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源被捕】今偕妻及同窗共四人上庭应讯 见证补习界廿年兴衰
中文科补习天王萧源(原名萧志勇)日前被廉政公署案落起诉,指他和妻子蔡盈盈及两名任教师的大学同学,以手机收发所拍摄的中学文凭试(DSE)中文科口试试题及保密资料,被廉政公署控以不诚实意图而取用电脑罪名,各人在今早(6日)上庭应讯。翻查资料,萧源年薪或高达1,680万元,家住大埔比华利山别墅,市值3,700万。
其实在廿多年前,补习界正值顶峰,私人补习社开得成行成市,一位位导师被塑造成“天王天后”。可是历经新高中334改制后,高中公开考试由两次变为一次,学生“唔见一截”,加上中学生数目持续下降,市场亦逐步萎缩,能像萧源如此名头大的业界龙头,只是少数。对比以前通街补习天王的盛况,可说今非昔比。
考试制度催生补习市场 90年代正值高峰
香港教育制度“一试定生死”,专门拆解考试的私人补习自然需求殷切。在1990年代,受惠70年代末至80年代出生率较高,学生人数多,因此补习社开得成行成市。加上各大补习社利用铺天盖地的宣传,动𫐄每位数十万以至上百万的宣传费,以大型招牌、巴士车身广告等攻势,将导师明星化。
在这种大环境下,一众补习导师身价水涨船高,最著名的一批“天王”,生活可说相当富裕,驾名车、住洋楼、大手笔投资物业的不在话下。例如被称为“第一代天王”的“史sir”史伟全,1997年楼市高峰期时买入天后栢景台单位,价值高达2,500万元;又如现时仍然活跃的Patrick Chan,2002年为了送儿子入读名校喇沙小学,由沙田搬到喇沙小学对面的豪宅,据报投资足足670万元。
后来亚洲金融风暴,香港经济受打击,再加上政府加强规管私营补习社,小型补习社生存空间收窄,不过较大型的连锁补习社,仍然相当多人报读,始终不少家长仍愿意大手笔“投资未来”让子女补习,务求在公开试取得更佳成绩。即使是2003年沙士的低潮期,一名初入行导师,经拆账后每堂课收入仍有至少千多元。
“饼仔”萎缩 竞争加剧
对补习界“致命”的第一击,乃政府的334改制。须知道旧制公开考试分成会考高考两节,有两批适龄学生要同时考试,“二合一”后硬生生将一批“潜在客户”推走,少一条“财路”。
况且单从市场角度,部分导师擅长教会考,部分则擅长教高考,大可“各司其职”。改制后两批导师面向同一个市场,加剧竞争,生存空间自然收窄。萧源某程度上亦是因为在过往积下一定名头,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但毕竟只是少数。
更为致命的,是补习界因应适龄学生人数下降,“饼仔”本身也在萎缩。据政府统计处数字,本港1981年有86,751名活产婴儿,1991年跌至68,281名,2001年跌至48,219名。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出生的一批学生,正是近几年适龄考新高中文凭试的学生。根据考评局的数字,2013年文凭试全数考生人数为82,350人,之后逐年下跌,至今年已跌破6万,只得59,039人。这亦一定程度解释了为何最近数年,补习界比以往“死气沉沉”。
“双非”效应出生人数回升 补习界“小阳春”?
当然,补习业界前景也未至于完全绝望。因为自2003年自由行开放后,开始出现“双非”现象,即父母皆不是港人、但又在香港出生的婴儿,整体出生数目回升,直到2012年上任特首梁振英政府“截龙”为止。
因此,到这批双非儿童长大后,如果他们打算来港升学,考生人数有机会回升,补习市场会否迎来一段时间的“小阳春”,相当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