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学士检讨】学者倡转型职业导向 向大湾区输出人才
副学士课程推出18年一直面对“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政府多次尝试调整定位都无法解决,遑论由此而衍生的学债及院校质素等问题。延滞多年,现届特首林郑月娥去年终成立小组检讨自资专上教育发展,重新检视自资院校角色、副学士作用等,预计今年中提出建议并展开公众咨询。
教育关乎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究竟副学士应何去何从?学界普遍认为应针对实用元素不足的弱点,加强课程专业实用内容,同时自资院校应研究配合国家发展大湾区的战略,推出专业课程,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副学士系列三之二)
教协会长冯伟华拥有近30年专上教育经验,多年来一直任教社工副学位课程,他认为问题根源在于当初政策定位有问题。他指出,副学士作为一种独立资历,是将升学和职业训练两项互相排斥的元素放在一起,结果造成“两头不到岸”的情况。
相反,高级文凭以职业训练为定位,但毕业后亦可继续升学,反而“两条路都通”。既然如此,两种资历在未来是否仍有并存的需要?
事实上,政府早已察觉这个问题,于2006年《专上教育界别检讨》第一阶段报告中,已提出讨论如何区分副学士和高级文凭。两年后,第二阶段报告更明确指出两种学位同时存在令公众及雇主有所混淆,亦“有人怀疑副学士作为协助学生就业的结业资历的价值”。
当局曾讨论是否将所有副学士课程统一为新的名称,又或是以高级文凭全面取代副学士,最终因变动十分困难,决定两者并存,改以更新“通用指标”作区分。
副学士通用指标宗旨 去年2月删走任管理层目标
通用指标是资历架构的一部分,厘定学生完成不同学历后所应达致的成效标准。2009年副学士课程通用指标的课程宗旨部分,提及要培养学生一般技能及专门知识,“让毕业生可担任辅助专业工作,或升读大学及专业进修,或受聘担任基层行政及管理职位”。
至于高级文凭则是培养学生掌握有关行业独特的知识及技能,除可于日后就业或进修,亦可担任“辅助专业程度职位,以能在专业领域内发展事业。”
指标去年2月更新,在副学士课程一栏,删去“担任基层行政及管理职位”的目标,改为“能让学生具有担任辅助专业职位所需的态度、知识及技能,对于有意投身职场应征该等职位的学生有所帮助。”
专门研究比较教育政策的岭南大学副校长莫家豪坦言,政府改动通用指标,反映当初推出副学士课程时未有深思熟虑,虽然参考美国社区学院的副学士制度,但就“抄一部分,不抄另一部分。”
他说,美国高等教育分四大类,分别是长春藤大学、博雅大学、州立大学及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为未能入读首三类大学的人士而设,以终生学习、全民教育的定位出发,期望更多市民可以接受大专教育。
美国副学士多由政府资助,以鼓励更多人进修,与香港以自资课程为主截然不同,学费整体亦较香港廉宜。现时,香港公帑资助和自资副学士每年学费由约1.5万港元至8.8万港元不等;根据学友社升学资讯,现时美国社区学院学费每年约2.6万元(3,347美元)。
未引入资助制 副学士易背学债
莫家豪指出,在美国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当地人普遍认为副学士毕业后不一定要升大学或掌握专业技能,与香港市民对副学士的期望迥异,“亚洲人的文化是一定要读完大学先有成就,在美国你不读大学都可以好成功,大机构如Google都会给予机会。”
另外,莫家豪指美国副学士毕业生若选择继续升学,由于当地学士学位供应充足,故不乏成功例子,“我有一个在城大工作的朋友,他的儿子当年不想考高考,赴美升学,先由社区学院修读副学士,最后成功入读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前后花四年,没有浪费时间。”
反观香港,政府当年将美国副学士制度引入香港,但没有如美国般资助副学士,而是交由自资院校开办,以图短时间内提升本港高等教育普及率,却无视两地教育制度背景、政府政策方针,以及文化差异的分别,最终招致“水土不服”甚至带来求学者承受巨额学债等副作用。
副学士毕业生目标要到管理层级职位是一个幻象,其实真是有少少呃紧人,证明当初真是吹得太大,讲到副学士万能。
课程设计实用性仅占4成 雇主反映毕业生仍须培训
冯伟华形容,副学士这个“半桶水”产物,是政府当初推出课程欠缺承担所制造出来,提出副学士毕业生目标为做到管理层级职位,是一个幻象,“其实真是有少少呃紧人,证明当初真是吹得太大,讲到副学士万能。”
他续指,副学士课程设计先天不足:重理论,轻实用性。根据通用指标,副学士的通识性质内容例如语文、资讯科技及通识等,须占课程至少六成。反观高级文凭要求专业训练及职业技能等实用性部分占六成。
冯伟华以社工课程为例,以往高级文凭设有三科名为“技巧实验室”的社工模拟辅导训练。课程内容包括角色扮演、观看社工服务影片作课堂讨论等,以增强学生聆听及表达技巧,为未来进入职场作装备。
“例如社工家访拍门,要有一个好的开场白。如果不懂的话,单刀直入说今天来做什么,别人都会问‘你系边个呀’。社工应该先建立与对方的信任,例如介绍自己身份以及所属机构,街坊一听到,明爱呀,楼下𠮶间,自然会容易倾偈,不会立即关门。”
冯伟华说,上述三科对初出茅庐的社工学生颇为重要,但当将课程搬到副学士时,碍于课程只有四成时间教专业知识,只能压缩为一科“综合技巧实验室”,结果不少雇主向他反映,许多副学士社工毕业生投身职场后仍需一定训练。
副学士课程数目趋萎缩
副学士课程由于定位问题,加上本港学生人数持续下跌,近年渐渐萎缩。副学士课程数目由2011/12学年的157个,跌至2017/18学年125个,短短六年间减少约两成。同期高级文凭课程数目不跌反升,由2011/12学年的154个增至2017/18学年的161个。自2013/14学年起,高级文凭课程数目比副学士还多。数字正正反映学界和学生均用脚对副学士课程投下不信任票。
冯伟华认为,基本上高级文凭可全面取代副学士课程,又或者将两者统一,未来副学士课程无必要与高级文凭并存,“副学士在职场上不太受欢迎,它在升学方面(作用)与高级文凭差不多,(但)高级文凭做到的事,副学士未必做得到,为何要有这个选择?”
他续称,进一步而言政府应检讨高中学制的职专分流制度,包括研究将高级文凭延长至三年期,以及让中三或以上的学生可提早修读职业导向的课程,“现时中六的课程内容部分相等于当年预科,如果个个都读,根本有人读不到,读完都入不了大学,注定文凭试成绩拿几科2、1,甚至‘肥佬’。这会带来很大挫败感……你问问Band 3学校,好多学生都只是话陪跑,明知自己入不了大学,到最后全级百几人,只有一、两个可以升大学。”
坊间有调查发现,仍有不少比例的文凭试毕业生考虑修读副学士,因为在自资学位认受性存疑下,学生觉得八大的学位‘含金量’相对较高。
副学士可培训电竞、创意艺术人才
莫家豪则认为,政府毋须“一刀切”取消副学士课程,指这制度仍有实际需求,特别是对在公开试失手的学生来说,副学士被视为升读八大、争取在社会向上流动的重要机会。
他指出,即使政府去年向入读自资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推出3万元自资学券,但坊间有调查发现,仍有不少比例的文凭试毕业生考虑修读副学士,“因为在自资学位认受性存疑下,学生觉得八大的学位‘含金量’相对较高。”学友社今年5月公布升学调查,访问逾1,500名应届文凭试考生,有七成的受访者称会考虑报读副学士,比例相当高。
不过,莫家豪认为副学士课程有必要转型,增强职业导向成分,并配合本港未来人力需要而培训专业人才,例如电子竞技、创意艺术、医疗科技行业等。
若从本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框架分析,莫家豪认为公立与私立大学或院校有两种角色分工,前者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型,大力推动高科技发展,后者则属职业与市场导向。他举例,传统大学难以开办市场导向课程,“你好难想像八大开电竞课程”。相比之下,自资院校在开办课程上有弹性,能迅速转型迎合市场人力需求。
大湾区可设联合大学 输出副学士教育
莫家豪续指,国家教育部去年公布高校发展策略、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名单,即目标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榜的甚少是来自南方的院校。若从此战略角度出发,莫家豪认为,香港与珠三角地区应合作发展为教育枢纽,而本港应争取成为“领头羊”,以跻身“双一流”行列,取得更多资源发展。
届时本港公私营院校可以各自发挥所长,例如私校开办职业导向的学位,除满足本地人力需求外,亦可为整个大湾区培育人才和知识。莫家豪相信,区内有部分工种不需要大学学位,副学士资历已相当足够,并可因应不同需求,由香港培育人才。
此外,莫家豪亦建议本港院校可向区内其他城市扩展,例如珠海缺乏大学,本港院校可考虑与内地院校合作,在政府支持下于当地建立联合大学,解决生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