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门医院破除“地狱”恶名 七年改善手术成效 监察队揭背后秘密
说起香港“地狱医院”,你可能会想起屯门医院,事缘医管局十年前起推行手术成效监察计划,屯门医院往往成为焦点,连续七年被评为手术逊色和死亡率偏高。经过七年寒暑改善,屯门医院手术服务改善,终甩去“地狱”恶名。监察计划团队认为,计划有助找出手术欠佳成因并著力改善,拉近医院间的差异,做到“快餐店信念”:无论哪间公立医院的病人都接受到同样优质的服务,否则成绩欠佳的医院只会继续差。然而,监察同僚工作绝不容易,计划被前线医生批为“孙悟空头上紧箍咒”、“伤口上洒盐”,监察计划团队今现身说法,细数如何在压力中走过。
医院管理局自2008年起推行手术成效监察计划,监察辖下17间公立医院的外科手术成效,10年间公院急症外科手术30日内病人死亡率由10.9%降至5.0%,预约手术死亡率由0.6%减至0.3%,死亡率10年大减一半。
手术成效受两大因素影响
进步神速,已退休的前医管局外科统筹委员会主席莫碧添接受传媒访问时指,相信因为计划有效分析并比较各间医院影响手术成效的因素,建议作出改善。多年经验发现,手术成效除了受手术室因素影响,例如处理手术过程出血的技术、术前如何护理等;制度因素如深切治疗部病床数目、人手、合作方式都息息相关。
手术成效监察计划首任总监袁维昌更指出,医护团队的信念和文化也是关键之一,例如有些医院替高风险病人完成手术后5日如出现问题,习惯上不会再做第二次急救手术;有些医院则会积极安排第二次紧急手术急救,提升病人生存率。莫认为,透过计划能统一不同医院的做法,很多医院经过一、两次检讨已能找到改善手术成效秘诀。
屯门医院员工形容每日入地狱上班
然而位于新界西的屯门医院始终“出众”,自监察计划以来连续7年的表现低于标准,外科手术一直被计划评为较逊色,被传媒称为“地狱医院”。莫碧添指,连员工也灰心地形容自己每日入地狱上班,多年来尝试改善手术流程、改善各部门沟通,但屯门医院仍然低于标准。持续分析终发现,“死症”原因是屯门医院要照顾新界西区110万人口,病床挤拥、术后深切治疗部支援不足情况严重,直至2015年博爱医院开展紧急手术服务后,屯门手术表现才随之改善。
手术成效监察计划团队为医管局2018年杰出团队奖获奖团队之一。袁维昌认为,“如果没有这个计划,找不到手术表现不理想因由的医院,会一直差下去。”莫碧添续说,现在连表现最差的屯门医院都脱离了“逊色”之列,不再“地狱”,计划推行10年后今日获奖显得更完满。
我们的汉堡包信念是,无论去天水围还是中环的麦当劳,汉堡包都是一样的;无论去哪一间医管局的医院,病人都会得到同样优质的服务。
现任总监赖宝山形容,公立医院手术死亡率能在十年内减半是“超英赶美”,加上2018年年初公布的报告中没有医院的预约手术服务低于标准,证团队已实现了其“汉堡包信念”:“无论去天水围还是中环的麦当劳,汉堡包都是一样的;无论去哪一间医管局的医院,病人都会得到同样优质的服务。”
团队遭前线医生大力抨击:在伤口上洒盐!
卓越成就背后路难行,莫碧添忆述,曾被外科医生批评自己在别人的“伤口上洒盐”、“工作压力上再施加压力”、“令医生生活难过的始作俑者”,计划又被医生批评是“孙悟空头上紧箍咒”。曾有一间九龙区“龙头医院”众多同事,在一个会议上激动地批评计划令团队的日子很难过,气氛激烈。
“Rock the boat but not to a point to overturning it.(行舟需有适当震荡,但却不致覆舟)”
莫碧添当时一句“霸气”回应医生们,称不希望监察计划成为“无牙老虎”,希望藉传媒和社区的压力变成医疗团队进步的动力,也能争取更多资源改善手术情况。结果证实了莫碧添的想法。
望将监察计划推展至其他专科
踏入下一个十年,监察团队继续马不停蹄,袁维昌期望,该计划未来能推广至公立医院其他部门,如骨科、脑科外、胸肺外科、深切治疗部等,以分析不同医院病人治疗前后情况,说“相信能为这些部门带来转变。”
赖宝山续说,除了死亡率,未来会进一步监察各医院外科手术后病人并发症情况,看如何预防、早发现和处理病人的并发症;未来更会考虑与本港私家医院,甚或大湾区的医院,看有没有值得比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