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逝世】任中大校长遭学生示威质疑 尊重表达意见自由拒处分

撰文: 文雪萍
出版:更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今日(23日)离世,享年84岁。他除在学术级层面取得非凡成就外,亦于1987年至1996年期间出任中大校长,为教育作出贡献。高锟近10年的校长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他曾于1993年接受委任为港事顾问引发轩然大波,被学生质疑他代表中大,不适合担任此职,要求他公开交代,学生会更多次于公开会示威,抗议他出任港事顾问。身为“光纤之父”却多次遭学生抗议和羞辱,当年被问到校方会否处分示威的同学,他却语气平静的回答:“处分?我为什么要处分他们?他们有表达意见的自由。”他在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于翌年将所获得的18个奖状、奖牌,包括物理学奖,赠送给中大。

+32
1987至1996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希望带领中大发展为“世界的本地大学”。(“中大五十•人”高锟片段截图)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今日(23日)下午在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离世,终年84岁。他于1953年赴英留学,并于1970年重回香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主任,辗转于1987年至1996期间担任第三任中大校长,其后退休、在香港及美国两地居住。

1993年接受委任为港事顾问引发轩然大波

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周保松曾于以“真正的教者——侧记高锟校长”为题,忆述与高锟相处的回忆。文中提及,高锟于1993年接受中国政府委任为港事顾问,违背他于一年前对同学说过的“政治中立”,引发轩然大波,遭学生质疑高锟身为校长、代表中大,不适合担任此职,并要求他公开交代事件。

高锟当晚回应说以个人身份接受此职,强调不会对中大造成任何影响。然而,事情发展得很快,当天在范克廉楼已出现大字报潮,傍晚电视新闻也以头条报道此事。学生会随后于1993年3月30日在烽火台举办论坛,高锟没有出现,但却发了一封给学生会,称他会利用港事顾问一职就“学术自由及促进本港与国际学术界联系”,向中国政府反映意见。

时任中大校董会主席郑海泉(右)博士代表中大致送电子相架予高锟教授伉俪。(中大图片)

学生会带著标语示威 高锟:“在香港,学生完全有权和有自由这样做。”

学生会翌日(1993年3月31日)举办第二场论坛,当时有逾千名师生及媒体等待他,学生排著长队等著发问,面对著发问者的冷嘲热讽,高锟也不以为忤,有时甚至不忍的笑起来。他于论坛里坦言不熟悉政治,亦对政治没兴趣,但如果拒绝接受委任,认为会引起对方“猜疑”及“弊多于利”。

同年4月1日高锟和其他港事顾问上北京接受委任,学生会再次带著标语到机场示威。他回来后接受学生报访问时说,学生会抗议对他没有作出任何人身攻击:“在香港,学生完全有权和有自由这样做。”

高锟是中大第三任校长,任内因接受中央委任担任港事顾问,遇到学生激烈示威,但他坚持不处分涉事学生, 一句“他们都有表达意见的自由”,流传至今。(“中大五十•人”高锟片段截图)

被外界称为“从来不骂学生”的中大校长

在1993年11月13日的中大开放日,百万大道会场坐满了嘉宾,高锟被邀到台上致辞,惟当时突然有逾10名学生从两边冲出来,手持标语高叫反对开放日的口号。他一人站在台上,手里拿著讲稿,欲言又止只能站在台上苦笑。

然而,有学生抢过台上的麦克风,还有学生走到典礼正前方,用一条长布横额将中大校徽遮起来,上书“两天虚假景象,掩饰中大衰相”,整件事件扰攘逾10分钟后,相关同学被保安请离台,高锟才有机会演说开幕词。

典礼结束后,高锟打算离开,大批记者随即上前把他围著追问,当时为学生报记者的周保松高声问:“校方会不会处分示威的同学?”高锟却语气平静的回答:“处分?我为什么要处分他们?他们有表达意见的自由。”

高锟于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赢得“光纤之父”的美誉。(中大传讯及公共关系处)

周保松说,得悉当时学校管理层对此十分震怒,认为绝对不能纵容学生,而大学亦收到不少校友来信来电,强烈要求惩戒学生,惟在两个月后甚么都没有发生。他指,在事件发生的两年后,从同事口中知道当年校方曾为此特别开会,会中有三人不主张处分学生,高锟为其中一人。

高锟在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于2010年将所获得的18个奖状、奖牌,包括物理学奖,赠送给中大。校方曾举办高锟成就展,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亦有出席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