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对精神分裂症多误解 康复者亦曾因自行减药而复发

撰文: 黄咏榆
出版:更新:

早前有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组织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公众及患者误以为精神分裂症由心理或性格问题引起。除此之外,部分受访者亦误以为心理治疗或行为治疗能取代服药。有精神分裂症康复者坦言,自己在患病初期同样有上述误解,更曾因自行减药,令病情复发。

有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公众及患者误以为精神分裂症由心理或性格问题引起。(黄咏榆摄)

亲友误以为精神分裂症由性格问题引致

精神分裂症康复者王耀强今年61岁,病龄38年,过去曾因两次减药而复发。王忆述,于1980年确诊时,周遭亲友皆指因他性格执著、钻牛角尖,“呀强睇得唔开!”亲友甚至著他不要吃药,认为服药令人记忆力下降,鼓励他多参加活动、出街,指性格开朗便能改善病情。王指,在患病初期同样有同样误解,后期才知道精神分裂症是脑部疾病,而非由心理、性格问题引致。

香港心理社会康复协会主席、精神科专科医生王明烁指,心理或行为治疗可作辅助,但绝不能代替药物治疗。(黄咏榆摄)
王耀强指,减药后“开始幻想有人跟踪自己,有把声叫我跳落嚟,怀疑人哋有阴谋。”(黄咏榆摄)

因工作压力减药 反令病情复发

王又指,2010年受当时女朋友影响而转工,“由办公室助理转做售货员,希望赚多啲钱。”但工作压力大,服药又影响到记忆力,他萌生了减药的念头。王直言,减药后人的确较“醒目”,“但开始幻想有人跟踪自己,有把声叫我跳落嚟,怀疑人哋有阴谋。”有天晚上终发现“唔对路”,在家人陪同下到医院求助,接受治疗、重新服药,才能康复,目前仍需靠药物控制病情。

坊间误解针剂为“懵仔针”

香港心理社会康复协会主席、精神科专科医生王明烁指,心理或行为治疗可作辅助,运动也有助患者保持心境开朗,但绝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团体指出,坊间误以为“打针一定系懵仔针”,强调使用针剂不代表患者的病情比过去或使用口服药物者更严重,针剂与口服药可以是同样成分。团体建议,政府应增拨资源,让患者可转用第二代长效针剂治疗,避免患者因忘记或拒绝服药,而增加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