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机满载“站站停”累上学迟到 启发中四生设计满载不停站系统

撰文: 李家伟
出版:更新:

相信不少人均有等候升降机经验,又或作为乘搭升降机的其中一员;但若赶时间时、升降机满载后,又“站站停”,甚至开门后,该楼层其实已无人等候,的确会令人感到不满;有中四女生,将这种悲愤化成发明力量,设计出“醒”降机系统,满客后,升降机不再“站站停”,学生冀能将能助人的设计回馈社会大众;设计更获得2018香港学生科技大赛(初中组)中夺得发明品冠军奖项。

曾柔(后排中)提到,受升降机满人启发,因而诞生出设计念头。(李家伟摄)

顺德联谊总会翁祐中学有两个学生团队的发明品分别获奖,而其中一个是“醒”降机系统。系统利用“FLIR Lepton 热成像模组”,透过安装在天花的感应器,计算升降机内的温度分布情况,判断升降机是否满载,而当升降机满载时就不会再停其他楼层。

同时,系统亦加设红外线动态感应器,当升降机外没有人等候,即按钮等候升降机者已不再等候、离开后,升降机亦不会停留该楼层,从而减少所有使用者的等候时间及升降机耗电。

团队凭上述的发明,在2018香港学生科技大赛(初中组)中夺得发明品冠军奖项。

“醒”降机透过感应器收集数据,并计算升降机内的温度,从而得出升降机是否满人。(李家伟摄)

受中学因满载迟到启发创作概念

现时就读中四修读理科、团队成员之一的曾柔表示,在初中时受所住大厦升降机经常满载困扰,在上班上学的尖峰时间往往难以挤入升降机,最后更因此经常迟到,因而启发出升降机“满人飞站”的概念。

由开发程式到制作出成品,共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曾柔指虽然自己正修读资讯科技科(ICT),但在编写程式时仍会遇上难题,如要自学尚未学习的程式语言等。虽然现时展出的只是模型,但原来团队已曾经在学校的升降机试行系统。现时整套系统的成本仅为约二千元,曾柔指,已透过多次的尝试不断进行程式除错(Debug)的工作,希望可以继续改良系统,令系统能应用在日常生活,真正让市民受惠。

有学生发明出水中发热救生衣

而同样来自翁祐中学的另一团队,就发明了名为“紧急救生一小时”的救生衣。同样就读中四理科班的叶宝莹指,创作的意念来自中二时阅读的一则新闻,当时有难民以小船前往欧洲时发生意外,而船上的大部分人其实是因失温而死。其后在资料中又发现,原来八成的海难遇难者都是因失温而死,因而希望发明可在水中发热的救生衣,延长海难者的生存时间。

受多数海难者因低温而死的情况启发,翁祐中学的团队研发出去种循环自热的救生衣。(李家伟摄)
救生衣设多层,但因手工制造,叶宝莹认为未及精致,希望日后可以3D打印技术改善设计。(李家伟摄)

冀以三层救生衣延长海难者生存时间

团队发明的救生衣有三层,第一层为浮料,第二层为市面常见的铁片暖包,第三层为固态钙及硼酸分装的放热包。叶宝莹解释,使用者在水中可以透过折断铁片令暖包放热,在暖包放热完成后就可以打开钙及硼酸的放热包,令暖包的化学物溶解再次放热,达到循环放热的功用,令整件救生衣可在长达一小时内维持40度的温度。

叶宝莹指出,现时的发明品因都是手工制成,两个放热包的设计未如理想,希望日后可透过3D打印的方法或寻找更合适的放热反应,令成品更精致。

同场亦有将手动轮椅转为电动轮椅的装置设计。(李家伟摄)

同场亦有佛教黄允畋中学的学生团队,团队发明了“iWheel轮椅动力装置”,装置可安装于手动轮椅的底部,令轮椅变成电动轮椅。团队冀成品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长者,令他们出入更加方便。

学生展品将于下月创新科技署嘉年华展出

创新科技署由下月3日开始在科学园举办“创新科技嘉年华2018”,而以上的学生产品亦将在嘉年华中展出。而市民如果要一睹实物风采,可在下月3日至11日到场参观,并体验香港创新及科技的最新发展。

多款学生作品将于下月的创新科技嘉年华中展出。(李家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