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Awards】用文字替纹身说故事 纹身从来不只是图案

撰文: 韦景全
出版:更新:

《香港01》个性化频道《第二身》,是极少数以纹身为主题的大型公开平台,锐意突破固有社会对纹身的负面形象,为其重新定位。《第二身》创立以来透过深度人访分享纹身理念,以至跟纹身展合办活动,得到公众与业界的认可。这次更在年度传媒大型颁奖礼Spark Awards 2018中横扫七个奖项,成就非凡。

《第二身》横扫Spark Awards 2018的7大奖项包括:1. Best Online Community Platform 金奖2. Best Retention Strategy 金奖3. Best Launch/Relaunch 银奖4. Best Function Activation 银奖5. Best Social Media Event 银奖6. Best Custom Event 银奖7. Best Partnership Strategy 铜奖

这次我们便访问了《第二身》的内容策略员何国龙,由第二身的创作理念谈到如何在业界中实践,才有今天的好成绩。

摄影:Jeff Cheng

01:当初如何构思第二身这个频道?

何:这个故事要从我们的工作开始说起。我们起初是一个专门开立频道的团队,而《第二身》正是我们的第一条频道。频道的概念与一个Facebook Page或Instagram Account不同,是要立体地营运、呈现一些特定的内容,除了每日争取浏览量、赞好,还要与受众建立关系,提升粘合度,却不限于网上。

那为何我们会选纹身呢?全因我们团队四人都喜欢,而且觉得有这个需要。自己本身都有纹身,还记得好几年前首次去纹身,才知道纹身有不同的风格、传统,可以很截然不同。好的纹身师更像一个设计师,要事先与顾客沟通,了解其概念、意义,再画草图,过程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沟通,全因纹身是有意义、而且影响一辈子的事。

身边也遇过不少朋友,当初因为未完全了解这回事就去纹身,虽然不至后悔,但可以更好。然而这些事都是在接触纹身一段时间后才明白,老实说,在纹身之前都有做过些准备,但在网上都难以找到有系统的资讯,就萌生出一个念头:大众是否需要一个关于纹身的平台?

做传媒令我们了解到一些事,例如是不同受众的需要,以及更重要的是,“我们”只是这个社会上的5%人(小众)。所以很多我们以为正常不过的事,其实在大众的眼中并非如此。以纹身为例,我们身边的人都很接受,甚至会主动去了解。但我们的家人?牛头角顺嫂又明不明白?纹身对我们而言是文化、是艺术,但也很容易被人误解,这是每个亲身接触纹身的人都会感受到的,虽然不一定是负面。所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去扭转大众对纹身的既定印象。

01:作为首个纹身媒体平台,你们如何运用媒体优势推广纹身?

何:关于“纹身”:

首先,我们解构纹身是怎样的一回事。纹身是文化、是艺术,但它绝不能光以文字去表达,因为它的本质是图像。纹上身之前是设计图,纹上之后更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以身体为画布,每一笔都是功力,每一针都具意义,纹身师与纹身者的沟通,是精神上的意义,落针之后,是与身体的沟通。

所以我们起初的故事,都会深入每一个步骤以求了解每一个细节,因为我们每写一只字都可能影响著人们怎样看纹身。在影像上,我们每次都会与摄影师沟通良久,最后甚至连摄影师也忍不住一起去研究纹身的摄影方法,例如怎样才能真实地呈现纹身的形态、窥看纹身师的工作等。如何尽最大能力去呈现一件事,是媒体平台的责任。

关于“媒体”:

今天的世界,大家都说是“新媒体”的时代,但“新媒体”是怎样去理解?其实媒体没有分新与旧,只有最适合的。正如去年的电影《广告牌杀人事件》,故事中一个八十年代的广告牌、人们的口耳相传,其影响力竟比网上世界运行得更深更远。

New Media是介乎于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不要受限于某一媒介,如文字。这与纹身的特性有一定相似性。想表达、纪录不同的意义,可以选择不同而适合的纹身风格。呈现纹身亦然,媒体拥有的是话语的主导权,我们做纹身平台没有枷锁,因为香港未有前人,我们可以将最好的东西带到人们眼前。

我们开立一些栏目,例如介绍纹身器具的“刺青具”、说纹身风格历史的“纹身风”、介绍纹身师的“针笔云”等,每一个栏目都不限媒介。同样是介绍纹身师,如果这位纹身师擅长设计概念的,我们会呈现其设计图;如果是擅于说故事的,我们会做对谈;了解过其人生态度,会用其座右铭贯穿影片的叙事及拍摄手法。

此外,刚才说到我们要扭转大众对纹身的既定印象,如果人们觉得纹身的Keyword是即兴、后悔、坏孩子,我们就要将纹身以文化、历史、艺术的角度去提升价值。呈现纹身的不同面向、诉说纹身与香港上世纪的历史关系、了解纹身背后的意义,由纹身者、纹身师亲身去说故事。

01:纹身爱好者喜爱的风格各有不同,你们如何能吸引到不同的纹身爱好者,令他们汇聚在同一平台?

何:“有种文化叫纹身”

的确,身边有人说过不喜欢纹身这一种Art Form,但至少认同纹身是一种Art Form。纹身是艺术、也是一种文化。这十年来不断提及“文化交融”,因为所谓的小众文化要在香港独自生存、可持续发展很难,但聚少成多就是一股力量。

纹身与很多不同的文化有关系,例如Biker、Rockabilly、BarBer Shop等,而且喜欢音乐、艺术的人们也不抗拒纹身文化。纹身也可以美化身体,何不与时装文化连结?第二身是一个平台,也就是一个器皿,可以容纳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我们将之连结在一起,就好像在一间酒吧聚集著一班人,谈得来的就做个朋友,即使是没有交杂,但互相欣赏便好。

01:甚么促使第二身与纹身展合作?

何:其实我们能够了解关于纹身的种种,全靠我们第二身的顾问——Gabe Shum师傅。每一次有问题不明白,我们都会找Gabe,他也不厌其烦的一一为我们解答。我们能够聚在一起因为大家想推广纹身文化的理念很相似,当然Gabe师傅的坚持比起我们来得更深更重。

在结识Gabe之时,我们便知道他举办的纹身展,这几年来的经过、困难与成就。除了理念,我们的目标都是将第二身、纹身展扩展得更大更远,让更多的受众知道,就是这份简单直接的心情让我们合作。

01:第二身如何利用自身与纹身展达到良好的社交媒体管理,制造更强的协同效应及宣传效果?

何: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了解“第二身”及“纹身展”双方的优势是甚么。香港中国国际纹身展属几个全球最大的纹身展之一,拥有庞大的业界脉络。而第二身作为媒体平台,拥有策划、编辑、制作内容的能力。所谓的双赢,是达到各自的目标,其实都是想令更多的人知道,同时深化纹身文化。

在配套上,我们可以开拓多一条售票渠道;在网上的世界,可以透过营运纹身展的社交媒体,把讯息传播更广。纹身展好比一个世界级图书馆,而Gabe本人也是一个知识库,我们为Gabe做直播讲解纹身历史,把参展的纹身师资料深化,以说故事的形式表现,同时亦是一个文本纪录。第二身拥有的还有动员力,在形式和内容上配合,做节目、制作影片、文章、宣传,而纹身展可以专注于展场上的统筹、管理,让展览质素提升,双方各司其职。

01:成功建立频道形象后,第二身将来有甚么发展策略/项目?

何:第二身起初的策略是以适合的形式,将纹身的种种呈现予受众,提升大众对纹身的了解。虽然我们走的是文化交融的路,起初针对性地扩展我们的受众,走到这个阶段难免感到压力。于是我们又尝试将内容的趣味提升,更大众化和生活化地与纹身产生连结,也得到一定成效。

接著我们认为现阶段第二身步向成熟而可以做一些人们感到新鲜的项目,例如内容节目化、出品产品、微电影也是我们想做的事,希望接下来可以与不同的单位合作举办活动,甚至是引入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功能,让大家可以分享关于纹身的知识、照片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