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选举】新选区必有利建制? 一文看清各派新区选举成绩

撰文: 林炳坤
出版:更新:

区议会明年举行换届选举,政府公布最新划界建议,全港除将有128个选区需重新划界外,亦将新增21个民选议席,包括22个新增选区及将离岛区原有两席并为1席。

过往曾有说法认为新增选区往往因应新屋邨或大型屋苑入伙、以至新增人口而设,因而或会对擅长地区工作的建制阵营日后在选举中有利。(资料图片)
《香港01》分析于15年新增的19个小选区,于当年区议会选举、及后16和18年立法会换届选举和补选的投票结果,验证新增选区对非建制抑或建制阵营有利。(资料图片)
15年选区划界后,19个新增选区有12个均由建制候选人胜出,胜率高逾6成,相反非建制派仅获4席。
不过有7个当年由建制派赢出区选的选区,在16年立法会选举则反由非建制候选人得票逾半。
然而当中分属九西的佐敦北、尖东及京士柏和新东的云城,今年补选则有不同结果,九西两区由建制得票逾半;非建制派则力保云城优势。
19区中有12区均经历3次选举,以建制及非建制阵营候选人在该区总得票计算,南昌东、荔枝角中、军宝及乌溪沙则属非建制阵营具优势的选区,非建制派在3次选举中均得票最多。
但在启德北及启德南两区,则可见建制整体得票在3次选举中均有明显优势。
另外秀茂坪中、元龙和屏山北则于15年区选和16年立法会选举中,均由建制派胜出。
整体而言,2015年19个新增选区中,建制派在当年区选优势明显,但非建制派在随后两次立法会选举大致均能反胜,某程度反映区选对擅长地区工作的建制派有利,立会选举则仍以立场为先。
另外,《香港01》亦尝试分析部分2011年后才入伙的新公共屋邨的选情。以13年入伙的启晴、德朗二邨(上述启德南及北)为例,显对建制有利。
另一方面在新界东则有所不同:在乙明选区,2015年多达1.1万户的水泉澳邨陆续入伙。非建制派的优势虽有所递减,但最近补选中仍以些微差距占优。
另一沙田选区大水坑于过去几次选举亦属非建制阵营的票仓,2011年区内有新屋邨欣安邨入伙。
至于在将军澳区,2014年陆续入伙的新屋邨怡明邨所在的宝怡选区,比例上亦为非建制派得票一向占优的区,惟得票率续年下跌,今年补选非建制得票跌至仅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