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天气】大生围龟裂现神秘圆坑 外星人所为?专家告诉你真相
今年5月连日干旱,就连前天文台台长林超英也忧虑1963年大旱制水重临。近日网上流传有摄影师拍得元朗大生围鱼塘被晒至龟裂的情况,而除了龟裂外,渔塘还出现一个个神秘圆坑,到底是否“外星人”所为?
有生态专家及环保团体分析指,鱼塘龟裂其实与近日的干旱并无关系,真正答案是渔民定期“晒塘”所留下的奇景,因为他们要透过太阳光的紫外线,杀掉塘底鱼粪产生的细菌,为下一造渔获作准备;至于一个个圆坑,则由俗称“福寿鱼”的鲫鱼自行挖洞产卵造成,是正常现象。
鱼塘干裂现圆坑 并非自然现象
不少摄影爱好者近日纷纷涌至大生围一个鱼塘拍摄“圆洞旱照”。从照片可见,鱼塘干至龟裂,中间出现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坑。摄影师Edward Tin亦拍得此景,他形容大生围鱼塘干枯,形成一个个洞,颇有“异星感”:“在仍有水份下有一片片金黄色的水藻,产生一种异星感,完全干枯的则呈现龟裂纹理,表面如镀了一层薄薄的霜。”更有网民形容情况是“热到星球都爆开 ”。
不过,原来鱼塘龟裂并非自然景象,而是人为造成。
谜底:“肥水不流别人田”实际例子
绿色力量科学及自然护理总监郑睦奇看过相片后,认为现象与干旱无关,他不排除该鱼塘正“放水晒塘”,即将鱼塘的水抽干,再挖深及消毒。观鸟会高级项目主任钟振杰就指,甚少听闻香港的鱼塘会因长期酷热而干旱,又指如出现此情况,理应全港鱼塘都干涸。他认为,鱼塘龟裂的背后,是渔民正在“晒塘”,为下一造渔获作准备。
钟振杰解释,当渔获收成时,渔民会先降低鱼塘水位,令渔获集中,方便捕捞。由于养殖了一年,鱼粪会积聚在塘底积聚,令水位变浅。因此,渔民会抽干鱼塘的“肥水”,再泵到其他鱼塘,然后把鱼塘晒干及消毒,是惯常做法。近日天气干旱,钟振杰料一至两星期就可完成相关工作。
圆坑为鱼巢 城门河亦可见
至于为何会出现一个个圆洞?钟振杰称与渔民的养鱼习惯有关:“渔民会混养多种鱼,当中包括福寿鱼(鲫鱼),该种鱼会在塘底挖洞产卵,当塘水被抽干后,圆洞就会外露,是正常现象。”郑睦奇亦指,一个个圆坑就是金山鲫的巢,他们会“霸地盘”交配,自然形成一个个洞,此现象在沙田城门河亦可见到。
有亲戚于大生围养鱼的可观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馆校长郭志泰确认,渔民应该正在“晒塘”,但他指渔民主要于秋冬晒塘,他不排除是由于鱼类生长得慢,到秋冬仍未收成,需延迟“晒塘”。
荒废鱼塘种水生植物 更易干涸
环谱顾问公司保育及生态总监刘惠宁同样指出,本港鱼塘一般水深两米,若发现鱼塘水位因干旱而下降,鱼塘之间会互相调派水资源,因此不会出现完全干涸现象。相反,若已荒废的鱼塘若生长了芦苇等的水生植物,反而更会吸收泥土水份,更易干涸。