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菌】微细伤口足够入侵身体 24小时内毒素或蔓延全身
食肉菌感染个案时有听闻,惟未必每宗个案均能及时发现病因,最终延误治疗的时机。有医生指出,人类若感染食肉菌,毒素有可能在24小时内扩散,患者需在发现病征如发烧、伤口疼痛程度与伤口大小不成比例时,尽快求医及确诊,患者或有需要切除伤口或伤肢保命,一旦错过了治疗时机,食肉菌有机会引致败血病或多重器官衰竭,情况很难逆转。
食肉菌感染即坏死性筋膜炎,可由多于一种细菌引致,其中甲类链球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细菌一般通过皮肤上的伤口进入体内。卫生防护中心网页显示,患者的病征包括肢体疼痛、发热或发冷、疲倦、呕吐等,受感染的皮肤会发热、红肿,患处可能有溃疡、水泡或黑点。
食肉菌感染可由多种细菌引起
坏死性筋膜炎(又称“食肉菌感染”)可由多于一种细菌引致,包括甲类链球菌、创伤弧菌、雷伯氏杆菌属、梭菌属、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和嗜水气单胞菌。
由2013年至今,本港共录得82宗由创伤弧菌引起的食肉菌感染个案,其中20人死亡,死亡率约24%,每年平均有十多宗个案。
陈女士的44岁丈夫2016年入住仁济医院前,手指及腹部分别有伤口,入院4小时内离世,验尸报告证实该两处伤口分别验出金黄葡萄球菌及甲类链球菌。
陈女士透露,丈夫入院前一天开始发烧,翌日手指伤口发黑,惟多次要求护士清创伤口均未获处理,她质疑医护人员未有及时处理丈夫的伤口,未有提供适当治疗,令丈夫失救致死。
医生:染恶菌后24小时毒素可扩散 翌日才求医死亡率会增加
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教授孔繁毅指,患者在入院后短时间内离世,送院时其中一处伤口发黑,显示细菌在病人体内已发酵了一段时间,有机会已蔓延至全身,若在感染的后期再做伤口处理可谓“一啲用都无、无弯转”。一般而言,医护人员会跟病人家属解释并商讨病人情况。此外,病人被验出有两种食肉细菌,死亡风险亦有所增加。
孔繁毅续解释,人体感染食肉菌后,细菌毒素可于24小时内在体内极速扩散,要保住性命,求诊速度尤其重要。他提到,食肉菌感染的特征是,伤口或许很小,但带来的疼痛与伤口大小会不成正比,病人亦会发高烧,若发现这些病征应尽快于几个小时内求医。
要确诊感染食肉菌,孔繁毅称需抽血及种菌测试,亦有可能要由骨科医生抽组织化验,以及安排病人做磁力共振检查,确诊后视乎情况,尽快切除伤口或伤肢保命,而且必须送病人入住深切治疗部留医,以免演变成败血病,或者多重器官衰竭,最终不治。
学者:伤口倘发黑 相信“见唔到嘅嘢有更多”
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副教授高一村表示,以往个案显示,不少患者都是在有伤口时接触过海产或海水,令细菌随伤口入侵,而铁及其他金属等物料亦有需要注意,因为较“污糟”的地方存在较多细菌。
高一村续指,有些伤口例如被鱼钩钩到的伤口,表面面积虽然很小,但有一定深度,即使为伤口消毒都只能消除表层细菌,他坦言若见到伤口发黑,相信“见唔到嘅嘢有更多”,患者一有怀疑应立即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