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韩籍历史学家获教学奖:学生谈港独是好机会说历史再讨论 

撰文: 李慧妍
出版:更新:

港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选修的学生始终较少;然而近日举行的大学开学礼,却接连有学生主动谈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港独”议题。
正当特首林郑月娥亦开腔谴责学生会“散播不实及违反《基本法》的荒谬言论”,获教资会颁发杰出教学奖、来自韩国的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姜钟赫则表示,学生愿意探讨“港独”正正是一个好机会教导历史,事件反映多了学生对殖民地时期历史感兴趣,课堂可自由讨论“港独”,再配合老师讲解,然后以中外历史资料等带领学生作判断;他甚至将利用是次教学奖奖金,在中学课程结合STEM元素,为中学中史科老师提供专业培训。

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姜钟赫表示学生可讨论港独,并指本港学生“好识”考试,但缺乏批判思维及解难能力。(李慧妍摄)

港生对历史兴趣不大,惟来自韩国的教大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姜钟赫,却自小受父亲研究历史文化影响,令他对中国历史产生兴趣。

获得新晋教学人员奖的他,于2013年起于教大任教历史课程,编订逾十个历史科目,及运用“四RE”教学方法,包括reconstruct(重现)、reread(重读)、reflect(反思)及research(研究)。

本港以考试为目的 令学生对历史科不感兴趣

他坦言,历史议题在香港属热门话题,然而有趣地,本港学生在中学期间均以背诵、考试为目的学习历史,导致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

让学生自订港实地考察路线 提高对历史兴趣

为提高学生兴趣,他以历史影片教学,并让学生自订实地考察路线,到中环、深水埗等地了解本土历史及文化。他又指,课堂上学生可自由提出讨论的议题,包括港独,认为双方在尊重、理性之下讨论,大学毋须避谈。他续指,多了学生对殖民地时期历史感兴趣,然后他可教导学生从中外研究资料等,扩阔知识面。

教师要保持开放态度 面对挑战亦要开放讨论

透过学生兴趣教学,是不少老师的不二法门。至于历史科又是否一样?他以内地生为例指出,内地会封锁敏感的政治、历史议题,连课程上教授甚么知识亦会作选择,惟不少内地学生对敏感性的历史感兴趣,于是在香港升学时,喜欢先到图书馆寻找六四事件的资料,亦有女学生因家中长辈的过往经历,引致详细研究文化大革命,“作为教师最重要保持开放态度,即使有学生会在课堂上挑战(challenge)我的看法,但大家都会开放讨论,去理解大家的看法。而且认识同一历史事件,也要从不同国家的文献多方面了解。”

以奖金为中学教师作专业培训

他计划利用教学奖的奖金,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结合以STEM(即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为主的活动,透过收集中学数据以发展课程,为中学中国历史科教师举办专业发展培训,并邀请中学教师在历史课试学习计划,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

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师陈钧杰表示,会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的事务,如制作豆腐花、圣诞树等,从中了解化学元素等。(李慧妍摄)

“火博士”陈钧杰​同获新晋教学人员组别奖项

曾在电视节目大玩火焰实验而得名“火博士”的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师陈钧杰,亦同获新晋教学人员组别奖项。他于2014年执教鞭,将示范、实验、动画短片和体验式学习互相结合,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掘研究项目,如早前有学生关注假鸡蛋事件,便建议动手做一次假蛋,了解当中化学成分及特征。他指,会利用奖金为理学院的本科生,开设体验式学习课程“探究科学根据”,及发展跨学科网上公开课程。

而获得一般组别奖项的理工大学领袖与个人发展团队,透过体验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必须的个人及社交能力。讲座教授及协理副校长(本科生课程)石丹理表示,时下年轻人多以自我为中心, 但同理心则有所下降,需要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及社会责任。

理大领袖与个人发展团队,由石丹理教授(右三)领导,成员包括助理教授(研究)林立(右一)、助理教授马汶诗(右二)、专任导师卓丽茵(左一)及助理教授于璐(左二)。(李慧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