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佣斋戒吃素惹雇主误会“不服从” 机构办活动助主仆解心结
外佣离乡别井来港工作殊不容易,6年前只身来港的泰佣阿兰不谙粤语,惟前雇主维持日常较快语速,以致沟通出现误会经常被责骂;工作完,在客厅站著看电视亦被指“偷懒”;主仆二人共处一室并不好受。阿兰近年遇上另一雇主,二人花时间磨合,更情同姐妹不但闲话家主、同看电视节目,更情同姐妹。随著本港人口老化,聘请外佣照顾长者家庭会越来越多,有社工指,除语言不通外,主仆间的磨擦亦来自文化差异,如部份印佣在斋戒日要吃素等,“系咪想食肉都唔肯煮?”;有机构在8年前推出耆佣活动,协调相处间的磨擦,而两人于小组互动片段亦可作“打底”:“佢哋有争执时谂返起以前嘅快乐片段,有助预防家庭暴力事件。”
文化差异成主仆间的“导火线”
近年许多护老者聘请外佣来照顾长者日常起居。路德会社会服务处长者中心在8年前推出“护爱乐融佣”的耆佣活动,以小组形式和社区教育活动作介入,让家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等,改善耆佣间的沟通问题。
路德会富欣花园长者中心副主任麦玉谕说,主仆相处问题大多来自文化差异,又举例指部份印佣因宗教信仰不能烹调猪肉,或当天为斋戒日她们不能吃肉类、只能煮素菜,而长者却误解外佣为“不服从”:“系咪想食肉都唔肯煮?”
麦续称,此外双方期望落差亦成主仆间的“导火线”,在雇主角度聘请外佣期望能全天候照顾长者需要;外佣则认为工作毋需感情投入或以家人角色照顾长者,导致两者相处时出现磨擦。机构则从中协调,如以小组活动增加耆佣的合作机会,让其互相了解。
语言不通成障碍 主仆沟通屡碰壁
只身来港工作6年的泰佣阿兰娓娓道来,曾于家乡接受广东话训练,惟懂得的中文词汇有限、其粤语程度只能应付日常沟通。离乡别井来到港工作,不仅须花时间适应新环境,语言不通更使她处处碰壁,生活绝不轻易。
站在客厅多电视被误以为“偷懒”
阿兰又指,自己性格较内向,亦担心说错话,故与前雇主鲜有沟通,仅得工作上的交流;而前雇主的语速太快,她亦经常误会对方的意思,工作出错后迎来连声责骂。曾有一次,晚上办妥家务后,在客厅站著看电视,雇主却误会她在“偷懒”,更呼喝阿兰继续清洁地方,使阿兰感到万般无奈:“唔开心,但都要忍。”
幸遇现任雇主抹去过往阴霾:与婆婆情同姊妹
阿兰在完成上份的工作合约后,在3年前经中介公司配对遇到现任雇主87岁的金绍;婆婆待她亲切友善,从饮食至日常生活习惯都与阿兰清楚交代,每晚更一同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节目,期间婆婆会教她中文、两人闲话家常,她笑说:“最钟意同婆婆睇动物节目!”阿兰亦忆述,过往曾生病感头痛,雇主对她关怀备至多次叮嘱自己准时服药。
有次主仆两人于小组活动为彼此绘画人像,阿兰画了一位涂有口红及蓝色眼影的妙龄少女。她解释说,在画人像时长时间注视婆婆,突然认出她曾演出港产电影《精装追女仔》,又笑言:“𠮶时觉得企喺张曼玉旁边个女仔好靓,但矮咗少少,所以记得!”
两人在活动不时剖白心底话,阿兰在心意卡写上:“婆婆好人,好聪明,我做咩嘢婆婆都唔会发脾气”,而婆婆则写上:“我们相处很满意,(与阿兰)做姊妹”。
麦玉谕说,外佣于活动中不仅学习到照顾长者的小技巧,如均衡营养等,期间两人互动的快乐片段亦可作“打底”,改善双方的沟通问题,有助减少家庭暴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