人工岛和港岛北的传统商业中心,并会推展一条与北大屿山公路并行的高速公路和扩建龙门路。新的运输走廊既可以拉近赤𫚭角机场与香港岛的距离,从而巩固大屿山的“双门户”角色,更有助新界西部经济走廊的形成;与此同时,亦会释放中部水域人工岛、龙鼓滩近岸填海土地、内河码头区、屯门东和屯门西等沿线地区的发展潜力。这条运输走廊亦会纾缓现时西铁和屯门公路繁忙时段的挤逼情况,大大改善新界西北的交通运输系统和提升香港整体交通网络的弹性及抗御力。
 
(3) 发展“机场城市”及第三个核心商业区,推动经济发展

政府将邀请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就香港口岸人工岛上盖发展项目提交发展方案。连同机场三跑系统、位于南货运区的高增值物流中心、航天城发展项目、以及刚获机管局收购私人权益的亚洲博览馆及其第二期发展,大屿山将会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以至全世界的“机场城市”,巩固及提升香港国际商业中心地位。

填海所得的中部水域人工岛,将会是继中区及九龙东后香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中部水域人工岛将极具地理优势,由新的运输系统连接中上环和大屿山本岛,既可与港岛传统商业中心区相辅相成,亦可与先进的“机场城市”发挥协同效应,为传统和新兴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初步估计中部水域人工岛可提供约340 000个就业职位。
 
(4) 提升环境实力,达致可持续发展

“明日大屿愿景”的第四个发展主轴是可持续发展。我们会坚定秉承“北发展、南保育”的规划原则,在推展基建及发展项目的同时贯彻“先保育,后发展”的方针。我们会成立10亿元的“大屿山保育基金”,在大屿山郊区推动及落实保育工作,及在一些偏远乡村和社区进行民生改善工程。

我们亦会检讨相关法例及厘订更有效措施管制于大屿山的高生态价值地区进行填土、倾倒废料及相关破坏环境的发展活动,以加强保护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
 
(5) 增加休闲娱乐设施,推动健康生活

大屿山拥有丰富的蓝绿自然资源,在妥善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具有成为休闲和娱乐好去处的发展潜力。我们会增设便利行人的步行道和单车径网络,连接现时东涌新市镇,并探讨连接东涌和机场岛的可行性,实践绿色生活。此外,我们会分阶段制订及落实全面的大屿山远足径和康乐设施计划,包括建造远足径网络,并尽量连结多个文物、生态和康乐热点,提供多元化休闲体验,以及推动健康生活模式。

我们会发展欣澳为休闲和娱乐枢纽,举办超大型活动和国际或本地竞赛盛事吸引旅客。欣澳将与迪士尼乐园度假区扩展项目形成协同效应。

65. “明日大屿愿景”涉及香港未来数十年的整体规划以及多项大型基建的推行,涉及多个政策局、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需要周详的协调和大量统筹工作。“明日大屿愿景”是本届政府的重点工作,我会尽快成立直接向我负责的专责统筹办事处,就整体方向提供督导,统筹并监察计划的规划及落实。这个办事处会按需要扩展,务求让政策和执行有效对接。

新界棕地发展

66. 新界棕地是被破坏了的绿化地或农地,用来发展房屋理所当然。这个看似简单的选项其实是困难重重。我必须先指出发展棕地从来是土地供应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正规划及推展的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及元朗南等新发展区,就涵盖合共约340公顷的棕地,而新界北策略发展区亦涉及约200公顷棕地。这些发展区从公众咨询、改划用途到收地、清拆和涉及的补偿安置,往往需时十年或以上。例如我担任发展局局长期间在2008年展开的“新界东北发展”(即今日的古洞北╱粉岭北发展区项目),至今仍未正式展开收地,谈不上工程上马。

67. 但无论如何,我认同社会期望发展棕地,既可增加房屋供应,亦可改善目前新界部分地区杂乱无章的景观。我已指示发展局统筹有关部门提前研究新界北棕地的发展,并展开其余760公顷棕地的研究,探讨这些零散的棕地当中哪些较具发展潜力。由于很多棕地正用作港口后勤、物流运作、回收场、建造业机械及物料贮存等用途,我们亦必须考虑如何按经济发展的需要处理或重置这些现有作业。我们预计在今年内会完成两项早前已启动的棕地作业研究,以便制订政策和拟订执行安排。

“土地共享先导计划”

68. 根据一些公开资料及粗略估计,私人发展商合共拥有不少于1 000公顷的新界农地。过去五年,城市规划委员会(城规会)审议了20多宗涉及新界土地的私人屋宇发展的改划申请,总面积约40公顷。由于基建配套不足、规划考虑因素或地区人士反对,当中只有七宗获得城规会同意。这些获批申请涉及总面积约18公顷,估计可以提供约2 800个私营住宅单位,远比公营房屋的发展密度为低,可见土地未尽其用。若私人土地被纳入政府发展计划,属公营房屋发展或基建配套设施之用,我们会继续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但若要更早释放、更好利用那些不在政府发展规划的私人拥有土地,我们认为可以透过公平和具高透明度的“土地共享先导计划”,以在短中期满足公营和私营房屋的需求。

69. 发展局局长会按以下方向和原则,尽快制订一套可行方案:

(1) 政府会公开邀请“土地共享”申请,申请者必须在其建议中清楚说明如何透过提升基建、地积比率或改划土地用途等方法,在其拥有的私人土地上于短中期带来相当数量的房屋单位。申请所涉及的新增楼面面积,将由政府与申请者“共享”,当中不少于6至7成须用作兴建以资助出售房屋为主的公营房屋,而公营房屋的类别将因应资助房屋政策、土地位置和周边配套等因素而决定;

(2)  申请者必须依从所有适用的法定程序及土地行政机制,包括向城规会提出改变规划用途或规划申请,以及就修改地契向政府缴付属项目内私营房屋和商业配套的十足市值地价;

(3)  为利用私营机构的效率和加快发展速度,申请者须负责兴建支援有关发展甚至能惠及当地社区的基建设施,费用经政府从成本效益角度审核后,可从地价中扣减。此外,申请者须自行统一发展范围内的私人土地业权。如基建设施涉及私人土地,政府可考虑以公众利益为依归,按一贯安排收回相关土地以提供基建;及

(4)  申请机制必须公平、公开和透明,让所有合资格私人土地业权人都可参加,并以一套公开准则和程序处理各个申请及挑选合适的项目。此外,计划需在资讯发放上做到适时透明,释除公众疑虑。就此,申请会呈交大部分成员属非官方人士的土地及建设咨询委员会考虑,并须获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批准。

70. 我亦会要求发展局为先导计划设时限和可处理面积上限,以便政府能在短中期处理最具效益的项目。我希望在参考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最终报告后,于明年推出先导计划。

活化工厦

71. 政府在先前活化工厦计划至今批出合共124宗改装整幢旧工厦以及重建工厦的申请。计划提供更多楼面面积以配合香港不断转变的社会及经济需要,亦善用了珍贵的土地资源。经检讨成效后,我们决定重启工厦活化计划。新计划加入了改装整幢工厦作过渡性房屋用途。

72. 新计划包括以下措施:

(1) 地政总署将于限时三年内接受业主申请改装位于“商业”、“其他指定用途”注明“商贸”(“商贸”)及“工业”地带内而楼龄为15年或以上的整幢工厦,作符合规划的用途,并免收地契豁免书费用;但有别于先前计划,建议加入额外条件,即申请者须在完成改装工厦后,将10%楼面面积用于政府指定的用途;

(2) 为推动业主重建那些于1987年前落成的工厦,我们会延伸现时在部分“住宅”地带内适度提高最高住用地积比率的规划政策,在位于主要市区及新市镇的非“住宅”地带内,容许相关工厦重建项目可放宽最高核准非住用地积比率,上限为20%;但个别申请须在限时三年内向城规会提出,并须在获批后于指定时间内完成契约修订;

(3) 容许活化工厦可提供过渡性房屋。具体来说,业主如利用已经或即将整幢改装位于“商贸”、“商业”、“综合发展区”及“住宅”地带的工厦作非工业用途,并在改装后将整幢或部分楼层用作过渡性房屋,政府会弹性处理规划及楼宇设计等规定,并免收作过渡性房屋用途的地契豁免书费用。我们鼓励业主与非政府机构合作,提供过渡性房屋给未获分配公屋或有其他住屋需要的基层市民。运房局辖下的专责小组,将就民间推动的过渡性房屋项目提供一站式的统筹支援。

73. 此外,由于部分工厦业权分散,业主未必能于短期内就改装整幢或重建工厦达成共识,因此我们亦会推出以下措施,以便善用现有工厦资源 ─

(1) 在设定期限(初步为五年)内放宽申请地契豁免书的政策,让符合规划要求的文化、艺术及创意产业,在无须另行申请地契豁免及缴交豁免费的情况下,于现时工厦的个别单位内运作;

(2) 在顾及公众安全的前提下,扩大缓冲楼层的可准许用途,以涵盖电讯机楼中心和电脑╱数据处理中心用途,促成改装工厦低层楼层为非工业用途;及

(3) 公布工厦地契内注明的“仓库”用途具更广阔的定义,可涵盖货物装卸及货运设施和可循环再造物料回收中心。
发展局稍后会宣布上述措施的具体内容,并在今年年底起陆续实施各个环节。

精简管制、加快供应

74. 为了加快房屋土地发展供应,发展局已成立督导小组,研究如何精简辖下部门的发展审批流程。我们亦已于土地及建设咨询委员会下成立了一个联合委员会,为精简审批安排建议凝聚共识。我们已于今年9月就第一批建议咨询联合委员会的意见,包括如何理顺建筑物高度限制、绿化覆盖率及园境要求的审批工作,并获联合委员会普遍支持。未来一年,督导小组会继续认真检视精简审批流程的空间,并陆续推出有关安排。

《施政报告》重点措施包括推展“明日大屿愿景”,涵盖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合共约1 700公顷的人工岛。 (资料图片)

(四)多元经济

理念

75. 香港一直被多家国际机构评为最开放、自由和具竞争力的城市(注5)。在“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下,我们会继续尊重经济规律,奉行市场运作和推动自由贸易,并锐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十三五”规划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发展创科事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和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无限机遇。特区政府会做好“促成者”和“推广者”的角色,抓紧机会,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并积极连系世界,开拓更大商机。

香港经济现况及前瞻

76. 今年1月我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当时各国领袖、国际组织首长和经济评论员都对经济前景充满乐观情绪,但数月后国际贸易环境便风起云涌,单边主意擡头,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本港经济亦难独善其身。这场看来难以避免的冲突提醒我们,香港作为外向型的经济体,必须时常保持警觉性,作好预防和装备,应对突发事件,并同时发展多元经济,提升香港抵御外来冲击的实力。

77. 今年上半年,受惠于环球经济大致向好,香港经济增长强劲,同比实质增长4%。踏入第三季,经济活动亦维持稳健扩张。对外贸易和本地消费均继续有可观增长。劳工市场全民就业,失业率近月维持在2.8%,是过去20多年来最低。市民收入普遍上升,当中收入最低三个十等分组别的全职雇员在扣除通胀后,就业收入同比实质增加2.3%。通胀率大致保持温和。

78. 然而,环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已显著上升。中美贸易摩擦有机会持续甚或恶化,有可能波及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和投资活动,香港经济所承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将会更为显著。此外,美国持续加息,本港的最优惠利率12年来首次上调,加上环球金融环境或会更为波动,未来有可能影响本地经济以及资产价格。虽然中美贸易摩擦暂时对本港经济影响有限,且基于年初至今的实际情况,香港今年全年经济增长仍可望达到3至4%,高于过去十年平均每年2.7%的增长率,但我们必须密切监察经济环境往后的变化,以便作出迅速和适切的回应。

土地与人力

79. 香港经济发展目前面对两大樽颈,即土地和人力,而且都不易解决。本届政府将竭力以短、中、长期措施提供足够土地供房屋和经济用途,并多管齐下确保有充足的人才支撑各行各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

80. 政府致力优化本地人力资源规划,以配合香港经济高增值及多元化的发展。由政务司司长主持的人力资源规划委员会正检视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源情况、机遇及挑战,并统整相关的研究分析,探讨培育人才、释放本地劳动力及吸引外来人才等策略。政府已于今年8月公布首份人才清单,涵盖11个香港经济发展最需要的专业。

81. 政府会透过增加资源和新政策措施为香港培育和汇聚人才,例如,在创科方面,我们已相继推出“本地研究生学费豁免计划”、“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科技专才培育计划”及优化“实习研究员计划”多项措施,积极吸引及培育科研人才。在海运方面,我们会向“海运及空运人才培训基金”注资2亿元,加强培育行业专才。在建造业方面,今年成立的“香港建造学院”会提供全面、先进和获资历架构认可的课程,吸纳年青生力军。在法律服务方面,律政司积极支持法律专业人才加强与内地、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合作和交流,包括安排本地年青法律专业人士到国际组织实习和参与在香港举行的重要法律会议及课程。此外,除了委聘资深大律师╱资历较深的大律师负责检控部分较为复杂或敏感的案件外,律政司亦会积极考虑扩大现有委聘经验不足十年的大律师担任资深大律师╱资历较深大律师副手的安排,让更多资历较浅的大律师能汲取处理案件的宝贵经验和技巧。律政司亦计划推出一项练习计划让资历较浅的大律师参与民事法律工作。

政府对政府事务

82. 过去一年,我们充分发挥“政府对政府”的功能,透过双边和多边联系,为香港发掘更多机遇,推广香港优势和吸引更多海外和内地企业、投资者和人才落户香港。

83. 在加强经贸关系方面,过去12个月,特区政府签订了三份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协定),涉及12个经济体(东盟十国、格鲁吉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我们亦完成了与马尔代夫的自贸协定谈判,并正继续与澳大利亚进行双边谈判。建基于我们与英国展开的“贸易伙伴策略对话”和两地就更紧密经贸合作事宜发表的共同声明的良好基础,我们正与英国探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方案,包括将来签订自贸协定的可能性。我们正寻求与太平洋联盟,即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四国缔结自贸协定。这四个太平洋联盟成员国占整个拉丁美洲的生产总值近四成。

84. 此外,我们计划在东盟与相关经济体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的谈判后,根据当中有关新成员加入的条款,寻求加入该协定。该协定成员除东盟十国外,还有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和新西兰。这16个经济体的本地生产总值总和接近全球三分之一,加入该协定将让香港能参与当前泛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

85. 为吸引外商到港投资及保障港商在外地的投资,香港至今与海外经济体共签订了20份投资协定,囊括大部分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我们分别与巴林、马尔代夫、墨西哥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完成谈判,并会在双方完成所需内部程序后安排签署投资协定。现时,我们正与俄罗斯进行谈判,并将会探讨与土耳其开展磋商。

86. 为巩固及提升香港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地位,拓展商机,除现有的12个海外经济贸易办事处(经贸办)外,我们正积极扩展经贸办网络。我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开设的驻泰国曼谷经贸办,获泰国政府高度重视,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有关的磋商,在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及开设有关职位后,预计可于2019年年初开始运作,以期在香港与东盟的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最快于2019年1月生效后,成为香港驻东盟的第三个经贸办(注6),进一步加强香港与东盟的双边联系。至于较早时建议增设的驻印度孟买、韩国首尔、俄罗斯莫斯科和阿联酋杜拜经贸办,我们正分别与相关政府磋商。

87. 政府至今已与40个税务管辖区签订全面性避免双重课税协定,并期望在未来数年可把签订协定的数目增加至50份,进一步扩展网络。

88. 身为行政长官,我在推动双边和多边联系,以及提升香港国际地位的工作上不遗余力。自去年7月上任以来,我出席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济领袖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和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会议等国际会议,并出访了英国、瑞士、法国、比利时、沙特亚拉伯、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尼等多个国家,重申香港自回归以来成功落实“一国两制”,并推广香港多方面的优势和探讨合作空间。

加强与内地合作

89. 特区政府驻内地的五个办事处及11个联络处将继续加强与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联系和向内地企业和民众介绍香港情况,为港商搭建与内地相关部门直接沟通的平台,并联系在内地工作、学习和居住的港人。

90. 过去一年,特区政府分别与中央部委及省市政府积极寻求进一步合作空间,合作的范畴已不再局限于商贸、金融、投资,而是扩展至创新科技、创意产业及青年交流等。

政策方向

“一带一路”建设

91. 政府致力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去年年底,特区政府与发改委签署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关于支持香港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安排》(《安排》),通过26项合作措施,支持香港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香港在“一带一路”倡议上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的关键定位。这些措施涵盖香港拥有独特优势和地位的六大重点领域,分别是金融与投资、基础设施与航运服务、经贸交流与合作、民心相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加强对接合作与争议解决服务。今年6月,“一带一路”联席会议首次在北京举行,为香港与内地相关部委就“一带一路”倡议建立独有和直接的沟通机制。此外,政府与香港贸易发展局自2016年起连续合办了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短短三年间,论坛已成为内地、海外与香港企业对接最大和最重要的“一带一路”商务投资平台。

92. 香港已确立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首选平台和重要节点。秉承香港的独特优势和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制订了五个“一带一路”的策略重点,包括(一)加强政策联通、(二)充分利用香港优势、(三)用好香港专业服务中心的地位、(四)促进项目参与,以及(五)建立伙伴合作,以推动与内地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及地区伙伴的协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商经局)会在政府推动“一带一路”工作上担当牵头和协调统筹的角色,并正招聘“一带一路”专员专责相关工作。由商经局管理的“专业服务协进支援计划”会继续提供资助,加强对外宣传本港专业服务,以及协助专业服务界别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及应对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

93. 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特区政府以“飞跃四十载 同发展‧共繁荣”为主题筹办活动,让市民回顾香港在过去40年一直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建设,亦前瞻香港在未来如何在国家深化改革开放下,与内地一起开拓更大的合作空间,发掘更多发展机遇。

94. 去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察香港期间见证了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过去一年,中央相关部委及粤港澳三地政府一直积极推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

95. 我在今年8月15日在北京以成员身份出席由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我在会上提出,“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独一无二的特色,亦是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事实上,中央领导人已多次表明,在推进大湾区建设时,要坚持在“一国两制”框架内严格依照国家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

96. 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带来经济新增长点,并可拓阔香港居民生活空间的机遇。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和莲塘╱香园围新陆路口岸相继开通,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的布局已基本完备。中央自去年起陆续宣布多项便利港人在内地居住、工作和学习的措施,特别是今年8月国务院推出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更大大丰富了这个“生活圈”。

97. 我会善用行政长官作为领导小组成员的身份,透过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寻找和发掘在经济、社会和民生各方面的机遇。在特区政府内,我会成立一个高层次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并出任主席,成员包括所有司局长,全面统筹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事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亦将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并委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专员,以具体落实有关的工作。

创新及科技

良好进展

98. 我在去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循八大方向发展创科,并投入庞大资源,这个策略广受业界认同,并取得良好进展,包括:

(1) 为本地企业合资格的研发开支提供额外税务扣减的法案(注7),已进入立法会最后审议阶段,通过后将惠及企业在2018-19年度投入的合资格研发开支;政府亦已接纳了由徐立之教授领导的检讨研究政策及资助专责小组的建议,向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辖下研究资助局(研资局)的研究基金投入额外200亿元,加强大学的研究实力,以及建议成立30亿元“研究配对补助金计划”,增加研究拨款来源;

(2) 取得立法会通过100亿元拨款,在香港科学园建设专注于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的两个科技创新平台。法国的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和中国科学院辖下的广州生物医药及健康研究院和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已率先表达意愿加入平台,与本地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我们的目标是首批科研机构可于明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在两个创新平台建立实验室。在汇聚科技人才方面,政府已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及“科技专才培育计划”。政府亦接纳上述专责小组的建议,支持研资局推出“杰出学者计划”,在引入、培训及留住人才等方面三管齐下,壮大本地创科人才库。稍后在港成立的“大湾区院士联盟”更令我们的人才库“如虎添翼”;

(3) 创新科技署已于今年7至8月与六间投资公司共同落实“创科创投基金”,以配对形式投资本地创科初创企业,而香港科学园(科学园)和数码港亦分别获政府拨款70亿元和2亿元加强其对进驻的企业的支援;

(4) 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基建工程已于今年6月展开,目标是在不迟于2021年提供首幅可兴建设施的土地。科学园的扩建工程将较预期提早一年于2019年年内完成;而“创新斗室”人才公寓,以及将军澳工业邨的“数据技术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亦会如期在2020年起陆续完成;

(5) 创新办正进行检视现行法例及法规的工作,务求清除窒碍创科发展而不合时宜的条文,创新办正征询相关界别的意见和疏理须检讨的范围;

(6) 开放政府数据,可为科研提供所需的原材料。我们已在上月敲定开放政府数据政策和推行措施,促进智慧城市发展。政策要求所有政府部门须在今年年底前制订和公布其年度开放数据计划。此外,医院管理局(医管局)正积极筹备大数据分析平台,让学术研究人员参阅医管局的临床数据,并会为他们提供有关培训,以便合作进行研究项目;

(7) 我们会于明年4月推出一套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提高评审标书时技术因素所占的比重,让具创新建议的标书有更大机会中标。我们亦会加强与业界的交流和发放采购资讯,以助创科初创企业和中小企参与政府采购;及

(8) 科普教育是推动创科发展的重要一环。教育局会持续在中小学推动“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STEM)教育,加强支援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观摩和比赛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在科学及科技方面的潜能。教育局已在去年向学校发出“计算思维─编程教育”的课程补充文件,并已开始为学校领导层和中层管理人员举办STEM教育进深培训课程。位于九龙塘乐富的“STEM教学中心”已开始运作。我们欣悉有机构计划开办全港首间主要以STEM为课程方向的学校,培养对创科有兴趣的本地学生。我亦十分欣赏不同机构举办创科博览、研讨会和比赛,让学生可以加深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学以致用。为鼓励以创科解决民生问题,营造炽热的创科氛围,政府会拨出5亿元,在未来五年每年举办“城市创科大挑战”,就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公开邀请各界提出创科解决方案。获选的方案除可获得奖金外,亦有机会在合适的公营机构试用,以得到实践和优化。

99. 香港过去一年在创科发展方面最振奋人心,影响最深远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自批示。习主席肯定香港拥有雄厚科技基础和高质素的科技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并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今年5月,科技部和财政部推出新政策,容许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通过竞争择优方式,承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并可以在香港使用有关资助,实现了本港科技界盼望多时的科研资金“过河”安排。而刚在9月底,科技部与创科局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为两地创科合作提供顶层设计。

加速再工业化

100. 香港经济虽以服务业为主,但随著创科发展和推动研发,高增值的高端制造业其实大有可为。此外,高端制造业又会衍生一定的研发需求,有利提升产业对研发的资源投入,令本地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研发蓬勃及持续发展。再者,高端制造业会为本港创科人才,特别是年青的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机会。

101. 为鼓励业界善用创科、应用智能技术和生产程序进行高端生产,及加速“再工业化”的实体发展,我建议拨款20亿元,成立“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生产商在港设立智能生产线。创科局会制订相关运作细则,例如申请条件和审批机制等。科技园公司在大埔工业邨设立的“精密制造中心”和稍后落成的将军澳工业邨“先进制造业中心”可提供设施予业界进行智能生产。我亦建议向科技园公司额外提供20亿元,在工业邨寻找合适的土地,为专项先进制造业建设所需的生产设施。

推动技术转移

102. 香港各所大学均有优秀出色的科研人才。为充分释放香港的科研力量,促进技术转移及研发成果实践,创新及科技基金目前资助的三项有关计划的拨款将增加一倍,即每所大学的技术转移处每年可获得的资助由现时最多400万元增加至最多800万元;“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对每所指定大学的资助上限亦由现时每年400万元提高至每年800万元;以及每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香港分中心”的每年资助由现时500万元提高至1,000万元,以支持科研及成果转化工作。

智慧城市

103. 去年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蓝图》提出超过70多项措施,包括发展数码个人身份、智慧灯柱、提升政府公共云端服务和建立新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基础建设项目。在由我主持的委员会督导下,这些项目已陆续展开。

104. 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政府的创新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创科局于2017年年中设立科技统筹(整体拨款),支持各政府部门筹划及推展科技项目,以提升运作效率及改善服务。至今,该计划已支持超过40个由部门提出的科技项目,当中不少都是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采用科技辅助楼宇渗水调查、加强综合天气监测及提升跨境车辆及货物的清关效率等。我会向计划增拨5亿元,以进一步推动各部门利用科技,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105. 我们会采用最新的资讯科技,进一步革新电子政务。我们会在2019年在“香港政府一站通”网站引入人工智能和聊天机械人功能,方便市民搜寻和使用电子政府服务,并通过应用数码个人身份,在2021年年中提升电子政务的推行。我们亦会在1823联系中心尝试应用聊天机械人处理公众查询。

106. 为更好吸纳科技界的意见,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会成立“智慧政府创新实验室”,邀请业界就不同公共服务提交资讯科技应用方案及产品建议,并为合适的方案安排测试及验证技术,让政府部门更有效制订创新的措施改善公共服务,例如市政服务、人群管理、货物清关等,并为本地初创及中小企业创造更多商机。

107. 为应付科技发展对执法带来的挑战,我们将以创科的“应用”、“研发”、“分析”及“防卫”四个策略,提升执法机构的能力。“应用”包括发展智慧监狱、智能清关及执法,并以科技提升入境处的服务;“研发”及“分析”包括加强打击罪案及政府保安的技术研发,以及提升数码证据及法证的分析能力;“防卫”则包括提升网络安全防卫,以及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消防安全策略。

航运及物流

108. 海运业过去一直推动着香港的经济发展,目前超过九成的货运量仍是经水路运送进出香港,是贸易和物流业的重要支柱。虽然香港港口近年的货柜吞吐量呈下降趋势,但悠久的海运传统,天然的地理位置,船东、船务公司和海运服务行业的汇聚,仍然是我们的优势。香港船舶注册处为船东提供全年无休的优质服务,船舶总注册吨位位列全球第四,在国际海运界中,香港注册的船舶早已获认定为高质素的船队(注8)。

109. 过去多月,我主持跨部门会议与业界接触,检视本港海运业的未来发展策略;并咨询了行政长官创新及策略发展顾问团的意见。无可否认,香港面对邻近和区内港口的竞争愈趋激烈,我们必须承认单靠港口货柜进出业务并不能继续为香港经济带来强大增长动力,我们必须善用香港的独有长处,以及“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发展高增值海运服务。

110. 政府将推行以下多项措施,支持和提升高增值海运服务的发展:

(1) 以税务措施推动香港的船舶租赁业务,并委托香港海运港口局成立专责小组拟订细节,借此提升香港成为亚太区的船舶租赁中心;

(2) 提供税务减免,以促进海事保险及承保专项保险业务在香港的发展;

(3) 研究简化规管,便利船东保障及赔偿协会在香港运作;

(4) 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措施,支持香港为国际海运业继续提供可靠和高质素的争议解决服务;

(5) 在选定的政府海外经贸办和驻内地办事处及联络处设立香港船舶注册处区域支援团队,以更快捷直接地为船东在当地港口提供支援,并推广香港船舶注册;

(6) 向“海运及空运人才培训基金”注资2亿元,加强培育行业专才;

(7) 继续拓展香港的全面性避免双重课税协定网络,以吸引更多国际海运和海运服务业公司落户香港;及

(8) 与业界合作,共同在海外和本港向持份者推广香港的海运及港口服务,并鼓励更多公司和个人积极把握相关行业的商机和就业机会。

111. 本港海运界亦建议政府考虑推行额外措施,鼓励更多海运业的业务委托人(例如船东、营运商、船舶管理者)利用香港作为他们营运海运业务的基地。由于相关的海运业务委托人涉及的业务范围甚广,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我已要求运房局牵头,连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尽快提出可行方案。

112. 电子商贸在全球蓬勃发展,带动跨境物流派递增长,尤其是空运派递及转运服务。机管局于本年6月成功招标兴建高端物流中心,而位于香港国际机场的空邮中心启用至今已20年,香港邮政正积极研究重建,引入先进设备,大幅提升其效率及处理量。

金融

113. 香港以高度国际化、专业化的金融基建与市场环境,并受惠于内地的改革开放,已发展成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是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国家推行金融市场开放作出贡献。

114. 为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资产及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政府会继续透过优化法律及税务框架,为基金业提供一个有利的营商环境。我们于今年7月实施开放式基金型公司制度,在单位信托结构以外提供一个新的基金结构,并正研究为私募基金建立有限合伙制度。我们亦正检视现行适用于基金业的税务优惠安排,确保业界可以在推动营商的同时,亦能与国际税务合作要求看齐。为进一步扩阔基金销售渠道,我们亦会继续与其他市场推动基金互认安排。

115. 持续发展和壮大香港的资本市场对于巩固我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至关重要。凭借我们与国际接轨的法制和规管、自由流通的资金,以及切合市场需要的上市制度,我们在过去九年间,共有五年的新股集资额名列全球第一。

116. 今年4月,香港联合交易所(港交所)推行新上市制度,包括在保障投资者权益的前设下容许具有由个人持有的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兴及创新企业,以及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今年在港上市的新股集资活动继续秉承过去的良好势头,截至9月的集资总额超过2,380亿港元,暂为全球第一。港交所会继续致力把香港发展成更深更广的融资平台。

117. 我们已向立法会提交《2018年财务汇报局(修订)条例草案》,推动上市实体核数师监管制度的改革工作。在拟议的新监管制度下,财务汇报局的职能将获提升,成为全面而独立的上市实体核数师监管机构。我们会在条例草案获通过成为法例后,向财务汇报局提供不少于3亿元的种子资金,协助该局从现有核数师监管制度顺利过渡至新制度。

保险业

118.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线国家的基建和贸易发展,并带动对大型基建和投资项目的保险和风险管理服务的需求。香港有成熟的保险市场及健全的规管制度,可为这些项目提供优质服务。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助区内生产要素流动,确立香港的金融优势,支持区内实体经济发展,更为香港保险业注入新动力。为加强香港作为国际保险枢纽的地位,经咨询“金融领导委员会”后,政府将采取多项措施,包括推行税务减免以促进海事保险及承保专项保险业务在香港的发展。政府亦会修改相关法例,以容许在香港成立专为发行保险相连证券的特殊目的公司,深化香港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我期待保险业监管局提出更多可提升香港保险业竞争力的建议。

金融科技

119. 政府会继续从推广、支援措施、规管、人才及资金五方面,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刚在上月推出“转数快”系统,把银行和储值支付工具连系起来。市民只需利用手提电话号码或电邮地址作为收款人识别代号,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资金调拨。共通二维码的支付标准亦已在上月公布,便利商户和市民透过不同电子钱包进行支付。

120. 金管局正在处理第一批虚拟银行牌照的申请,预计最快可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发出。银行业开放应用程式介面框架容许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参与,为市民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在推动金融科技提升金融业竞争力的同时,我们也会密切留意相关的风险,以及坚守保护投资大众的责任。

121. 去年我在《施政报告》宣布,政府将带头发行绿色债券,彰显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以及推动绿色金融在香港发展。我们正在寻求立法会的相关授权,以尽快推展政府绿色债券发行计划,并发行计划下的首批绿色债券。

旅游业

122. 政府去年推出了《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以促进旅游业的平稳、健康和持续发展,并为未来制订前瞻性的策略。我们正积极落实各项措施,包括推广地区深度游,让旅客体验香港的地道生活文化和地区特色。就此,香港旅游发展局(旅发局)继去年推出“旧城中环”后,刚于今年9月推出深水埗地区推广项目,为旅客推介区内的特色。我们会继续物色合适地区,发展地区旅游项目。我们亦正透过提升香港主要行山径及码头等配套设施,加强发展绿色及生态旅游。

123. 香港迪士尼乐园和海洋公园作为本港两大主题乐园,历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本地访客。我们会继续确保两个乐园加强其吸引力,带动更多高增值过夜旅客到访。政府正密切监察香港迪士尼乐园现行的扩建计划,并会探讨乐园有否空间作下一阶段发展。政府亦继续支持海洋公园检视其定位策略和未来的发展计划,为旅客带来更全面的游乐体验。此外,山顶缆车自1888年开始投入运作,一向是香港的标志之一。山顶缆车有限公司刚获政府批出第二个为期十年的经营权至2035年,并将会投资逾6亿5千万元改善现有设施,为旅客及本地居民提供更优质服务,并提升山顶缆车作为一项重要旅游及消闲设施的吸引力。

124. 完善行业规管,是加强保障旅客权益的重要一环。我们希望立法会短期内可通过《旅游业条例草案》,以便旅游业监管局尽快成立,并全面展开设立新规管制度的筹备工作。

消费者保障

125. 我们致力保障消费者权益,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近年有颇多消费者投诉面对某些行业的销售员高压推销时,在不情愿或受屈的情况下被迫购买服务,亦有不少市民受到人对人促销电话的滋扰。政府正研究立法规定某些涉及金额大或年期长的服务合约实施冷静期的可行性及适用范围,会在今年底至明年初提出方案并进行公众咨询。我们早前完成了公众咨询,建议设立法定拒收来电登记册,让市民可藉登记表明拒收人对人促销电话。我们的目标是在本届立法会会期内,把上述两项条例草案提交立法会。

贸易及投资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擡头

126. 凭借历史悠久的营商环境、开放、自由和具竞争力的体制,香港目前是全球第七大贸易及第三大外来直接投资流入的经济体。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的创始成员,香港一直坚定拥护和恪守自由贸易原则,支持以规则为本的多边贸易体制,并与国家和世界各国一同倡议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贯彻始终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自今年初,美国采取单边贸易保护措施,冲击世贸体制,是国际贸易发展上的一大倒退,我们对此深感忧虑。我们尤其关注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向包括从香港等地入口的某些产品加征关税。我们务必严加注视中美贸易摩擦对香港的影响,并制订应对方法。

127. 特区政府一直与业界保持紧密沟通,亦已即时采取多项措施,协助业界开拓市场和分散风险,包括加强各项中小企资助计划,及由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实施特别支援措施,加强保障受美国关税措施影响的香港出口商等。我们会优化香港按证保险有限公司的“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的特别优惠措施及延长申请期,以进一步减轻本地企业的融资负担。特区政府会继续密切留意事态发展,适时推行支援业界的措施。

投资推广

128. 我们继续积极吸引外来投资,根据投资推广署和政府统计处最新的年度调查,母公司在海外或内地的驻港公司突破8 700间,其中1 530间以香港作为地区总部,比去年同期上升8.3%。

129. 过去一年,投资推广署联同相关政策局和海外经贸办及内地办事处,采取更积极和针对性的策略,成功吸引不少重点行业的知名机构落户香港,例如:伦敦帝国学院哈姆林中心(Hamlyn Centre)的分拆机构于香港成立了外科机械人研发中心;阿里巴巴联同商汤集团 (SenseTime)及香港科技园,成立香港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为数码创业者在香港推出名为“腾讯众创空间”的创意中心,是内地以外的首间;德勤(Deloitte)亦成立了亚太区区块链实验室;来自以色列的金融科技平台“The Floor”亦于香港设立。香港的初创生态迅速发展,投资推广署的调查显示香港去年共有超过2 200家初创企业,比2016年增长16%。

会议展览业

130. 会议及展览(会展)业对香港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十分重要。为巩固香港会展业的优势,以及提升会展场地与其附近设施的协同效应,我们继续积极增加会展场地设施供应,包括把湾仔北发展为亚洲会展枢杻。我于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把湾仔北三座政府大楼及港湾消防局用地重建为会展设施、酒店和写字楼。我们正按计划兴建多座分布各区的新政府大楼,以陆续搬迁有关政府部门和法院,预计最快于2026年腾空有关用地,以进行拆卸和重建工程。我们会尽用有关用地的地积比率,以发挥其最大潜能。我们正加紧进行技术研究和设计工作,并会尽快咨询持份者意见和进行城市规划程序。

131. 至于另一重要会展场地亚洲国际博览馆(亚博馆),机管局已完成收购亚博馆的私人权益,我们会与机管局商讨亚博馆第二期扩建计划。

法律服务

132. 律政司致力推动香港作为“一带一路”的国际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并已成立工作小组探讨于香港成立具公信力和中立的“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构,为世界各地的当事方提供“一站式”争议解决服务,解决各类商贸和投资等跨境及国际争议。该机构会设有国际性争议解决专家名册,提供包容当中所涉不同文化的争端解决方案,亦会考虑拟备一套专设的“一带一路”争议解决规则。

133. 就发展法律科技方面,律政司支持非政府机构筹建中的网上“一带一路”仲裁及调解平台,促使香港提供便捷和具成本效益的网上争议解决服务。特区政府会为此项目提供开发成本。

134. 律政司会继续加强香港与内地在民商事方面的法律合作,包括尽早与内地订立安排以扩阔两地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判决的机制,以及探讨推动香港与内地签订相互认可和执行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的安排。

135. 政府致力推展“法律枢纽”计划,正进行前中区政府合署西座和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的翻新工程,预计可于明年年中开始逐步提供空间予国际及本地法律相关机构使用。“法律枢纽”计划有助吸引更多著名国际法律服务和争议解决机构落户,在香港发展业务或开设办事处,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法律和争议解决服务业的竞争力。

电讯与广播

136. 第五代流动技术(5G)的来临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将会提升电讯、创新以至科技基建,开拓高增值的市场和行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彻底改变流动服务用户的体验,为各种商业服务和智能城市的应用开辟巨大潜力。

137. 为促使5G服务早日面世,我们已预先作好规划推出充足的频谱,在多条频带中已准备合共4 500兆赫的无线电频谱,将于明年分阶段指配予流动服务营办商,使他们能及早准备,尽早推出5G服务。由于铺设5G网络需涉及安装较大量的基站,因此网络营办商在筹建有关设施时将会面临挑战。就此,政府会主动开放合适的政府场所及天台予流动服务营办商安装基站。与此同时,我们正透过资助计划,将光纤网络扩展至新界及离岛的偏远乡村,作为扩大5G覆盖的骨干。

138. 继早前为提供更平衡竞争环境而完成的电视及声音广播规管制度检讨,以及我们就落实建议措施修订相关法例拟备计划,我们会推展第二阶段关于《电讯条例》的检讨,确保我们的法规切合最新科技发展,为早日迎接及推出创新服务作好准备,巩固香港作为区域电讯枢纽的领先地位。我们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咨询公众有关建议,以及在明年提交法例修订建议。

创意产业

设计业

139. 我在去年《施政报告》公布支持创意产业的多项措施,已逐步落实;当中包括向“创意智优计划”一次过注资10亿元,用作推动设计业和其他各创意产业的发展,其中3亿元预留给香港设计中心主要用作资助举办大型活动。我亦承诺会充分利用深水埗区这个传统的服装布艺基地,发展设计和时装产业,并借此带动本土经济和别具特色的地区旅游。政府与巿区重建局及香港设计中心,已确定在深水埗的一个重建项目内预留地方,建立一个设计及时装基地,结合设计与工业、帮助香港的时装设计发展更上一层楼及培育年轻设计师。项目即将动工,预计在2023-24年度完成。

140. 我们过去一年积极进行以设计思维方式作为解难能力的推广工作。香港设计中心联同效率促进办公室和公务员培训处在社区层面及政府内部均推出学习班和研讨会。政府内部将据此订立指引,鼓励政府各部门在采购过程中使用创新建议,应用设计思维,以提高效率,满足巿民需要,进一步推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电影业

141. 电影业是香港八大创意产业中重要的一环,不单丰富了香港人的文化生活,更成功建立了“香港电影”品牌。

142. 虽然全球电影市场近年产生重大变化,本地电影制作数量亦大幅减少,但香港的电影制作人员在香港以外仍有良好发展,亦有不少有才华及热诚的青年人选择继续投身电影行业。

143. 我最近分别与两批资深电影工作者见面,了解业界的现状和对前景的看法。我相信香港的电影业仍有可为,但要把挑战化为机遇,让香港电影再现光芒,将有赖政府和业界的通力合作。

144. 我建议为“电影发展基金”一次过注资10亿元,在未来几年支援各项推动电影业界发展的项目,并循下列四大方向推动香港电影业发展:

(1) 人才培训

优化“首部剧情电影计划”,提高获奖队伍数目及奖金;为不同电影专业提供更全面的培育及训练计划,让理论与实践接轨;针对编剧及剧本创作等青黄不接的情况,提供特别支援,培养更多剧作人才;

(2) 提升港产片制作

扩大“电影发展基金”资助范围,涵盖中型预算制作,提高政府投资金额上限,以提升港产片在本地及外地巿场的竞争力;鼓励不同片种和片长的制作,配合多元化及多媒体巿场发展;鼓励业界利用香港的设施及人才进行后期制作;

(3) 拓展市场

透过电影节及其他宣传推广活动,加强于内地及海外市场宣传“香港电影”品牌;为投资者和电影制作人建立融资平台;及

(4) 拓展观众群

培养年轻人及学生於戏院观赏电影的习惯;鼓励更多戏院播放本地电影制作。

至于业界提出进一步放宽与内地“合拍片”及港产片进入内地市场的诉求,我亦乐意与相关的中央机关磋商,争取支持。

建造业

145. 为应付庞大房屋、土地、医疗及社区基建发展等需求,我们会联同建造业议会领导建造业界革新,推行“建造业2.0”,以“创新”、“专业化”及“年青化”为方针,提升业界承载力和可持续性,增加生产力,加强建造监管和质量保证、改善工地安全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亦会鼓励创新思维,致力培育年青一代,给予其尽展所长的机会。政府会以公营项目先行先试“建造业2.0”,以推动行业改革。我们并已成立10亿元的“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基金”,鼓励业界广泛运用创新科技,并带动本地创科企业提供崭新技术协助建造业改革。基金亦会支援从业员及学生观摩先进建造科技,而今年成立的“香港建造学院”,亦会提供全面、先进及获资历架构认可的课程,吸纳年青生力军,为建造业注入动力。

渔农业

146. 政府将继续推动“新农业政策”下的措施,包括于明年开展的农业园第一期工程。我们将建议在合适地点设立新的海鱼养殖区,并同时恢复签发新的海鱼养殖牌照,以促进渔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梁鹏威摄)

(五)培育人才

理念

147. 人才是香港向前迈进的最重要元素,而教育就是培育人才的关键。教育的成功需要所有关心下一代的人共同努力,而政府的角色至为关键。过去一年,我秉持竞选时和当选后对教育的承诺,大力投放资源,坚持专业领航,并细心聆听业界的意见。我对教育的两句说话 ─“政府在教育的开支是对未来发展最有意义的投资”和“对老师好一点”─ 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并成为政府内部处理教育事宜的行事准则。教育界经过多年来的焦虑和扰攘,我乐见“教育回归教育”的状况,一个稳定、关怀的教与学环境正逐步形成,但要学与教更具启发性和满足感,大家仍须努力。

教育新发展

148. 政府自2017/18学年开始,按着我的教育理念及愿景,在教育范畴投放了可观的新资源和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已将公营学校的班级与教师比例划一增加0.1,提供约2 200个额外常额教席,以及让过去数年因减少中一班而出现过剩教师的资助中学,延长有关教师的保留期,直至整体升中学生人口稳步回升。早前我也表明,未来因小一入学学生人数下降而出现同样的情况,政府会与学校共同面对。

149. 我们致力让中学毕业生有更多升学机会。去年我们为修读经本地评审自资学士学位的合资格学生提供每年30,000元的免入息审查资助,并且把“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的学额由每届1 000个增加至3 000个。在2017/18学年,这两项措施的受惠学生数目达23 000人。从政策上来说,所有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考获入大学门槛成绩(即“3322”)的学生都可接受受资助的大学教育。

150. 为了落实均衡发展、全人教育的理念,我们无论在中小学课程、学生支援、为学生减压、推动阅读及加强德育和公民教育等各方面均推出了优化的措施。我们正逐步优化中小学课程:过去一年,我们修订了初中中国历史科课程,以及落实中国历史在初中成为独立必修科,让所有中学生均能有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修订初中中国历史课程预计可在2020/21学年开始推行。

151. 青少年的成长必须全面,不能侧重学业成绩。学校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价值观教育,包括德育、公民教育、性教育、环保教育、对社会的承担精神,以至国家观念的建立等。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现正研究如何疏理现时学校课程,释放空间,让学校可以更整全地进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从小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而学生正值青春成长期,合适的性教育尤其重要。我在此呼吁学校、家长和关心孩子成长的不同持份者,与教育局继续携手协力,一同建构正向的社会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正面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152. 在学校资源方面,除了我在上任之初投放的36亿元经常开支的教育新资源外,优质教育基金也应政府的邀请,拨备了30亿元,供中小学、幼稚园及特殊学校透过简便的程序申请拨款推行校本课程设计和学生支援措施,以及相关的校舍改善工程和物资购置的项目。这项新措施为学校优化学与教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广受学界欢迎,不少学校已向基金提出申请。

153. 此外,为推广阅读,我们由2018/19学年起为公营学校提供一项全新的推广阅读津贴,涉及约5千万元经常开支,以鼓励学校营造更理想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54. 我们关注学童的学习压力问题,以及评核制度引致过度操练的现象。对于围绕小三全港性系统评估(系统评估)的操练和压力问题,我们经广泛咨询后在今年初作出新安排:我们每年会以抽样形式在全港抽选小三学生参加系统评估,学校亦可自行选择让其全体小三学生参与系统评估及获发学校报告。今年的系统评估已顺利完成,反应正面。新安排一方面肯定了善用评估资料回馈学与教的价值,另一方面亦重新确立系统评估属低风险评估,学生无须为此操练。

155. 与此同时,教育局亦透过不同渠道向学校及办学团体强调家课的质比量更为重要。我们乐见更多学校因应校本情况和学生的能力设计具意义又富趣味的家课,并让学生腾出更多时间空间发展个人兴趣。

156. 我们的下一代除了知识和技能外,更需有正向思维。我欣见学校持续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培育他们能抱持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学懂克服困难,珍惜生命。我们亦借着不同方式积极推动《基本法》教育,透过举办更多活动,让学生正确理解《基本法》。

157. 我对教育的承担是持续的,考虑到各专责小组的建议或初步意见,我现公布政府会继续投放资源的具体措施,以进一步改善香港教育质素和回应教师、校长和家长的诉求。

多元全方位学习

158. 现今的教育不限于课堂学习。教育局一直提倡多元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及促进自主学习。我建议由2019/20学年起,每年拨款约9亿元,向公营及直资学校发放全新、恒常的“全方位学习津贴”,以支援学校在现有基础上更大力推展全方位学习,在人文学科、STEM教育、体艺、德育和公民教育等不同课程范畴,组织更多走出课室的体验学习活动,如社会服务可培养学生的关爱和同理心、体育活动有助锻炼学生的坚毅精神和抗逆能力;此外,实地考察、境外交流、职场体验等均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拓宽视野,促进全人发展。相信更活泼及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和学以致用的机会,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更有助学生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提升服务精神和责任感,以及培养正向思维和品德修养。

专业领航 直接聆听

159. 我一直深信,推动优质教育,必须秉持“专业领航、直接聆听”的原则,与业界携手同行。我在上任后首个月,便指出政府须深入研究八个教育范畴,超过70位教育专家参与了多个专责小组,展开工作。如我在上文提到,负责检讨评核制度的专责小组已完成检讨有关系统评估的制度,教育局亦已于今年初实施了新安排。学校课程检讨的工作十分复杂,有关专责小组已成立了四个分组就关键范畴进行深入研究,期望在明年年中可以提出建议作咨询。至于其余六个专责小组,部分已完成工作,并已向政府提交报告。

提升科研能力

160. 由徐立之教授领导的检讨研究政策及资助专责小组已于上月向我提交报告,认为更大力度支持研究人员的工作及培育研究文化,将有助推动产业蓬勃发展和科技创新,提升香港长远竞争力,使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经详细考虑后,我决定全面接纳专责小组的建议。

161. 首先,我们会向教资会辖下研资局的研究基金注资200亿元,提供更多更稳定的研究经费,吸引和挽留人才,同时会要求教资会理顺研究基金内现行不同款项的运用限制,以更有效调配拨款。

162. 为鼓励私营机构进一步支持大学的研发工作,我建议推出“研究配对补助金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提供30亿元,供本地学位颁授院校申请,他们从私营机构及慈善组织筹募的研发开支和捐款,会获政府提供配对款项,作研究相关用途。计划既为高等教育界(高教界)开拓更多研究经费来源,同时鼓励业界与高教界合作进行研发,加强高教界研究对社会的影响力。

163. 我们也支持研资局推出三项全新、恒常的“杰出学者计划”,分别惠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副教授以及教授级别的研究人员。这些计划既可鼓励博士毕业生投身研究工作,亦为具潜质的研究人员提供支援,将有助大学吸引和挽留人才。我已为这些新计划预留每年1亿9千万元经常开支。

教师专业发展

164.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政府会在2019/20学年于公营中小学一次过把教师职位全面学位化,学校可因应校本情况,分两年时间全面落实。涉及额外拨款约每年15亿元。同时,为配合小学实施全日制和教师将会全面学位化的发展,政府会预留5亿元经常拨款,以理顺小学校长和副校长的薪酬,以及改善小学的中层管理人手。教师专业发展专责小组稍后会提交这方面的具体建议。

校本管理

165. 为强化校本管理,同时减少教师和校长的行政工作,让他们更专注教学,有更多时间关顾学生成长,政府会由2019/20学年起,为公营及直资学校每年提供总共5亿7千万元的额外资源,加强学校及校董会的行政支援。

家长教育及家校合作

166. 家长在子女的成长和学习方面担当很重要的角色,我希望可以透过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及老师一同培养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促进家长教育及家校合作,由2019/20学年起,我们会增加约3千万元经常拨款,给予家长教师会联会及学校家长教师会额外资源,让它们举办更多社区为本及校本的家长教育课程或活动。

专上教育

167. 为进一步增加香港学生接受专上教育的机会和资助,政府决定加强支援可培育切合本港社会及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的自资副学位课程,由2019/20学年起透过“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资助每届约2 000名学生修读指定的自资副学位课程。已入读有关指定课程的学生届时亦可享有资助。预计每学年约有4 000名学生受惠。此项措施估计将涉及每年1亿2千万元额外经常开支。

职业专才教育

168. 职业专才教育是培育下一代各展所能的重要一环,并在上届政府任内进行了相当全面的审视。因此,有关的专责小组在今年4月才正式成立,现正进行检讨工作,并计划在明年第二季进行公众咨询。

169. 与此同时,我们努力开拓发展职业专才教育的机会。职业训练局(职训局)将提供每年1 200个学额,让学员透过“边学边赚”模式投身需要专业技能的行业。另外,为鼓励在职人士在相关行业取得更高学历,政府会在未来三年继续向共5 600名就读职训局指定兼读制专业课程的人士提供学费资助。有关计划能提升青年人和在职人士的竞争力,亦为相关行业吸引和挽留人才。

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170. 除了八个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范畴外,我亦十分关心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去年我们为每所普通中小学增设一名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今年我们会加大力度,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支援,由2019/20学年起推行以下措施,涉及额外拨款约每年8亿元:

(1) 重整学习支援津贴、小学加强辅导教学计划和融合教育计划,按学生需要提供常额教师职位和津贴;而学习支援津贴将会推广至全港所有公营普通学校,第三层支援津贴额亦会提升。在优化方案下,学校有更稳定的教师团队和灵活调配的额外资源,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2) 于取录较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公营普通学校提升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的职级至晋升职级,让统筹主任更有效履行其领导职责;

(3) 进一步扩展“优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务”(“优化服务”),目标是在2023/24学年让约六成的公营普通中小学接受“优化服务”,将教育心理学家与学校的比例由现时1:6至1:10提升至1:4;而其余四成学校的有关比例则提升至1:6;及

(4) 由2019/20学年起,分三年在公营普通学校开设校本言语治疗师职位,让学校组成群组聘请校本言语治疗师,协助有言语障碍或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171.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考评局)自2012年举办首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文凭试),一直致力确保文凭试的专业性,所有考生获得公平公正的评核。鉴于近年整体文凭试考生人数持续下降,加上营运成本上涨,例如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考生设立特别考试安排,考评局面对大幅增加考试费的压力。我们会向考评局提供为期四年合共3亿6千万元的非经常拨款,支持考评局在该段时期的有效运作,让政府和考评局可详细研究,如何纾缓因考生人数持续下降而出现严重亏损,并提出长远解决方案。

幼稚园教育

172. 近年幼儿教育备受重视,优质的幼稚园教育可培养儿童的求知精神,使他们乐于学习和探索,帮助他们得到均衡的发展,以及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就此,政府已由2017/18学年开始实施新的幼稚园教育政策,大幅提高政府投入的资源,改善老师待遇,减轻家长负担,提升教学质素。我们会以2017/18至2019/20三个学年的数据为基础,探讨设立幼稚园教师薪级表的可行性。我们已初步搜集了相关数据,计划于明年年中开始检讨新政策的推行情况,一并考虑幼稚园教师的薪酬安排,并征询持份者的意见。

投资未来

173. 上述工作及措施所需的额外资源,将会超过早前已预留的34亿元经常款项的限额,但基于本届政府对提供优质教育的决心,我们不会“讨价还价”,也不会“削足就履”。我深信这些教育新资源是不会白费的,亦期望与教育界携手同行,为香港培养有质素的新一代。

(欧嘉乐摄)

(六)改善民生

理念

174. 经济发展须具包容性和惠及各阶层,才可促进社会融和,并达致可持续发展。过去一年,我多次出席国际会议,都强调香港奉行的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和政府积极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并无冲突;我以政府经常开支约60%投放于教育、医疗和福利,以及社会福利开支在过去六年增加86%这两个数据,说明特区政府竭力改善民生的决心。不过,我亦必须指出,面对公共资源不是无限的情况,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不单是供求的问题,也是社会不能回避的分配问题。为让资源发挥更大效益,我们应促成跨界别、跨专业和公私营合作,并恪守以下的理念:爱护儿童、支援家庭、鼓励就业和尊重受助人的选择权。此外,香港人充满善心,乐于助人,政府应该进一步透过“民、商、官”合作和动员社区力量,建设和谐社会。

医疗

175. 医疗是市民仅次于房屋最关注的民生议题。香港享有安全稳妥的公共卫生情况和普及而高质素的医疗服务,男女的预期寿命是全球之冠(注9),而医疗效率更是名列前茅(注10)。我们会继续改善医疗体系和服务,包括加强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和将中医药正式纳入本港医疗发展。我们亦会及早筹划医疗硬件设施和对医疗专业人手的需求。

基层医疗健康

176. 为有效扭转目前以治疗为主的医疗服务和减轻对公营医院的压力,我们锐意加强以地区为本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食物及卫生局(食卫局)正按去年《施政报告》的建议,在葵青区设立首个地区康健中心(康健中心)。康健中心以医社合作、公私营协作及地区为本为原则,将会提供健康推广、健康评估、慢性疾病管理及社区复康等服务。

177. 构想中的康健中心以主中心为总部,并配以五个设于位置方便的分区附属中心的服务枢纽,利用资讯科技基础设施,连结一个由地区医护人员组成的服务网络。康健中心未来会致力加强与地区上的其他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及设施的协调,更便捷在社区内照顾居民个人健康需要。我们已敲定葵青康健中心主中心的选址,并正为营运权进行招标,以期康健中心可在2019年第三季左右投入服务。

178. 政府会大力投放资源,资助康健中心每年约1亿元的营运开支。为鼓励市民管理自身的健康,他们亦需分担服务的部分成本。我们会以葵青康健中心为蓝本,积极推展在其他地区成立康健中心的工作。为确保服务的稳定性,我们会在各区的政府物业内预留地方,并已为观塘与东区觅得适当选址,但我们会先行在各区内承租适当物业,让康健中心能早日投入服务。

疾病防控

179. 卫生署于今年5月公布《迈向2025:香港非传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动计划》,我们正积极透过倡导健康饮食、体能活动、减少酒精和吸烟祸害以及巩固医疗系统等措施来达致各项指标。

180. 为保障市民健康,政府一直大力控烟,并推出不同措施,包括设立并持续扩大禁烟区、不时上调烟税等。经过政府和各界多年努力,15岁及以上人士的吸烟率已由80年代超过20%,大幅降低至现时10%。政府亦已订下目标,期望到2025年把吸烟率进一步减至7.8%。

181. 近年,电子烟及其他新型吸烟产品愈见流行,为我们带来新的健康风险及挑战。这些产品往往被包装成危害较少的替代品;推介手法更针对年轻人和非吸烟者,诱使他们尝试吸食,甚至转为吸食传统香烟。事实上,这些新型吸烟产品均危害健康和制造“二手烟”,亦未有足够证明能帮助戒烟。市民大众或会低估这些产品的害处,甚至慢慢重新接受吸烟的形象及相关行为。

182. 自政府今年中提出立法规管电子烟及其他新型吸烟产品的建议以来,医学界、教育界、家长,及不少市民对以规管形式处理这课题表示忧虑,担心容许电子烟及其他新型吸烟产品有限度在市面出售,将不足以保障市民健康,特别会对儿童及青少年带来十分负面的影响。经权衡规管或全面禁止这类产品的利弊后,我决定以保障市民健康为首要考虑,政府将于今个立法年度提出法例修订建议,禁止入口、制造、销售、分发及宣传电子烟及其他新型吸烟产品。

183. 由食卫局局长主持的“癌症事务统筹委员会”正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国际间做法和本地实际情况,以期于在2019年制订适用于2020至2025年期间预防及治理癌症相关的策略,从而减轻因癌症带来的社会负担。目前,由政府资助提供的癌症筛查已包括大肠癌和子宫颈癌。

184. 根据“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和“爱滋病及性病科学委员会”于本年年中的建议,政府将于2019/20学年开始为特定年龄组群女学童提供免费子宫颈癌疫苗接种,作为预防子宫颈癌公共卫生策略。

185. 就乳癌而言,一项由政府委托,有关识别本地妇女患乳癌的相关风险因素的研究预计于明年下半年完成。政府会密切留意研究的科学实证及结果,以检视适用于不同风险概况妇女可采用的筛查措施。

186. 基因组医学是现今医学及科研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疾病筛查、诊断及精准医疗方面的潜力极大。我于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成立一个督导委员会,领导研究香港基因组医学的发展策略。督导委员会初步建议在香港推行大型基因组测序计划,以促进基因组医学的临床应用,并通过建立本地人口的基因组数据、测试设施和人才库,推动香港在基因组医学方面的创新科研,配合香港未来医疗发展。我已接纳委员会这项建议,并会提供政府拨款。食卫局稍后会成立专家小组,敲定有关细节。

187. 政府已预留每年5,000万元推行一个持续的精神健康推广和公众教育计划,首阶段旨在增加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识,从而减少对病者的歧视,长远达致建立一个精神健康友善社会的目标。配合该计划,政府将委托大学进行涵盖儿童、青少年及长者的全港精神健康调查。

188. 为提高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卫生署已于2018/19学年以先导计划形式为小学学童开展免费到校外展流感疫苗接种服务、提高“疫苗资助计划”的资助额,并扩大“疫苗资助计划”的合资格群组以涵盖50至64岁人士等。

中医药的发展和定位

189. 中医药广为香港市民使用,长期以来,中医药界都建议订立一套整全的政策。我在去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政府会致力促进香港中医药的发展,使中医药能在推广公众健康中担当更积极的角色。过去一年,食卫局辖下的中医医院发展计划办事处和专责发展香港中医药业的中医药处,与中医药界紧密合作,并获行政会议同意确立中医药在本港医疗发展的定位。

190. 我们会透过政府资助特定的中医药服务,将中医药纳入本港医疗系统,其中包括:

(1) 在将来的中医医院提供一系列的政府资助门诊和住院服务;

(2) 在18间中医教研中心于地区层面提供政府资助门诊服务;以及

(3) 与医管局商讨在特定的公立医院提供由政府资助的中西医协作治疗住院服务。

191. 此外,我们已设立一项5亿元专项基金以促进中医药发展,由食卫局辖下的中医药处负责统筹,以支持应用研究、中医专科发展、促进知识互通和跨市场合作等工作,并协助本地中药商生产及注册中成药。专项基金将于明年上半年开始运作。

192. 随著确立中医药在香港医疗服务的定位,我们会引入中医药为公务员医疗福利的一部分。公务员事务局会顾及目前公务员医疗福利各个组成部分的运作模式和资源的考虑,研究以何种形式为公务员及合资格人士提供中医药服务。

强化医疗服务

193. 不少病人担心药物支出带来经济负担。医管局委托顾问全面检讨撒玛利亚基金和关爱基金医疗援助项目现行的经济审查机制。根据检讨结果,我们建议修订每年可动用财务资源的计算方法,减少须纳入计算的资产,以降低病人自付的费用;我们亦会重新厘定经济评估的相关因素,以减轻病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检讨建议实施后将可惠及基层以至中产阶层的病人。

194. 为了让更多经济上有困难的长者受惠,政府会于2019年年初将关爱基金“长者牙科服务资助”项目的受惠对象由70岁或以上降低至65岁或以上,即包括所有领取长者生活津贴的长者,并优化项目的内容。

195. 为让晚期病人就他们自身的治疗及护理安排有更多选择,政府会于2019年就预设医疗指示及相关晚期照顾服务的安排咨询公众。

196. 对于流产胎的父母,我们充份明白他们在安排妥善火葬或土葬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而产生忧虑和不安。就此,食物环境卫生署和医管局已实施多项行政措施便利流产胎的处理。政府正研究如何整全地改善有关安排,包括提供设施。

医疗系统可持续发展

197. 为了应付因人口老化而日增的医疗服务需求,我们需要及早筹划所需的医疗硬件设施,并已在2018-19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预留3,000亿元作相关用途。在推行第一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各个工程的同时,我们已邀请医管局筹备第二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将涵盖19个工程项目,涉及约2,700亿元,全面落成后可额外提供超过9 000张病床及其他医疗设施,大致足以应付直至2036年的预计服务需求。卫生署亦会逐步更新或改善其辖下的医疗设施。

198. 有见于未来医疗专业人手紧绌,而培训人手需时,政府会继续增加医疗培训学额。在2019/20至2021/22年度教资会三年期内,将每年合共增加超过150个政府资助的学士学位医疗学额(包括60个医科、60个护理、8个牙科、20个物理治疗学及5个视光学),由约1 780个增至约1 930个。

199. 为了增加相关医疗专业培训容量,政府会在预留的3,000亿元预算中分拨约200亿元,以提升和增加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的教学设施,进行短、中及长期的工程项目。政府亦已预留资源,为菲腊牙科医院短期内进行翻新工程,并会为该牙科教学医院的长远发展考虑重置方案。

200. 我们会全面落实和推广自愿医保计划,并提供扣税安排,以鼓励巿民购买认可医保产品,在有需要时可选择使用私营医疗服务,从而减轻公营医疗系统的长远压力。

完善公共卫生规管

201. 待《私营医疗机构条例草案》获通过后,卫生署将成立完备的私营医疗机构规管办事处,负责相关执法工作,保障病人安全和消费者权益。就医疗仪器的规管架构,我们现正草拟《医疗仪器条例草案》,并计划在本立法年度提交立法会审议。先进疗法产品是现时发展最迅速的医疗领域之一。政府将拟订立法建议规管先进疗法医疗产品,以保障公众健康。

202. 我们亦正积极跟进于2017年公布的“医疗人力规划和专业发展策略检讨”报告。我们已邀请规管机构就医疗专业的规管及发展提交具体建议,当中包括如何推行强制性持续专业进修及发展、检视《牙医注册条例》、就护士专科发展推出自愿注册计划,为护士专科法定注册奠定基础、检视专职医疗专业的规管及发展。我们并会完成及检讨“认可医疗专业注册先导计划”,以研究就如何为已获认可的相关专业制订法定注册制度。

劳工福利与支援

203. 良好的劳资关系和与各阶层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是具包容性的社会的重要元素。在劳工政策上,我认为雇主和雇员均应尝试采取逆向思维。一些支持商界的措施,其实有助雇主做个好老板;而一些保障和支援劳工的政策,亦能为雇主提供优质和稳定的劳动力。

204. 香港现时的失业率是2.8%,是逾20年来最低的水平,基本上达致全民就业,不少行业的雇主都慨叹请人困难。由高科技人才,以至基层员工,劳工巿场都普遍偏紧。我们既要保障及改善劳工的基本福利与待遇,同时亦要维持香港企业的竞争力,及为它们提供足够的人力。我们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除了释放本地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及年长人士的劳动力,亦要适时输入所需人才与劳工。在改善劳工福利方面,退休保障是今届政府劳工政策重中之重。

取消强积金“对冲”安排

205. 香港现时的退休保障制度是参考世界银行倡议的多根支柱模式,而当中与就业挂钩并由雇主及雇员共同供款的强积金计划属其中一根支柱。从担任政务司司长期间到去年7月就任行政长官,我已多次表明,为改善雇员的退休保障,落实取消强积金与遣散费及长期服务金(长服金)的“对冲”安排,是我坚定不移的立场。

206. “聆听劳工界和商界,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声音,并致力寻求共识”是我在参选行政长官的政纲中提出对处理“对冲”安排的态度。从去年7月开始,我们与商界和劳工界进行积极讨论,探讨可行方案。我们明白劳工界对上届政府建议下调遣散费及长服金计算比率的忧虑,亦知悉商界关注有部分雇主,特别是中小微企在取消“对冲”安排后面对需要支付遣散费或长服金时的财政压力。因此,我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表明,为处理“对冲”安排的问题,政府愿意“落水更深”,以减低取消“对冲”安排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的影响。

207. 我们在今年3月就取消“对冲”安排提出了初步构思,为企业提供为期12年的两层资助计划,政府的财政承担总额由上届政府的79亿元增至172亿元,亦建议设立专项储蓄户口,协助雇主为其日后的潜在遣散费或长服金早作储蓄,以减低支付有关款项的财政压力。为回应劳工界的关注,我们决定将计算遣散费及长服金的比率由上届政府提出雇员每月工资的二分之一回复至雇员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二。

208. 在过去数月,劳福局局长积极约晤了主要持份者,聆听他们就初步构思的意见。在慎重考虑各方的意见后,我们决定进一步提高给予雇主的支援。我们会延长政府第二层资助的年期至25年,连同为期12年的第一层资助,整个政府资助计划的承担额将大幅增加至293亿元。我们相信,经大幅延长及增加的资助安排,将有效协助中小微企为处理他们可能须要支付的遣散费╱长服金作出准备。此外,劳工团体担忧有个别雇员获得的权益总和(遣散费╱长服金权益连同雇主向其强积金户口所作出强制性供款的累算权益)较其在现行“对冲”制度下应获得的为少的特殊情况,政府亦会承担支付有关的差额。

209. 强积金“对冲”的问题争论已久,经过多年的积极讨论,社会上就取消“对冲”已取得广泛共识,我认为现在是时候作出决定,让这个困扰“打工仔”多年的问题有了解决的方案,为雇员提供更好的退休保障。我们的目标是于本届政府任期内(即2022年或以前)获得立法会通过有关的赋权法例,并在通过法例修订后两年实施取消“对冲”安排。

保障因工受伤雇员

210. 虽然香港雇员的整体职业安全及健康情况持续得到改善,但每年仍有相当数目的工伤个案。为进一步保障因工受伤雇员和职业病患者的权益,政府正积极研究新措施,包括考虑透过私营医疗服务,为有需要的工伤雇员提供适时及高度协调的治疗及复康服务,加快他们的康复速度及成效,令他们能够尽快重投工作。此外,政府会加强雇员补偿个案的处理,包括加强“个案支援服务”,透过专责跟进、及早介入、主动联络及安排会面,协助解决工伤争议个案;优化工伤病假跟进程序,透过及早筛选无需接受雇员补偿评估委员会评估的个案,让雇员无需亲身前往办理工伤病假跟进手续,由劳工处直接签发“补偿评估证明书”解决有关申索,从而加快处理工伤个案;及加强调查和检控工作,打击违反《雇员补偿条例》的情况。

职业安全及健康

211. 政府十分重视雇员的职业安全及健康,劳工处会针对某些较高风险的行业或工序加强巡查执法、宣传推广及教育培训的工作。另外,劳工处亦正全速检讨相关法例的罚则,以加强其阻吓力。

就业支援

212. 我们会优化综援计划下的“就业支援计划”,透过跨部门及机构协作,为参加者提供更聚焦的就业和再培训服务。

213. 我们会加强劳工处处理及发布职位空缺资讯的工作,以更有效协助求职人士寻找工作和协助雇主招聘员工。

输入劳工

214. 个别行业长期面对着人力不足及招聘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安老服务业。但在整体劳动力极为紧张及人口急速老化的情况下,安老服务业的人力供应尤其严峻。去年我在《施政报告》提出,在确保本地工人优先就业的前提下,考虑为资助安老服务及康复服务单位提供更大弹性,以输入照顾员。政府已透过多项措施,协助资助安老服务业增聘人手。但在有需要不断增加资助安老服务的情况下,我们会审视实际情况,以决定何时及如何落实输入照顾员这项措施。

215. 在确保本地工人优先就业的前提下,雇主可透过“补充劳工计划”申请输入属技术员级别或以下的劳工,以纾缓人力不足。劳工处计划增加人手,以处理有关申请,及加强巡查,以确保雇主遵守雇佣合约的条款以及劳工法例和“补充劳工计划”赋予输入劳工的保障。

外籍家庭佣工

216. 现时本港约有38万名外籍家庭佣工(外佣),协助本地家庭照料家务和照顾家中老幼,从而释放本地劳动力,对本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维持香港作为具吸引力的工作地方,以配合本地家庭对外佣日益上升的需求,政府会继续加强对外佣的支援和保障其劳工权益,并加强对不良职业介绍所的执法及检控。

政府外判制度

217. 政府服务承办商的员工也是提供政府服务的重要人力资源,我早前在礼宾府与百多位工友会面聆听他们和承办商的意见。劳福局局长成立的跨部门工作小组已完成检讨政府服务合约的非技术员工的待遇和劳工权益,主要的建议包括增加评审标书的评分制度下技术比重、增加工资水平作为技术评分准则所占的比重、改善非技术员工的雇佣福利(包括提供约满酬金),以及鼓励采购部门在运作情况许可下采用为期至少三年的服务合约。上述措施将适用于2019年4月1日或以后招标的相关政府服务合约。

青年护理服务启航计划

218. 政府会继续推行“青年护理服务启航计划”,在未来数年提供共1 200个培训名额,并优化现行计划,务求在装备学员的同时,加强社福界护理行业吸引青年人投身和挽留人才的能力。

侍产假和产假

219. 我们会争取立法会支持,尽快通过《2018年雇佣(修订)条例草案》,以落实将法定侍产假由目前的三天增至五天的建议。

220. 政府已完成法定产假检讨,为让妈妈有更多时间陪伴和照顾初生婴儿,我们建议延长法定产假,由现时10星期增至14星期。如雇员根据《雇佣条例》有权享有产假薪酬,雇主须连同10星期的法定产假薪酬,先行向雇员支付额外增加的四星期法定产假薪酬,薪酬比率维持在雇员每日平均工资的五分之四,并以每名雇员36,822元为上限(上限会不时作出调整)。该上限相等于一个月薪50,000元的雇员在四星期内可得的五分之四薪酬,而月薪在50,000元或以内的雇员,占全港雇员人数约95%。雇主可向政府申领发还向雇员支付的新增四星期法定产假薪酬。劳工处会于今年内向劳工顾问委员会汇报检讨结果及就有关建议咨询该委员会。

221. 作为良好雇主的榜样,政府已决定由今日起,延长所有女性政府雇员的产假至14星期。所有分娩日或预产日在今日或之后的人员,均可即时受惠于这项措施。

爱护儿童

222. 曾经担任守护儿童权益的社会福利署(社署)署长和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高度关注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本届政府已于今年6月成立跨政策局和部门的儿童事务委员会,邀请长期关心儿童权益的团体,聚焦处理儿童在成长中面对的问题。委员会已着手展开工作,而政府亦会由2019-20年度起增拨资源予委员会,推行各项保障儿童权益和福祉的具体措施。

223. 与此同时,政府会在以下各方面加强针对儿童发展的服务:

(1) 由2019-20年度起分阶段提升幼儿照顾服务以结合照顾与发展,包括:制订幼儿中心服务名额的规划比率;优化目前幼儿中心内合资格幼儿工作员的人手比例,提升服务质素;提高幼儿中心服务名额的资助水平,以纾缓家长支付服务费用的经济负担;透过加强对社区保姆的训练及增加社区保姆所得的服务奖励金,优化“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的服务质素;以及分阶段重整现时的互助幼儿中心,以进一步配合社区内的幼儿照顾需要;

(2) 在2018/19学年推出为期三年的先导计划,分阶段为全港700多间资助幼儿中心、幼稚园及幼稚园暨幼儿中心,合共约15万名学前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社工服务,以及早识别及支援有福利需要的学前儿童及其家庭;

(3) 探讨在合适的福利设施内为3至6岁的幼儿提供课余托管服务;及

(4) 加强对离异家庭的支援,以儿童的利益为依归,包括由2019-20年度开始在全港设立五间共享亲职支援中心,协调及安排探视,并加强支援儿童及其离异父母亲职方面的需要。

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计划

224. 鉴于及早介入对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的重要性,社署由2015年11月起推行“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试验计划”,透过非政府机构统筹的跨专业服务团队,提供到校康复服务予就读于幼稚园或幼稚园暨幼儿中心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让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可在学习黄金期尽早获得所需的训练。试验计划成效显著,并获家长和幼儿老师充分肯定。政府已由今个月起把该服务恒常化,并把服务名额由约3 000个增加至5 000个,以及于2019年10月进一步增加至7 000个。同时,政府会增加到校学前康复服务的专业及支援服务,包括增加言语治疗师及社工的编制,以及设立流动训练中心。

225. 受惠于到校学前康复服务的家长向我表示,担心他们的子女在升读小一后未能马上适应。为此,我已要求劳福局局长咨询包括康复服务机构在内的有关持份者,探讨如何为有特殊需要儿童在升读小一时提供更适切的衔接和支援服务。

226. 与此同时,教育局及社署已于2018/19学年加强学前康复服务营办机构与小学之间的资料传递机制,让小学在有关儿童入学时了解其特殊需要及在幼稚园接受康复训练后的表现和进度,确保持续照顾。

227. 为进一步加强对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支援,政府会加强特殊幼儿中心及住宿特殊幼儿中心的社会工作服务,并加强为接受住宿照顾服务的严重残疾幼儿提供的照顾及护理支援。另外,政府除咨询服务外,亦会提供心理治疗予有特殊需要的人士(特别是儿童)及其家长,以帮助他们处理家庭及情绪问题。

228. 此外,政府会透过奖券基金推行试验计划,为幼稚园或幼稚园暨幼儿中心有特殊需要迹象并正轮候评估的幼儿提供支援。

支援家庭

残疾人士家庭的社区支援

229. 政府已委托康复咨询委员会制订新的《香港康复计划方案》,就残疾人士不同人生阶段的服务需要制订策略性方向及措施。考虑到不少残疾人士表示希望继续在家生活以尽量延后入住院舍的意愿,政府会在新的《香港康复计划方案》完成前,加强一系列对残疾人士家庭的社区支援服务,让残疾人士可选择继续在社区与家人一同生活,并同时减轻其家人的压力。

230. 为此,政府会增设五间残疾人士地区支援中心及加强康复训练及服务,以提升支援中心的服务容量及质量。政府亦会增拨资源为额外约1 800名居于社区的残疾人士提供到户家居照顾服务,并提升服务的交通支援。为让照顾者可在专业人士的协助下继续在家中照顾年老的残疾人士,政府会为老龄化或严重残疾的服务使用者增加言语治疗服务,以协助处理他们的吞咽问题。

231. 鉴于自闭症人士的特殊服务需要,政府会把自闭症人士支援中心由三间增设至五间。

社区支援

232. 政府一直关注新的公屋居民的需要。我们会透过“社区投资共享基金”,资助建立社区支援网络项目,使新屋邨的社区支援计划常规化,以协助新入伙的居民及家庭尽快融入社区。

扶贫

233. 香港面对贫富悬殊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适当的劳工和福利政策和具体的扶贫措施是政府应有之义。2018-19年度社会福利经常开支相对2012-13年度增加了86%。本届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并会继续协助低收入人士和弱势社群,我在上一份《施政报告》中已提出大幅度改善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低津)。

在职家庭津贴

234. 政府已于今年4月1日推出在职家庭津贴(职津)计划,以落实一系列在去年《施政报告》中公布改善低津计划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把计划扩展至一人住户、容许合并计算所有住户成员的工时、放宽入息限额、全面调高津贴金额等。职津计划推出首六个月,共收到约45 000个申请,当中包括超过16 000个来自从未申请低津的家庭。我们会继续推广职津计划,以多管齐下的方式协助合资格住户申请津贴。

安老服务

长者社区照顾及支援服务

235. 政府会继续以家居及社区照顾为重点,而院舍则作为辅助的方针支援体弱长者。为满足居于社区的长者的不同需要,并为他们提供选择,政府会于2019年内在“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下增加2 000个服务名额,并推行一项新计划,在符合资格的私营及自负盈亏安老院成立长者日间护理单位,以增加日间护理服务的供应。另一方面,自今年10月起,第二阶段“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已增加1 000张服务券,以支援身体机能有中度或严重缺损的长者居家安老。政府计划在2019-20年度在第二阶段试验计划中额外再增加1 000张服务券至总数7 000张。

236. 为配合应对季节性流感高峰期公立医院病床的需求,并增加长者住宿暂托服务名额,社署于今年2月至9月期间推出一项特别措施,在参与“改善买位计划”的私营安老院额外购买约250个宿位,以提供长者住宿暂托服务。由于特别措施的反应良好,政府计划于2019-20年度将该措施恒常化,在参与“改善买位计划”的私营安老院提供指定住宿暂托宿位,以纾缓照顾者的压力。

237. 我们会在今年年底前,就资助院舍照顾服务和社区照顾服务、长者地区中心,以及长者邻舍中心,重新在《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加入以人口为基础的规划比率。

“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别计划”

238. 政府会推出新一期“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别计划”,为参加计划的非政府机构提供适切协助,利便其规划或发展过程,使有关机构可就其拥有的土地申请扩建、重建或发展,以期提供多元化的津助和自负盈亏设施,特别是增加安老、康复和儿童福利服务名额。

239. 政府致力透过多管齐下的方式增加资助安老宿位。除了继续兴建新的合约院舍、推行“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别计划”和“长者院舍住宿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等措施外,政府会在未来五年于“改善买位计划”下增购5 000个甲一级宿位,以增加资助安老宿位的供应,并提升整体私营安老院的服务质素。

扩展长者生活津贴适用地方

240. 目前,约19 000名和1 400名生活在广东及福建的香港长者正领取高龄津贴和综合社会保障援助。为进一步便利选择在广东和福建养老的香港长者,政府会把长者生活津贴扩展至两省,向合资格长者每月发放该津贴(包括普通额和高额津贴)。

支援精神病康复者

241. 为加强对精神病康复者提供的社会支援及协助他们尽早融入社区,社署在全港设立24个由非政府机构营运的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为15岁或以上的精神病康复者、怀疑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士,其家人及照顾者和区内居民,提供一站式、以地区为本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务。政府会把中心的服务对象扩展至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中学生,以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支援。

加强支援少数族裔人士

242. 少数族裔人士是香港大家庭的一分子。政府一直致力透过不同措施,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支援,让他们享有平等机会,协助他们融入社会。

243. 香港的少数族裔人口同比增加,而他们在公共服务及支援方面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政府今年7月成立了少数族裔事务督导委员会,由政务司司长出任主席,以加强政府跨局╱部门就支援少数族裔人士的内部协作。

244. 为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族裔人士的支援,政府会在2019-20年度起实施以下一系列措施:

(1) 优化《促进种族平等行政指引》以适用于所有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服务的政策局、部门和有关机构,并加强公务员有关文化敏感度的培训。民政事务总署也会提升“融汇中心”的传译及翻译服务;

(2) 教育局会持续推行“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学习架构”),并监察其落实的情况。此外,教育局会在2019/20至2021/22三个学年,继续委托专上院校为录取非华语学生的中小学及幼稚园提供校本支援服务,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并因应非华语学生学习的需要,参考“学习架构”以调适校本课程、学与教及评估的安排,让非华语学生更有效学习中文。教育局将会由2019/20学年起,为参加幼稚园教育计划的学校按其录取的非华语学生数目提供分为五个层阶的资助,让学校为非华语学生提供更适切的支援,协助他们学习中文,并建构多元文化和共融的环境等。此外,教育局会提供额外资源,支援公营普通中小学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华语学生,以及协助非华语学生在中学学习中国历史。

(3) 劳工处将加强人手,推行试点计划,通过非政府机构以个案管理方式为少数族裔求职人士提供就业服务。雇员再培训局亦会针对少数族裔人士的需要,扩展相关的中文及特定行业培训课程,并在收生的准则加入更大的弹性。此外,纪律部队亦会加强招聘及外展的工作,鼓励少数族裔人士加入纪律部队。

(4) 社署将委托非政府机构设立专责外展队,主动接触及协助有需要的少数族裔人士家庭,与主流福利服务联系。社署亦会加强预防及支援服务,协助少数族裔人士对抗家庭暴力及性暴力。此外,该署亦会于部分残疾人士家长╱亲属资源中心设立少数族裔专属单位,以及向特殊幼儿中心及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提供更多资源,加强对有需要的少数族裔家庭的支援。

(5)  民政事务总署会在地区层面举办更多推动少数族裔与本地社群沟通和交流的活动。此外,该署亦会加强各个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的服务,尤其为新来港少数族裔人士及青年人而设的服务。纪律部队亦会透过其到校外展及少年警讯的活动,增加与少数族裔儿童及青少年的互动。
今年的财政预算案已预留了5亿元支援上述的工作。

市政

公众街市

245. 我在去年的《施政报告》宣布会落实在天水围和东涌兴建公众街市,为市民购买新鲜粮食提供更多选择。我们已完成选址研究,并计划在天水围港铁站对出的天福路路段腾出地方兴建新街市;东涌的公众街市则会设于东涌港铁站毗邻的第6区商业大厦低层。我们稍后会就选址和设计咨询地区意见,并进一步探讨新街市的营办模式。

246. 我们也正在将军澳及古洞北新发展区物色兴建公众街巿的地点。至于现有的99个公众街市,大部分在数十年前兴建,当中不少座落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我们现正全面审视这些街市的使用情况和发展潜力,以制订合适的发展计划,达到地尽其用、惠及市民、推动地区发展的政策目标。具体来说,一些使用率欠佳的公众街市,我们会研究改变用途或拆卸重建,以腾出空间提供社区设施。

247. 此外,今年财政预算案预留20亿元推行街市现代化计划,有关工作已经开展,首个项目为全面翻新香港仔街市。公众街市现代化不会仅局限于安装冷气,我们会按情况全面翻新、原址重建或重置,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市政设施和服务。

环境卫生

248. 政府决心提升香港的市容,将多管齐下加强环境卫生和清洁。除了增拨资源,我们会采用创新科技以进行机械化及自动化清洁,并加强公众教育和执法。

249. 保持环境卫生确实是应对鼠患和蚊患的治本之道。鉴于今年夏天发生多宗本地登革热个案,我们已加强跨部门的统筹和协作,并正研究更新蚊患监察系统,提升预警功能。有关工作要持之以恒,亦有赖每一位市民的支持和合作,我期望政府和社会各界继续共同努力,做好清洁香港的工作。

检讨歧视条例

250. 我们将争取在今年年底向立法会提交《歧视法例(杂项修订)条例草案》,落实平等机会委员会于歧视条例检讨中提出的八项复杂性和争议性较低的优先处理的建议。该等建议包括明文禁止基于喂哺母乳的直接和间接歧视、使人免因被当为某种族人士而遭种族歧视和骚扰,以及扩阔性骚扰、残疾骚扰及种族骚扰的保障范围,以期为有关人士(特别是妇女、少数族裔及雇员)提供更佳的法律保障。

251. 特区政府一直致力在维护现有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性倾向和跨性别人士的平等机会。在公众教育及宣传方面,我们积极推广共融、互相尊重、不歧视的文化及价值观,包括积极向雇主推介《消除性倾向歧视雇佣实务守则》,目前已经有超过300间共雇用超过50万雇员的机构采纳。对性小众支援方面,政府向东华三院提供资助,于今年1月开设24小时的支援性小众热线电话,为性小众提供即时的支援、辅导和转介服务。热线已接获超过1 600个来电。今年稍后,我们将推出针对医护人员的培训资源,提高他们对性小众的认识和敏感度。我们亦正制订涵盖不同范围的不歧视性小众约章,让服务提供者自愿采纳,增加对性小众的接纳。我们目前正研究其他地方以立法及行政措施推行反歧视措施的经验,工作预计可于明年上半年内完成。研究结果会提供更多资料,有助对社会就应否立法保障不同性倾向及跨性别人士免受歧视这个课题作深入、理性的讨论。

(梁鹏威摄)

(七)宜居城市

理念

252. “宜居”的生活环境,可以令香港人活得开心、有希望、对前景有信心,对香港有归属感。随着社会进步,市民对“宜居城市”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我们除了要解决土地和房屋供应的迫切问题外,也会致力发展便捷的交通、绿色的郊野、美丽的海港、可持续的环境、具历史氛围的文物、以至高质素的文化、艺术、康体活动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让大家向往在这个地方落地生根。

交通运输

253. 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务全面而具效率,每日超过1 200万人次使用,占出行人次接近九成。然而,我们不能自满,必须更积极地以“运输先行”来创造容量,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安全和服务质素,便利市民出入。

发展运输基建

254. 四通八达的运输基建一直为香港人引以自豪,亦是保持香港竞争力的关键之一。2018年是运输基建的“丰收年”,我们三个星期前见证了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开通,26公里的香港段无缝地接上国家现时长达25 000公里、且不断扩展的高铁网络,大大缩短了经铁路来往香港与内地主要城市的交通时间。港珠澳大桥亦即将通车,连系粤港澳三地,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人流、物流至为重要。连接香港与深圳东部的莲塘╱香园围新陆路口岸工程亦预计于2019年完成。这三项跨境基建经历多年,是相关政府和建设团队努力的成果。

255. 在本地道路网络方面,中环及湾仔绕道和东区走廊连接路将于今年底至明年初开通。绕道将成为沿港岛北岸的一条策略性主干路,届时从中环驾车前往北角东区走廊只需约5分钟。六号干线工程亦迈出了很大步:位于干线东段的将军澳─蓝田隧道主隧道建造工程和位于干线西段的中九龙干线已动工;而干线中段的T2主干道及茶果岭隧道一俟得到立法会通过拨款,会于明年下半年动工,以争取在2025年开通整条六号干线。届时,市民经六号干线往来将军澳市中心及油麻地交汇处的行车时间会由现时约65分钟大幅减至约12分钟。另外,连接六号干线东面的将军澳跨湾连接路预计于2022年完工,当六号干线开通后,可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道路网络往来将军澳新市镇及九龙西。

256. 至于本地铁路网络方面,我们继续推进沙田至中环线的建设,同时会继续严肃处理红磡站扩建工程被揭发的质量和监管问题。展望将来,我们会逐步落实《铁路发展策略2014》内建议的新铁路项目。

纾缓交通挤塞

257. 香港可使用的路面空间有限,我们难以不断兴建道路来解决塞车问题。针对个别交通特别挤塞的地方,如隧道和商业区,须以交通管理措施处理。为提高隧道和商业区道路的使用效率,我们建议研究按“挤塞征费”的理念,透过增减各类车辆使用收费隧道及青马和青沙管制区的收费水平,务求更有效分配这些有限的路面空间。随著中环及湾仔绕道和东区走廊连接路日后通车,政府会继续积极筹备在中环及其邻近地区实行“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我们会在2019年上半年提出先导计划的具体方案咨询持份者。

258. 现时,私家车、的士及电单车三类车辆占过海交通流量达7成半。根据运输署的研究,要合理分流过海交通,我们须善用西区海底隧道(西隧)较大的设计容车量,推动部分现时使用红磡海底隧道(红隧)或东区海底隧道(东隧)的私家车、的士及电单车改用西隧,以期有效纾缓过海交通挤塞,及减少对非过海交通的影响。政府建议由2020年1月1日起,降低使用西隧的私家车、的士及电单车实际所需缴付的隧道费,并同时上调红隧和东隧的相关隧道费,以达至有效分流的效果。为此,我们与西隧专营公司已经原则上同意隧道费补偿计划。

259. 至于载客量大的专营巴士,我们建议豁免专营巴士使用政府隧道和道路(注11)的收费。我们亦与西隧专营公司原则上同意由政府代专营巴士营办商缴交使用西隧的隧道费,使相关营办商可以将节省的隧道费开支,直接用于纾缓加价压力,以减轻市民公共交通开支负担,而我在去年《施政报告》建议的《免入息审查的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亦快将推出。我们正同时与大榄隧道的专营公司探讨为行走大榄隧道的专营巴士提供有关安排。

260. 我们亦会继续建设香港作为“易行”城市,让市民可安步当车,作“首程”和“尾程”的短途接驳。

增加泊车位供应

261. 香港的车辆数量在过去十年增长迅速,平均每年增长率为3%。由于泊车位的平均每年增长率仅为0.9%,泊车位短缺也是困扰车主的问题。我们有需要提供更多泊车位以回应社会的诉求,特别是优先照顾商用车辆的泊车需要。

262. 政府会按照“一地多用”的原则,在合适的“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及公共休憩用地发展项目中,加设公众泊车位,例如,政府计划在新蒲岗四美街公共休憩用地地库和将军澳第67区政府联用办公大楼加设公众泊车位。若技术上可行,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在合适的政府设施和公共休憩用地中可提供至少1 500个公众泊车位。

263. 此外,政府在兴建纪律部队宿舍时,会充分考虑纪律部队运作的独特性,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增加泊车位。我们亦会继续要求私人发展项目按地契条款提供泊车位。

改善公共交通服务

264. 为进一步加强专营巴士的营运安全,政府会资助专营巴士营办商在现有巴士上加装合适安全装置,包括在部分巴士的上层所有座位加装安全带。

265. 政府正筹备复办“中环—红磡”渡轮航线和试行行经启德、红磡、尖东、西九龙和中环的“水上的士”服务,并在红磡(南)渡轮码头引入商业元素,为红磡海滨注入活力。另外,政府正研究离岛渡轮航线的长远营运模式,并会于明年上半年公布结果。

266. 政府一直推动公共交通营办商开放其营运数据,方便市民出行和计划行程。为提供专线小巴实时到站资讯,政府将出资研发资料收集系统和流动应用程式,并在专线小巴安装相关装置,让乘客透过手机应用程式取得专线小巴实时到站资讯,而相关数据亦会以机器可读格式发布予公众使用。专线小巴营办商可利用相关数据作车队管理,以提升营运效率。

行人友善环境

267. 为方便市民上落行人通道,政府现正在“人人畅道通行”计划下,积极推展加建无障碍通道设施的项目,并将在2019年上半年,就现时计划余下120多条行人通道的加建升降机建议展开可行性研究,以尽快推展可行的项目。同时,我们亦会在2019年检视是否有空间进一步扩大“人人畅道通行”计划的范畴,以期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市民。

环境及自然保育

改善空气质素

268. 改善路边空气质素以保障公众健康一直是政府环境政策的重点。过去五年,路边空气主要污染物(包括可吸入悬浮粒子和二氧化氮)的浓度已下降约三成。为进一步减少路边空气污染物的水平,我们计划推行下列新措施:

(1) 于2020年收紧新登记电单车的废气排放标准至欧盟四期;

(2) 推行鼓励与管制并行的计划,于2023年年底前分阶段淘汰欧盟四期的柴油商业车;

(3) 全数资助专营巴士公司进行试验,为欧盟四期和五期专营巴士加装强化选择性催化还原器,以减少排放氮氧化物;

(4) 检讨“绿色运输试验基金”的资助范围,以促进运输业界更广泛使用绿色运输技术,包括商用和公共电动车;

(5) 继续鼓励市民使用新能源车辆,长远希望本港的新登记私家车最终全是新能源车。在咨询持份者后,可考虑先禁止柴油私家车在本港首次登记。

269. 空气质素指标的检讨已进入最后阶段。我们会在今年年底前向环境咨询委员会汇报检讨结果,以及收紧空气质素指标的建议。

减废回收和保护海洋

270. 政府会继续全力落实《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当中,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是我们整个减废策略中至为重要的一环,透过提供经济诱因,移风易俗,鼓励市民更积极落实源头减废和干净回收。要成功落实这项重要政策,极具挑战。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已就这项政策及相关的落实安排咨询市民和业界,凝聚共识。我们会在短期内提交条例草案予立法会审议。在条例通过后我们会设置一段约12至18个月的准备期,让政府、不同持份者和市民作好准备。我们亦会加强公众教育及宣传工作,以加深市民对收费安排的认识。

271. 为配合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收费)的落实,政府乐意提供恒常资源以加强减废和回收工作(注12)。我们会在2019-20财政年度先增拨约3至4亿元,并在都市固体废物收费实施的财政年度起进一步增加拨款。这项每年拨款的数额会与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所得总收入相若,达至“专款专用”的效果。

272. 政府亦会加强应对塑胶废物的挑战。来年,我们会推出多项优化和新措施,包括在政府场地加设饮水机鼓励巿民自备水樽,在主要服务政府员工的场所先行禁止提供胶饮管和发泡胶餐盒,在签订新合约以及续约时要求在适当的政府场所内经营食肆的营办商避免使用即弃塑胶餐具,并与餐饮业合作推广减少使用即弃塑胶餐具;以及检讨塑胶购物袋收费计划的运作以加强其减废成效。

273. 鉴于即弃塑胶餐具对本港以至全球海洋环境和生态的潜在影响,我们会研究管制或禁制即弃塑胶餐具的可行性、范围和机制。

274. 我们会扩大政府行动,加强本港海岸线的清理工作和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区域合作。香港有不少愿意为保护海岸清洁出一分力的组织和志愿人士。我们会设立一个海岸清洁联系平台,结合社会力量,协力保护海洋环境。

气候变化和能源

275. 《巴黎协定》已于2016年11月生效,并适用于香港特区。根据《巴黎协定》,所有缔约方应在2020年或之前努力拟订并通报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一部分,也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香港应在2020年或之前制订至2050年的长期减碳策略。为此,政府已邀请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2018-19年度展开公众参与过程。

276. 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我们会由政府带头,更有系统地引入可再生能源。

277. 在私营界别方面,我们引入了上网电价,为个人和非政府机构投资可再生能源提供诱因。我们会进一步为他们提供支援与便利,包括在新界豁免管制屋宇,即“村屋”天台上,适度放寛装设太阳能光伏系统的限制;我们亦会在其他私人楼宇,特别是低密度楼宇,作出合适的放宽安排。此外,我们会推出一项新计划,协助学校和非政府机构安装小型可再生能源系统。

278. 在公营界别方面,政府会继续带头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我们会研究在合适的水塘位置装设大规模的浮动太阳能板发电系统,亦会考虑在合适的堆填区装设太阳能板。

279. 建筑物用电量占全港用电量约90%,推动建筑物节能对减少碳排放十分重要。政府以身作则,在现有政府建筑物进行节能计划。我们正稳步迈向达成五年计划的目标,在2019-20年度减少政府建筑物用电量5%。为进一步节能,我们会筹备逐步在合适的主要政府建筑物进行重新校验,以提升能源效益。我们亦会鼓励政策局和部门为其管理的建筑物申请绿色建筑认证,以彰显政府对低碳发展的承担。

280. 分期进行的启德发展计划区域供冷系统进展顺利。所有工程在2025年完成后,届时每年节省的用电量估计最高可达8 500万度电。为配合政府的低碳发展方针,我们也会研究在东涌和古洞北等新发展区推行区域供冷系统。

281. 政府已委托户外灯光工作小组检讨《户外灯光约章》的成效,以及研究如何进一步规管户外灯光。

自然保育

282. 我们会继续执行“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作为本港自然保育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蓝图。

动物福利

283. 政府十分重视推广和保障动物福利。我们正就修订与动物福利相关法例拟备主要方向和初步建议,并计划在明年初咨询公众,当中包括研究提高针对残酷对待动物的罚则和引入对照顾动物人士施加谨慎照顾动物的责任。

284. 警队致力打击残酷对待动物。为鼓励市民支持和协助有关工作,警队将于2019-20年度推展“动物守护社区大使”计划,并协调和深化与相关持份者的沟通和合作。

城市管理

工务工程项目管理

285. 工务工程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的表现一直备受公众关注。我们会透过将项目成本管理办事处升格,并扩大其编制和职能,以推行策略性措施、加强成本监控和项目管治能力。政府会设立主要项目精英学院,让我们能以创新思维和世界级水平的领导技能,推展工务工程项目。
楼宇安全

286. 现时香港约有66 000部升降机,适当的定期检验和保养维修可保障升降机的安全使用。由于近年科技发展迅速,现今的升降机较旧式升降机具备更全面的安全保护装置。因此,加快推动优化升降机有助提升安全水平和进一步保障公众安全。有见及此,政府参照现时推行的“楼宇更新大行动2.0”和“消防安全改善工程资助计划”,计划动用约25亿元推行“优化升降机资助计划”。这计划为应课差饷租值不超越设定上限的住宅或商住楼宇提供资助,优化未能达到现时技术水平的旧式升降机,当中合资格楼宇的长者自住业主更可获额外资助。我们会与市区重建局合作推行这个资助计划,并期望计划在明年第一季推出,以协助有需要的业主加快升降机的优化工作。

食水安全

287. 政府正全力推行去年9月公布的“提升香港食水安全行动计划”。我们展开了用户水质监测;制订了更严格措施规管水喉物料和新建水喉装置的验收;为协助用户实施建筑物水安全计划制订了指引和范本;并会继续就食水安全加强教育公众。此外,我们成立了食水安全咨询委员会,向政府提供有关食水安全相关事宜的建议。发展局正就制订适合香港的食水安全监管制度进行研究,并即将成立专责小组,以监察水务署在保障食水安全上的表现。水务署亦正全面检讨《水务设施条例》和《水务设施规例》,并会适时提出法例修订建议。

大厦管理

288. 为协助业主妥善履行其大厦管理责任,我们在过去一年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援措施,包括由退休法官╱司法人员主理的“解决大厦管理争议服务”试验计划,为大厦管理争议个案提供客观意见;由民政事务总署委聘的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在“法团咨询服务计划”试验计划下,协助业主立案法团按《建筑物管理条例》、相关《工作守则》及行政指引的规定处理大厦管理事宜;及由民政事务总署统筹各相关部门联合提供“大厦管理中央平台”,透过一站式简介会向业主介绍各类与大厦管理及维修相关的服务或计划。此外,载列大厦管理最佳做法的新修订《工作守则》亦已于今年9月1日生效。与此同时,我们正积极跟进修订《建筑物管理条例》的工作,以期于明年年底前向立法会提交修订条例草案。

维港水质

289. 维港水质持续得到改善,受市民欢迎的维港渡海泳今年将继续于维港中央举办。政府会继续努力改善维港水质和处理近岸气味问题,现时已在西九龙及荃湾一带开展雨水渠旱季截流器建造工程,并正筹划在其他维港沿岸地区设立更多同类设施。此外,观塘基本污水厂的改善工程正在施工,而在鲤鱼门敷设公共污水渠和修复各区老化地下污水渠的项目亦正进行招标。这些工程在完成后会进一步改善维港水质。

优化海滨

290. 我们致力贯通维港两岸的海滨,发挥维港独有的优美景致,打造市民共享的优质公共空间。明年展开的湾仔北新海滨工程,将建造两条不同主题的海滨长廊,2021年完工后可全面接通上环至湾仔码头总长约三公里的海滨长廊。我们亦正修订东区海旁行人板道的走线方案,如方案获得支持,将尽快展开详细设计工作。坚尼地城城西道海滨的公众休憩用地,将于明年第一季起逐步完工并开放给市民享用,以配合日后由非政府机构营运的社区园圃及相关设施。

291. 另一方面,荃湾海安路的海滨优化工程会于明年陆续展开,土瓜湾海心公园扩建工程的拨款申请亦会于明年提交立法会审批。起动九龙东办事处正邀请非牟利机构于启德跑道末端营运周末市集。此外,我们会在今年年底就红磡码头都市公园项目邀请有兴趣机构递交有关设计和营运的意向书。

文物保育

历史建筑

292. 过去一年,香港在文物保育方面的工作进展良好。“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活化计划”)至今已推出了五期共19个项目,在九个已开始营运的项目中,五个获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其中活化为“We哗蓝屋”的湾仔蓝屋建筑群更荣获最高荣誉的卓越奖项,亦是首次有香港保育历史建筑项目获此殊荣。而第三期活化计划的三个项目(注13)预计于今年年底投入服务。另外,由政府与香港赛马会合作推展的中区警署建筑群活化项目(“大馆”)已在今年5月开幕;“大馆”的各项设施和举办的活动均得到市民和艺术团体的好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

293. 政府今年拨款3亿元以加强保护、推广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的职能,充分利用3亿元的额外拨款,与传承人及有关团体继续探索和紧密合作,以加强推动社区参与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工作。

文化艺术

294. 我们的愿景,是发展香港成为一个植根于中国传统并融会多元文化的国际文化大都会。近年来,我们喜见香港的文化艺术创作日益蓬勃,以回应市民对多元化文化艺术节目的诉求和建立更大的观众群。

295. 本届政府积极支持文化艺术发展,其中包括预留200亿元改善和增建文化设施,向康文署拨款5亿元用作添置博物馆馆藏和举办展览。未来数年,多项文化建设陆续竣工,有助满足香港文化艺术长远的发展需要。在表演艺术方面,西九文化区(西九)的戏曲中心将于今年年底启用,旨在传承和发扬戏曲艺术。预计于明年第二季启用的自由空间,将呈献崭新的艺术体验。此外,位于东九龙的跨区文化中心和西九的演艺综合剧场工程进度良好。在视觉艺术方面,西九将拥有两个世界级博物馆,分别是M+博物馆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另外,香港艺术馆刚获至乐楼和吴冠中后人捐赠书画瑰宝,此两批艺术珍品将是香港艺术馆明年年底重开后的常设展品。届时,三座风格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将在维港海滨鼎足而立,成为综合文化、艺术、旅游的新地标。

296. 为支持博物馆的发展、拓展观众群和加强推广STEM教育以及历史、文化艺术,我们计划扩建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以及持续更新两间博物馆和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常设展览。

297. 政府将善用科技提供创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以及提升图书馆的设施和服务质素、成本效益和友善环境,以推广全城阅读文化和配合香港发展成为智慧城市。我们亦会继续汇聚各方力量,包括教育界、社区组织及区议会等,建立策略性伙伴关系,营造更好的全城阅读氛围。

体育发展

298. 香港运动员于今年8月在印尼举行的亚洲运动会中,取得骄人成绩。他们多年来刻苦训练,在比赛中表现出坚毅和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我相信所有香港市民与我一样,对运动员的优秀表现感到无比自豪。我感谢所有运动员、教练、运动专业人员及相关机构所付出的努力。政府会继续支持精英体育的发展,协助运动员在2020东京奥运会和未来其他国际大型运动会中争取佳绩,包括加强对运动员在训练、运动科学和运动医学等多方面的支援,以及积极研究提升香港体育学院的设施。

299. 我们将继续提供多元和现代化的康体设施和服务,提倡全民运动,并通过将运动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措施,培养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人,热爱体育运动的风气。政府正落实“启德体育园”计划,预计在今年年底批出合约,并期望在2022至2023年间完成工程,以提供世界级设施推动体育全面发展,吸引更多国际级体育项目及赛事来港。与此同时,我们会继续落实“体育及康乐设施五年计划”,增加和改善地区康体设施,推动全民运动。在过去两个立法年度,已有十个项目获立法会批准拨款,我们将陆续提交其他项目的拨款申请。

300. 政府已预留5亿元推行“体育盛事配对资助计划”,目的是鼓励更多社会人士和商界赞助大型体育活动。我们希望尽快得到立法会批准拨款,让计划可以在2019年展开。

安全城市

301. 香港近年治安情况保持平稳,去年整体罪案数字录得自1975年以来的新低。良好的治安环境不但令香港成为非常宜居的城市,更加强香港对海内外公司的吸引力。为确保香港维持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政府会继续保持警觉,密切监察罪案的最新趋势,采取预防及果断的执法措施,尤其严防恐怖主义活动。跨部门反恐专责组已于今年4月成立,在原有的反恐架构之上提供一个跨部门反恐平台,全面提升反恐情报和资讯的搜集、协调及分析,并推展反恐演练及公众应变教育的措施,加强香港整体的反恐部署。

(欧嘉乐摄)

(八)与青年同行

理念

302.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注14)”我认同青年人有不同才华,不同抱负,对现状有不同看法,因此除了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外,社会应更多理解青年人的感受和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可实现梦想的空间。我在去年的《施政报告》提出做好与青年“三业三政”的工作,即关注青年的学业、事业及置业,并鼓励青年议政、论政及参政。过去一年,政府在培育人才、提供创业空间和青年宿舍方面继续努力,并透过“青年委员自荐试行计划”和创新办,吸纳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的青年人。我在筹备这份《施政报告》期间与这两批青年人会面,聆听他们的意见,我感受到他们对公共事务充满热诚和承担,亦对不同政策提出精辟的观察和建议。

青年发展委员会

303. 由政务司司长主持的青年发展委员会已于今年4月成立,委员会订定了未来工作应先聚焦三个主要方向:

(1) 协助青年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业出路;

(2) 帮助青年发展事业和向上流动;以及

(3) 加强与青年人交流的渠道。

304. 政府会与委员会紧密合作,一同推动香港青年发展。财政司司长已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预留了10亿元支持委员会的工作。我们将率先拨出其中5亿元推出一系列与上述工作方向相关的新计划和措施,有关详情在下文阐述。

青年创新创业

305. 今天的青年人应比我们这一代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无须受制于“一试定终身”,也难以“一份工做到老”。政府加大力度支持青年双创,即创新及创业。于2016年成立的“青年发展基金”,下设“创业配对基金”,便是以资金配对形式与非政府机构合作,支持青年人创业,及为他们提供指导,同时让青年人从创业过程中累积宝贵经验。首轮申请共有约190名青年创业者获得拨款资助,现正开展其业务。因应运作经验以及市场最新发展,我们会检讨第二轮申请的资助条件,以进一步协助青年解决创业初期的资本需要。

306. 另一方面,我们亦致力为青年提供更多创业和发挥创意的空间。去年《施政报告》公布的“青年共享空间计划”获不少企业热心响应。至今,参与计划的物业业主合共提供超过十万平方呎的共享空间,当中大部分已投入服务并开放予不同行业的青年用家使用,特别是创科、创意产业和文化艺术,可受惠的青年超过1 000人。除以优惠租金出租工作及创作空间予青年人外,参与计划的业主和非政府机构均提供多元化和具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及支援服务。政府会继续以“民、官、商”三方协作的模式,积极联络有兴趣参加计划的业主和非政府机构。

307. 我们更期望香港青年能登高望远,发掘在香港以外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信会为有意创业的香港青年人带来契机。我们将与非政府机构合作推出试行计划,鼓励香港青年善用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汲取试行计划的经验,我们将邀请青年发展委员会研究推出新计划,并会向“青年发展基金”注资,资助香港非政府机构为在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更到位的创业支援及孵化服务,包括落户创业基地。

加强与青年交流

308. 本届政府十分重视与青年人的沟通。为更有效及有系统地推展与青年互动交流的有关工作,青年发展委员会已拟订一份青年参与计划大纲,作为日后推行青年外展活动的纲领。委员会将推出全港青年参与活动,透过定期探访、座谈等各种方式接触来自不同阶层和背景的青年人,并邀请青年人和相关持份者就特定青年发展议题作深入探讨。政府问责团队亦会积极参与其中。好像今年透过扶贫委员会辖下“友‧导向”计划推出的“与司局长同行”,让30多位获选的高中生于暑假期间担任政府3位司长及13位局长的“工作影子”一天,近距离体验司局长的工作和政府的运作模式。计划提供了一个让高层官员与青年人沟通及交流的直接渠道。有见于计划的踊跃反应及正面评价,政府将在来年扩大计划规模以涵盖更多高级官员,我亦会亲自参与其中,让学生也可“与特首同行”。

309. 另外,我会在明年下旬主持青年发展委员会首届高峰会,与社会各界共同检视委员会的工作成效,并直接听取青年人的意见。

青年议政论政

310. 为广纳贤能及鼓励青年议政论政,我去年率先推出了“青年委员自荐试行计划”,选定合共五个咨询委员会作为招募自荐青年委员的首批咨询组织。试行计划成功吸纳一群有志服务社会的青年人参与政府工作,由于反应正面,我们已将计划常规化,并扩展至更多委员会。日后,政府会每年进行两次招募,第一期的“青年委员自荐计划”已于今年6月接受申请,涵盖的委员会有十个,包括土地发展、运输、教育、环保、社会福利、体育及民政等多个政策范畴。申请期内共收到1 500多份合资格的申请。同时,政府亦邀请出席面试的申请人授权民政事务局把他们的资料存入中央资料库内,让有关政策局和部门在考虑辖下咨询及法定组织的成员人选时,可提取资料参考。中央资料库内的青年人数目于“试行计划”推出前(即去年10月)只有约940个,我们预计至10月相关数目将大幅增加至约2 770个,而青年成员(18至35岁)比例已从去年年底的7.8%上升至目前的9%,进展理想,上述的资料库将有助我们达致15%的目标。

311. 去年我们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招募了一批“20周年青年大使”,接受培训和参加在本港和海内外举办的庆祝活动,成效极佳。有见及此,青年发展委员会将推出“YDC青年大使计划”,为香港发掘并有系统地培育更多有承担及有服务社会热诚的青年人才。委员会将每年招募约100名青年加入计划,并为他们提供一系列多元化培训,包括安排国际交流及到境外知名的高等院校进行培训,以装备青年大使代表香港参与国际或大型活动,并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

拓阔视野

312. 我期盼青年人具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因此加强推行不同形式和主题的内地及海外实习和交流活动。现时,每年平均有超过70 000名香港青年参加政府举办、资助或协调的内地及海外交流和实习计划。

313. 除了与非政府机构合作,政府于今年上旬首次与16间紥根本港的大型企业合作,推出“企业内地及海外暑期实习计划”为超过230名青年学生提供在内地及海外国家的优质实习工作机会。基于先导计划的成功,我们会在来年扩展计划,提供到各地实习的机会。

314. 鉴于去年初次举办的“内地专题实习计划”成果显著,民政事务局于今年暑假再次与故宫博物院和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同时首度联同中国科学院和敦煌研究院,分别举办了四个专题青年实习计划,为香港青年提供具特色、有深度和非常难得的实习机会,让青年对相关学科和专业领域,以及对国家的发展加深认识。展望未来,我们已得到上述单位同意继续参与此计划,并会积极探讨其他可能。

315. 另外,特区政府的海外经贸办会继续推行为香港高等教育学生而设的“海外实习计划”(注15),并鼓励当地机构提供实习名额,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不同地方的工作文化及扩阔视野。

316. 工作假期计划一直深受本港青年人欢迎,目前该计划涵盖13个国家。透过该计划,至今已有88 000多名香港青年人到外地游历,增广见闻,同时亦有超过11 000名外地青年人到访香港。政府会继续与更多国家订立工作假期计划,及积极推广计划,让更多本地青年人有机会扩阔视野。

317. 我们亦会继续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合办“义工实习计划”,每年资助香港大学生前往联合国位于海外的单位参与义务实习工作。在2019年,我们将安排大学生前往哈萨克、老挝、乌兹别克、斯里兰卡、泰国及越南共六个国家进行义务实习,借此提升自身能力及增强对各地文化的了解,并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

青年宿舍

318. 政府会继续推行青年宿舍计划,满足部分在职青年拥有自己居住空间的愿望,并会与相关非政府机构保持密切联络。我们正逐步推展各个项目,合共可提供约3 000个宿位,而首个位于大埔的青年宿舍将于明年落成启用。

(九)结语:燃点希望

319. 这份长达近六万字的《施政报告》立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结合了本届政府自去年7月1日就任以来的努力不懈,并盛载着我带领香港前行的决心。千言万语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香港燃点希望。

320. 我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说:“希望是一个社会向前的动力,而信心就是希望的基础。”在担任行政长官这一年多来,我出访接近30次,到北京拜访了18个中央部委和与19个省、市、自治区领导会面,接待了超过40位访港的国际组织和高层官员,并出席了无数的商界、学术界和专业界别的聚会。我小心聆听、细心观察,得出的结论是香港的固有优势有增无减、香港人依然优秀、香港的拼搏精神亦无消失,香港仍然深受重视,并引来不少羡慕眼光。

321. 我相信我和特区政府有能力建设好香港;我相信香港各界会用好自身优势,抓紧“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开拓经济的新增长点;我相信国家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不仅助香港抵御风浪,亦不断为香港发展提供新动力。凭借这“三个相信”,我们一定会看到希望。

322. 就让我们一起坚定前行,为香港燃点希望!

(梁鹏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