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疗法】研制“三伏贴”过程大公开 记者亲身试

撰文: 蓝善婷
出版:更新:

今天是中医天灸疗法的“初伏”时间。“三伏贴”是天灸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三伏贴”如何制成?《香港01》记者找中医师示范制作过程,并体验天灸“初伏”。

菩提堂中医诊所注册中医师余健楚指,特殊的温热中药配方,敷贴在相应的穴位,能激发经络,调节血气。“目的是可以达到未病先防、有病又可以增强疗效的功用。”敷贴这中药,亦可同时把在夏天累积在身体的“伏邪”,例如寒湿之气,排出体外,亦即是“冬病夏治”。这个方法称为“天灸疗法”,他指出,若在指定日子进行天灸疗法,令疗效大大增强。

“三伏贴”的主要成份有炮附子、细辛、麻黄、肉桂、白芥子、延胡索、甘遂、丁香和生姜汁。

“三伏贴”是常见的一种方法。“三伏贴”上有一粒圆形啡色药饼,闻起来有浓烈的姜味。余医师指,“三伏贴”的主要成份有炮附子、细辛、麻黄、肉桂、白芥子、延胡索、甘遂、丁香和生姜汁,他更亲身示范制作过程。首先将生姜切粒,用搅拌机打成蓉后,将姜汁过滤出。姜汁续少加入天灸药粉内,搅拌混合成泥。用手搓成直径约1厘米的球状,放在医疗胶布上即成。

“三伏贴”一般敷贴的时间约两小时,当皮肤微微发热或感觉到有少许赤痛即可撕去。天灸疗法一般连续做三年,可以巩固疗效。余医师表示,最重要的是敷贴“三伏贴”期间,一定要静下来、放松下来,戒吃生冷食物和冻饮,避免直接吹冷气,多休息。

“三伏贴”一般敷贴的时间约两小时,一般连续做三年,可以巩固疗效。

根据余医师的示范,“三伏贴”的制作方法相当简单,但当中的份量,及要敷贴在相应的穴位上,则需要中医师专业判断。记者在访问当日,虽然并不是初伏天,但在当天下午三时许敷贴了“三伏贴”在颈后的大椎穴及两个肺俞穴,经过两个小时的敷贴,期间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但之后撕去敷贴,到傍晚期间,竟渐渐感到身体暖和,记者本身怕冻,但当晚在冷气房间,亦没有特别怕冻感觉。

不过,中医师强调,“三伏贴”的治疗方式和效果因个人体质而异。不同人可能需要敷贴的位置及时间亦有差异,所以进行疗程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